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技术
2016-12-17刘双苗玉涛韦伟刘燕范志刚刘建辉河北省畜牧站
□刘双 苗玉涛 韦伟 刘燕 范志刚 刘建辉(河北省畜牧站)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技术
□刘双 苗玉涛 韦伟 刘燕 范志刚 刘建辉(河北省畜牧站)
(接上期)
2.2.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会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据研究,奶牛、猪和蛋鸡饲料中70%左右的氨被排泄出来,肉鸡饲料中50%的氨变成了粪便。在高温下,这些粪便发酵以及含硫蛋白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降低空气质量。不仅如此,一些研究表明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氨气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因素。
氨、甲基硫醇、硫化氢等恶臭物质在畜禽粪尿中的含量很高,会危害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并且影响畜禽的正常生长。如氨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在畜禽舍中常被溶解或吸附在潮湿的地面、墙壁上,对人体黏膜刺激性大,易引起黏膜充血,支气管炎等;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易挥发刺激作用很强的气体,易引起眼结膜炎、鼻炎等。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还排放同全球气温升高有关的温室效应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动物粪便管理过程排放的氧化亚氮15.5万吨,占农业氧化亚氮排放的19.69%,动物粪便管理过程是重要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
2.2.4 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加、菌量增多,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蔓延。在这种环境中仔猪(鸡)成活率低、育肥猪增重慢、料肉(蛋)比增高,阻碍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发生疫情,给人畜带来严重危害。畜禽粪污污染地下水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畜禽粪污使得饮用水源(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状况恶化。另外,处理不当的畜禽养殖粪污还会造成农产品微生物、重金属等污染,威胁食品安全,影响人体健康。
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
3.1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对保障消费者“菜篮子”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畜禽养殖业更多的是自发、单纯面向市场需求发展,导致畜禽养殖业布局不合理,种养脱节,加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设施不到位,大量畜禽粪污得不到有效处理并进入循环利用环节,导致畜禽养殖污染日益严重。
河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畜禽养殖业粪便年产生量2520.01万吨,尿液产生量959.11万吨,畜禽粪污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58.50万吨、4.29万吨和0.69万吨,分别占全省总排放量的41.17%、16.34%、34.67%,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8.47%、24.16%、47.92%。近年的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显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在全省污染物总排放量中的占比有所上升,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妥善处理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国家越来越重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十二五”减排任务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农业污染减排的工作重点,并纳入约束性考核指标,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3.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基本原则
坚持源头削减,预防为主原则。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从源头着手,通过选择优良品种、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技术、强化管理水平、严格执行雨污分流、改善畜禽舍结构、改进清粪工艺等措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坚持种养结合,利用优先原则。畜禽粪污中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等养分,如果利用得当,是很好的农业资源。因此,优先选择对畜禽养殖粪污进行循环利用,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禽生产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原则。根据养殖场的畜禽种类、规模大小、周围的自然条件、环境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污染防治模式。对于地处农村地区,周围农田面积充足的养殖场,选择种养结合的农田利用模式,对养殖粪污进行适当的处理后进行农田利用。对于地处城市郊区,周围农田面积有限的养殖场,采用对养殖粪便进行堆肥处理后生产有机肥,养殖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回用或达到相关标准排放。
坚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原则。对于畜禽粪污,养殖污水的处理较固体粪便的处理难度大,而养殖污水量与生产中的多个环节有关,因此,应综合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工艺、清粪方式、生产管理等因素,选择恰当的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