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官体验的儿童公园建设
——厦门儿童公园
2016-12-17陈婷
陈 婷
(厦门市海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26)
基于感官体验的儿童公园建设
——厦门儿童公园
陈 婷
(厦门市海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26)
以厦门儿童公园为例,阐述了感官教育的理论,总结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特点与感官体验的融合,分析感官体验理论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包括不同主题空间、不同游戏类型及各种公共基础设施设立与感官体验之间的耦合性,提出在儿童公园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感官体验,以不同的感官体验设计,加强空间和游戏的多样性和创意性,让孩子们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体验环境,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及智力的开发。
儿童公园;感官体验;游戏
0 引言
快乐与游戏是儿童成长所需,作为儿童游戏场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儿童公园就是由儿童游戏场发展而来的。2004年,建设部下达《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为儿童群体服务的室外游憩空间重视度也逐步地提升,很多城市纷纷改造或新建了儿童公园。儿童公园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公园分类系统中属于城市专类公园,相对于国外儿童公园的发展,我国起步较晚。
我国儿童公园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心理与环境的安全性等方面,本文拟以儿童教育中的感官体验为基础,探讨如何创造一个儿童喜爱、需要且符合他们快乐成长的儿童公园。
1 儿童感官体验
1.1 感官教育
所谓感官(the five sense)指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主要通过基本感觉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并对客观事物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1]。对于幼儿来说,尚未形成或者初步形成对事物认知的经验,无法对事物进行理性思考,事物更多地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吸引注意,儿童更多地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通过色、形、声等感觉认知世界。在此基础上,蒙台梭利开发了一系列感官训练方法,通过感觉的练习使儿童能辨认、分类、排列顺序,从而培养其智力和能力。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意识、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2]。
在蒙台梭利感官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于1969年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3]。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其理论说明儿童只有通过大脑及身体感官的组合互动,让儿童充分感知各种刺激后,才能形成学习能力。
通过感官体验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儿童用自身的感觉系统从外界环境中接收各种刺激,同时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因此,儿童个人的活动是由其心理和运动器官共同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教育是要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和帮助儿童运动感觉器官发展两方面入手。
1.2 儿童感官体验融入游戏内容
儿童的游戏是丰富多彩的,研究儿童游戏的学者们往往根据他们的研究内容划分了不同的分类方法[4-8],综合众多学者的分类及本研究的内容概括和总结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喜欢的游戏类型的内容和特征:
(1)婴幼儿(0~2岁):以母亲为中心,早期需陪同,后期为单独性游戏,以坐、抱、爬、走的方式探索世界。
(2)幼儿期(2~4岁):适用玩具,平行性游戏方式,开始模仿大人,玩水、沙土、橡皮泥,简单歌舞等。
(3)学龄前(4.5~7岁):适用玩具,联合性游戏,领袖及共同目标,模仿性强,仍喜欢剧烈运动。玩水、沙、绘画、塔积木……复杂及技巧性明显增加。
(4)学龄儿童(7~12岁):合性游戏,明确的游戏组织,角色,规则和目标,竞争性,合作性高度发展、角色扮演、团体游戏、读故事书、骑车、游泳、踢球等。
如何给孩子提供很多感官的体验,这包括各种集成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触觉信息和精细运动或大运动的活动。根据儿童感知觉多通路、多维度的特点,在游戏中引入多感官元素,让孩子们感官体验式玩耍(sense play)。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风、土、花鸟鱼虫、阳光、溪流、各种材质等)并进行各种涉及姿态控制、运动协调和移动运动的、基本的大运动活动(爬、移动、翻滚和跳)。通过这样的玩耍,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体会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物品,培养孩子们精细动作完成的灵活性,还能帮他们建立一些抽象词汇与真实体验直接的对应联系,多个孩子一起玩乐,还能培养孩子与他人互动沟通的能力。
2 厦门儿童公园分析
2.1 项目概况
厦门儿童公园位于东屿村北入口西南侧,紧邻风景如画的海沧湖,用地面积约0.05km2。周边居民较多,公共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方便家长和孩子们游玩的最佳地点。它是厦门唯一集儿童游乐、体育健身、文化科学普及于一体儿童公园。
2.2 设计理念
儿童公园是游戏最多最集中的儿童游戏场,其不仅场地完整,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空间安全性相对较强,且具有多个游戏主题空间。
本项目定位为自然生态型儿童公园,定位2~14岁,游戏设施均为国际先进的非动力儿童户外游乐设备和戏水设备,创造一个让儿童充满乐趣、幻想、并富有鲜明特征的儿童公园。
(1)诠释游戏的意义
儿童游戏环境的设计,应充分地利用现有泥土、水体、植物和地形以及其他一些素材,适当地加以分割、组织、引导,使之成为一个充满激情与灵性的空间环境,让孩子们可以在这个环境自由地发挥,能在娱乐的同时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兴趣和胆识。合理地设计儿童游戏环境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通过交流创造一种团队合作的能力。
(2)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趣的“游戏空间”。只有能唤起儿童快乐情感的游乐空间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玩”的兴趣。有了游戏的主题,器械也就有了与之相应的环境来使游玩达到完美的情景。因此,创造出符合儿童天性的场地、设计出符合儿童心里特征的游戏内容、游戏路线、游戏器具,是儿童公园设计的基本目标。
(3)用色彩来感动
2017年12月15日凌晨,东南大学杨文章同学突发癫痫送入ICU抢救。12月20日22:11,东南大学在线捐赠平台发出“为至今昏迷的东大学子寻求生机”的捐赠倡议,得到了在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仅仅12小时,截止21日10:11捐款已达802634.62元。22日,学校通过微信平台公开杨文章同学的病情和捐助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并作特别说明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捐款已经超过预期,不用再继续捐款……
儿童往往喜欢丰富多彩的游戏设施。科学的色彩理念关键在于视觉效果,将游戏设施的色彩融于周边环境的色彩之中。同时,公园内的景墙、铺地、景观小品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响亮的效果,形成大胆、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的感情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2.3 感官体验与公园空间、游戏及公共基础设施
厦门儿童公园的设计,根据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的游戏体验进行了空间的布局,共分为孵化探险区、感官花园区、欢乐戏水区、林间冒险区、丛林迷藏区、科普休闲区、健康体育区、户外草坪区等12个分区。这12个分区中最为重要的体验有视觉感官体验、嗅觉感官体验、听觉感官体验、触觉感官体验、运动觉和平衡觉感官体验。
2.3.1视觉感官体验设计
视觉是获取外界信息重要的感觉之一。视觉带给心灵洞察力和领悟力。它和美密切相关,孩子随时随地都需要美,需要优质的感官视觉印象。对视觉观景的设计主要从色彩、形状这两方面来探讨。
(1)色彩
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是第一视觉感官要素,它是视觉刺激中最直观的感受。公园中色彩的使用,应根据儿童对色彩的喜好、感知程度以及色彩对儿童心理的调节需求来设计。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是儿童的偏爱,可以让孩子们活力满满。如厦门儿童公园区中的透光屋是一间神奇的屋子,光线透过不同颜色的板进入室内,形成多样的光影效果,让小屋如同童话世界般色彩斑斓,孩子们喜欢在这里嬉戏玩耍。公园中还分布着颜色鲜艳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海洋系列的宣传栏、色彩缤纷的坐凳、三色系的垃圾桶等等。
点、线、面、体是景观中形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点,主要表现为雕塑、灯具、座椅、垃圾桶等,通过造型独特来吸引儿童的眼球。公园中“小狗摇摇乐”“小乌龟汤米”“火烈鸟”等游戏设备,都是儿童喜爱的动物造型设备。线,主要表现为道路、林冠线、景墙等,公园中自然曲折、富于变化的线性空间常常受到儿童的欢迎。厦门儿童公园中的“彩虹路”铺装设计上采用不同颜色的条形色彩、不同形状的路沿来刺激儿童的视觉,“迷宫”利用高矮不同的植物形成有趣的追逐及躲避空间。宽阔的草坪、广场是面的主要体现。公园中的“户外草坪”“舞台广场”都是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奔跑和发挥自我的大空间。
2.3.2 听觉感官体验设计
听觉设计能让儿童感受到游玩的更多乐趣,增加儿童自身的控制欲和满足感。对于儿童而言,悦耳的声音可以引起心理情绪的变化,可以缓解心理紧张产生愉悦的心情。厦门儿童公园区里桑巴鼓、钟琴、听风网等听觉性的设计,是利用简单的装置实现了对自然界的声音的收集和保存,为孩子们提供了充满趣味的音乐启蒙课堂。
2.3.3 嗅觉感官体验设计
在感官体验中嗅觉不同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它属于被动感受。在公园中你可以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摸,但很难不去闻,当儿童无意识地闻到令身心愉悦的气味时,往往会有一探究竟的冲动,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欲。厦门儿童公园里的闻香苑种着不同种类的芳香植物,散发着不同的气味。气味是构成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嗅觉作用于人体,使孩子们在这里形成对环境氛围的情感认知。园区里通过不同空间的植物营造多样化的嗅觉感受,加深空间的记忆。
2.3.4 触觉感官设计
触觉是最敏感、最真实的感觉,可以直接传递至心理引起共鸣。儿童可以通过触觉体验感受到物体的肌理、质感、温度、硬度等,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思考自然界的奥妙。在公园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多样的材料(如水、沙、石等),丰富儿童的触觉感官。
在厦门儿童公园中就有一个2 000m2的欢乐戏水区,它是一个零深度的戏水区域,里面有二十几个戏水设备,不同的水柱、水花在区中跳舞。在玩水的时候,儿童首先会感觉到柔滑流动的水,触摸到不同的水温。其次,水能变化无穷,满足他们探索发现的天性。同时,水的玩法又可以不受孩子能力和年龄大小的限制,可随着孩子的喜好随意变化,从本质上满足了儿童内心的需求。通过玩水,孩子创造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又一个的幻想中,其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公园中的沙坑区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这里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多种玩沙游乐元素——玩沙桌、柳编小屋、玩沙组合、平衡训练路径等,满足孩子多种形式的玩沙游乐需要。简单的玩沙体验,带给孩子巨大的游戏快乐。那么,玩沙这种体验游戏对儿童有哪些好处呢?首先玩沙时,孩子往桶里一碗一碗地倒沙子,这个动作可以发展孩子的手腕精细动作,不仅促进身体的发展,也促进大脑的发展;其次,孩子在玩沙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可以感受沙土的性质,比如湿沙、干沙、颗粒粗细不同的沙子等,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再次,由于沙子的可塑性,玩沙子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绪上的满足;最后,玩沙子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在这些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宝宝的感知也锻炼得越来越敏锐了。
厦门儿童公园在公共设施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和材料。公园的客服中心是木质建筑,小卖部是集装箱装配式建筑,而厕所为节能环保型装配式公厕,这些新材料、新技术让孩子们在游园的过程中接触、感受、体会、学习,让他们更能了解节约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2.3.5 运动觉和平衡觉的感官设计
运动觉和平衡觉是紧密联系的。运动觉简称动觉,它是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儿童身体的律动感是移动身体和四肢、爬行、蹒跚学步、跑和跳,这种感觉是获得自由意识的关键。平衡觉是由于人体位置重力方向发生的变化刺激前庭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又称静觉。从婴儿的第一次仰头开始,学会坐、爬、站立、学步、走路,到爬树、荡秋千、过独木桥、走路时喜欢走街沿或走滚动的物体等等,都是儿童在自然地发展自己的平衡感。
厦门儿童公园中孵化探险区里卡通的摇摇乐、隆起的小山丘非常适合2~5岁幼童的运动觉和平衡觉的体验。孩子是通过“动”来认识空间,摇摇乐上的摆动、山丘的爬上爬下这一系列的互动游戏让刚认识世界的幼儿有摇起来、蹦起来、冲上来、跑下去、喊出来的体验。孩子在这些空间里,自由爬行,自由学走路,自由参与游戏活动,不仅是发展孩子的身体,更能帮助孩子大脑的发展。孩子在小时候的行动受到限制,长大之后思维不可能活跃,更谈不上自由发展独立的思想。林间冒险区的“绿色妖怪”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型攀爬网,适合6~14岁的孩子。这种绳网类非动力游乐设备是最受儿童、青少年欢迎的拓展、竞赛类设备。它是感官体验里面身体各个部位的体验感受,是整个身体协调的锻炼。它鼓励儿童由静转动,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攀爬网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方式来改变日益静态化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小孩子们可以攀爬的挑战性运动,亦可激发大朋友们参与其中进行攀爬拓展游戏,满足多层面年龄段儿童的运动需要,锻炼其全身协调性。孩子们在运动中,探讨多种游戏方式,同时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锻炼。它以崭新、多龄化的游戏元素提亮整个园区。户外草坪区和健康体育区都是给孩子们一个在阳光、大地怀抱中奔跑的机会,足球、乒乓球、高尔夫球、轮滑、攀岩运动这些运动技能都可以在这里展现。有儿童专家说过,只有经历过从草地的小斜坡上翻滚着一路咯咯地笑到草地尽头的儿童 ,他们才算是拥有过童年。在草地上的各项低头弯腰动作使耳内平衡器官与身体肌肉协调运作,儿童的平衡觉在玩耍中就得到了训练。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瑞迪《运动改造大脑》一书,再次证明运动技能和认知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从婴儿期开始,持续人的一生。发展运动技能,不仅带来孩子身体的发育成长,更是启蒙孩子智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 结语
童年带着对世界的懵懂认知,每一个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有了人生中最纯真的梦想。儿童善变、探奇的心理决定他们向往丰富、多变的游乐活动,然而,我国儿童公园设置的很多活动场地大多对儿童的锻炼和教育过于狭窄,儿童容易乏味。因此,儿童公园中的娱乐场地要从儿童感官体验出发,应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多种游戏体验。所谓“丰富的环境创造丰富的头脑”,而要成为丰富的头脑,那从小不同的感官体验就是催化剂。
[1] 迪克斯·杰拉尔德.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秩序和建筑[J].建筑学报,1990(3):5-8.
[2]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45-46.
[3] 谭嫄嫄,穆荣兵,彭馨弘.“零废弃”产品包装设计案例探析[J].包装工程,2010,31(14):126-130.
[4] W.George Scarlett.儿童游戏[M].谭晨,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168-175.
[5] Laura E.Berk.儿童发展[M].吴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5-486.
[6]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188.
[7] 詹燕.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规划设计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5:10-18.
[8] 唐莉英.城市儿童游戏场空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19-23.
Based on the Children's Park Construction Sensory Experience——Xiamen Children's Park
CHENTing
(XiaMen Hailv Landscape Design CO.,LTD,Xiamen 361026)
Take Xiamen Children's Park as an example,the design expounds the sensory education theory,summarizes the game feature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and the fusion of sensory experience,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of sensory experience theory in park construction,including the different themes of space,different types of games and a variety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he sensory experience.Put forward a point of view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we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ensory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children,with different sensory experience design,strengthening the space diversity and the creativity of the game,let the children have a rich and colorful experience environment,to promot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Children Park; Sensory experience; Game
陈婷(1982.9- ),女,工程师。
E-mail:34051086@qq.com
2016-07-26
TU986.2
A
1004-6135(2016)11-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