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建构:联动机制与共享平台
——基于知识共享理论

2016-12-17张春华

关键词:传播者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黎 欢 张春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建构:联动机制与共享平台
——基于知识共享理论

黎 欢 张春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应有之义,是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一个崭新视角。知识共享在实现传受双方信息互通、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可优化配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在实现传受双方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可有效提升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但个体间的利益竞争、组织内部的不和谐文化、知识的隐性和分散性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大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共享。因此,应基于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团队绩效机制和完善考核机制,以树立传受共同体的意识;基于利益驱动建立健全物质奖励机制,以激发传受双方知识共享的兴趣;基于主体联动加强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以扩宽传受双方互通、互动的渠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共享;理论传播;受众;联动机制;信息共享平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具体化和生活化,以更好地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认同和内化。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传播的过程,亦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所谓知识共享,是指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彼此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与探讨,其目的在于借助知识交流、互动,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1]基于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传播者、受众这两大行为主体进行知识交流、互动与共享的过程,其目的则是扩大理论的实用价值。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传播者“自上而下”的传播与受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协同推进的,并最终达到“上下互动”的效果。这不仅增进了理论传播者、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知识交融,而且促进了理论传播者、受众之间的角色互换与职责赋能。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传受关系已不能满足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在新时期,理论传播者与受众早已处于平等互动的关系之中,并且传受角色可随时转换。因此,探究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于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与潜在价值

理论传播者与受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大行为主体,两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于打破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壁垒和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使用[2]具有积极作用,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可以激发理论传播者与受众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一)拓展理论传播者与受众获取有效知识的渠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传者、内容、中介、受者与效果等各要素共同作用所组成的动态运行体统。其中,传者与受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大主体,共同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3]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理论传播者不能凭主观臆想判断受众所需掌握的理论内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是借助调查、分析、整理资料与数据了解和掌握受众在利益需求、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针对性地调整理论传播的内容与策略;受众亦不能被动地接受和掌握理论传播者所宣传的理论内容,而是借助沟通、交流、互动将自身的现实问题与现实需求反馈给理论传播者,以能动地借力于科学理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此种意义来说,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既是获取自身所需知识的重要渠道,又是信息能动地被传播与反馈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因盲目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理论所引起的受众逆反心理,而且可以有效利用理论传播者与受众在平等对话中的角色频繁互换,达到信息互通、良性互动的效果。

(二)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和,是经济发展最为基本的物质条件。而资源配置则是“社会对其拥有的各种资源在不同范围内、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4]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配置,从广义上而言,是指一切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从狭义上而言,则仅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财力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配置状况与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与质量,从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事业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资源的配置要借助于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平等对话、互动沟通与知识共享,从而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受众水平、信息来源、基础设施等重要信息,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受众的差异性水平与个体化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合理地配置执政资源、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等。总而言之,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是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更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资源利用率的首要条件。

(三)提升个人与集体的综合竞争力

在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的今天,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换言之,国家或企业要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则要依靠这一国家或企业内部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的获得,不单是长期组织员工培训与集体学习的积累成果,最重要的是内部成员之间由知识共享所实现的企业或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整体提升。通过知识共享,个人自愿地将自身的经验、知识、技能与资源共享给组织中其他成员,在互相交流与切磋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同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既是在经验交流与知识探讨中掌握自身需要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在信息互通与资源互补中促进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重要渠道,进而在相互理解、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增进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受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理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与问题困扰

在当代社会,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知识所特有的属性,使得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知识共享受到各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而造成了知识共享难以开展与维持的局面。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影响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传播者或受众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理论传播者或受众所拥有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经过长时期积累所形成的经验知识,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所累积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在生活压力逐渐加剧的社会环境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组织环境中,拥有一技之长是立足于社会的基石。若想将自己的技能、经验、知识与他人分享,则在无形中增加了个人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理论传播者之间的恶性竞争、受众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仅没有很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竞争机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由此可见,理论传播者或受众的个体心理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组织结构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和组织文化的不协调、不信任也影响着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共享。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组织层级过多造成知识交流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严重,而且表现在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使得成员之间的接触较少。这就导致理论传播者或受众只局限在狭小的工作范围之内而简单、盲目服从上级的局面。在组织文化方面,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的氛围依赖于组织的内部管理,更依赖于完善的物质激励制度。换言之,如果组织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或者组织的激励方法过于单调,则很难调动理论传播者或受众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很难确保他们知识共享的准确性与层次性。就理论传播者而言,由于相关部门分工不明确、理论传播者工作职责不明晰和理论传播者之间不沟通,加之没有良好的物质激励,理论传播者之间、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因没有外在的刺激因素将导致知识、技能、资源与信息共享不能顺利开展与维持。除此之外,因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理论传播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知识垄断,更不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积累的成功经验与成熟技能与他人共享。

(三)知识多重属性的影响

知识的多重属性影响着知识共享的有效性。单从知识的定义来看,知识被理解为一种资源、权利与商品。这就意味着知识本身具有经济属性与价值属性。因而,作为资本的知识要被共享,则需要有充分的刺激条件。[5]74-76理论传播者与受众想了解共享知识与经验能为自己带来哪些利益,比如升职加薪、额外休假等。此外,知识的分散性与隐含性也阻碍着知识的共享。一方面知识的隐含性容易形成垄断,而知识的经济属性又促进了知识垄断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的分散性不易收集、整理与储存,难以用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理论传播者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激励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理论传播,但理论知识依据个体水平的差异性对其的理解与掌握亦有差异性,并且这些隐形知识难以全部用话语共享给受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三、构建理论传播者和受众知识共享的联动机制与共享平台

构建理论传播者与受众知识共享的联动机制实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依靠单个人或单个团体凭借某一机制所能实现的,而是依赖于政府、社会与公众借力于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各机制协同配合而实现的。构建理论传播者与受众知识共享的信息平台也缘于在新媒体环境中理论传播者与受众同为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的双重身份趋于显现而旨在提供实时交流与实时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因此,联动机制与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是促进理论传播者之间、受众之间、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增进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情感交流与情感认同的有效载体。

(一)构建团队绩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依赖于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协同配合与共同努力。因而,培育理论传播者与受众的利益共同体意识,建立团队绩效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理论传播者与受众本身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二者具有共同的利益。理论传播者的工作特点与工作职责就是向受众传播科学理论,帮助受众用先进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受众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等外在因素的促使下需要掌握先进的理论,以增加自己的实际收益。由此可见,理论传播者与受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往,相关部门通常将理论传播者看作一个整体,在理论传播过程中通常派出若干理论传播者对受众进行理论宣传,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理论传播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考察理论传播者的工作实效。基于此,团队绩效机制的建立对于促进理论传播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受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激情与兴趣具有积极意义。就某一地区而言,政府在明确理论传播者工作职责与建立团队绩效机制的同时,可将理论传播者看作个体,每一理论传播者对应一定数量的受众,从而构成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宣传小组。相关部门将不定期地检查每一马克思主义学习与宣传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践行情况,并对小组的调查情况进行整体排名,对排名靠前的小组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

(二)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理论传播者在理论宣传中是否积极、主动,受众在理论传播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这些均是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的。但理论传播效果如何,受众接受程度与掌握程度如何等深层次问题是难以预测和掌握的。如何能有效地掌握理论传播的具体情况,这对于改变传播策略、改进传播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但在当前社会,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理论传播者的考核不仅缺乏量化测评指标,考核方法偏于定性,而且考核忽视群众反馈,过于重视领导意见。这就使得理论传播者在理论宣传中存在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鉴于此,建立新的考核机制不仅要施行量化考核方法,并且要引入受众测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理论传播者工作的特殊性,充分发挥量化考核的精准化、规范化等特点,并把德、能、勤、绩、廉化为若干要素引入考核体系,对各项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进行量化,并且将受众对理论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与成效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民意测验或民主评议的方法,把用人标准和考核标准交予受众。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掌握与运用的程度与效果直接与理论传播者的工资、奖金、休假、职务升降等切身利益相挂钩。

(三)建立健全物质激励机制

生存需要是人最为基本的需要,生存需要的满足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源动力。[5]74-76因此,建立健全物质激励机制,满足理论传播者与受众的物质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物质激励的目的在于以薪酬、奖金等形式激励组织内部员工提高生产与创新的积极性,以求获得组织与个人双赢的结果。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社会成员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愿将自己的经验、知识与他人共享。在此条件下,若想促使个人共享知识,则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补偿。如果奖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方法过于单调,则很难调动知识拥有者的积极性。因此,鼓励理论传播者之间、受众之间、理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积极进行知识共享,不单是依靠理论传播者或受众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精神,而且要对知识拥有者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理论传播者、受众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依据人力资本的理论,借鉴国外报酬激励的经验,按照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和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对理论传播者或受众进行物质激励时,要将报酬与绩效相结合,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理论传播者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或受众将自身成功的实践经验共享给他人时,且他人能够很好地掌握与运用此观点或理论,则被认为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共享,理论传播者或受众将会获得相应的奖励。

(四)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亦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在云计算、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之下,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对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避免知识共享的时空差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卫星等为平台,以手机、计算机等为终端,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传播媒体形态。[6]在新媒体广泛应用于传播的今天,理论传播者可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将国家的重大方针与战略决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共享给受众,使受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为老百姓谋求现实利益所做出的新举措;受众通过新媒体技术将理论传播的信息反馈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共享给理论传播者,使理论传播者较好地掌握受众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重要信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积累和反思传播经验,亦可收集与整理受众成功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从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每个成员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经过理论洗礼的受众通过QQ、MSN、微信等实时工具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共享给身边的他人,以此扩大人际传播的范围和提高传播的效率。

概而言之,正是立足于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重新探讨与研究传受关系的变化,才能开拓创新地找到一条适合新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新途径;正是迎接因世情、党情与民情变化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才能锐意进取地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在中国的新道路、新征途。因此,对对象的正确分析与准确把握,是探索新观点、新思路与新方法的前提;对新思路、新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基础。源于此,以“对象——方法——效果”为要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已跃然纸上。

[1] 谢康,吴清津,肖静华.企业知识共享——学习曲线与国家知识优势[J].管理科学学报,2002(2):14-21.

[2] 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7-30.

[3] 徐程英.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5):125-129.

[4] 李富强,葛新权,吴永林.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J].中国软科学,2002(10):56-59.

[5] 毕世元.现代管理中物质激励机制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6] 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40-43.

【责任编辑 于蓬蓬】

Establish the Propagation Path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Linkage Mechanism and Sharing Platform——Based on Knowledge Common Theory

Li Huan,Zhang Chunhua

(MarxismCollegeof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621010,China)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and it is also the reality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The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communicators and audience is a new perspective to realiz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Knowledge sharing can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realiz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cators and audienc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udience’s identity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realizing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ideological identity between them.But the interest competition among individuals,the internal disharmony culture,the hidden and dispersion of knowledge restricts knowledge sharing of communicators and audience that are two adaptive agent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erefore,build team performance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examine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the top level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community;build material stimulus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est driven in order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wo side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stakeholder linkage in order to broaden exchange and interactive channels.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Knowledge common theory;Theoretical communication;Audience;Linkage mechanism;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A811

A

1009-5101(2016)06-0062-05

2016-10-18

黎欢,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春华,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绵阳 621010)

猜你喜欢

传播者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