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12-17吴俊华时君友沈德君
吴俊华 时君友 沈德君
创新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吴俊华 时君友 沈德君
当今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其自身的性格、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活动的参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训练项目;项目驱动
当今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诸多方面,而创新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利用一切已知的技术和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能力,这种产品或工艺应该是新颖独特的。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早在1998年,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而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全民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此次讲话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这不仅是全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驱动之源。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些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是偏低,[2]这主要由如下因素决定:当今大学的培养模式还是相对落后,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以分数论成败,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注重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够活跃,思维单一甚至僵化,缺乏质疑和挑战精神,独立能力和团队意识都很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没有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如创新项目的申请名额有限、对创新项目研究经费的投入不足,以及对指导教师在创新项目中的工作付出未作出积极的评价,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3]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第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表明,一些创新能力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具有如下性格特点:兴趣广泛、反应灵敏、记忆能力强、善交际、语言能力强、思维活跃、好钻研问题、自信心强、富有幽默感、感情奔放、待人真诚、有思想,勇往直前,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与较高创新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而思维单一、性格保守、墨守成规、好从众等性格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平淡,缺少创新能力。可见,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对其创新能力有较大影响。
第二,创新思维与普通的单一思维不同,它是创造主体在正确的科学方法指导下,为了满足客观实际需要,在从事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推理性、综合性等特点,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产生新的成果。创新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思维为少数天才、能人所具备,存在于新理论的创建、重大的技术发明、新思想的提出等重大创造性活动中。而广义的创新思维是指创造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这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思维。由于创新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训练与培养的结果,实践证明,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成果的产生。
第三,创新活动的参与。高校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各种设计大赛以及导师的科研项目。有统计数据表明,经常参与创新活动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硕的创新成果。这是由于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创新的思维与原理去解决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创新能力。[4]很多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科研能力都非常突出,这对以后读研或是就业都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相反,只会“死学习”的学生,不但在就业方面不具备优势,而且日后的发展潜力也明显不足。
第四,创新环境的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校创新环境的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是指影响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高校的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与规划,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性活动开展的扶持程度以及国家和学校对创新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等方面。创新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搭建、实验室的开放等;软环境主要指各种创新性活动开展的鼓励政策和对学生获得成绩的肯定与嘉奖。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对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良好创新环境的营造,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此目标来展开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内容涵盖创新思维的训练、创造发明的经验与技巧、创新环境的优化等。创新教育要结合专业实际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紧紧把握市场前沿,着手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在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善于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从创新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统筹规划,积极促进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和结果。另外,高校还要重视校园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创新性人才新机制的构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第一,现在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大量科研工作,他们主持或是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如省科技厅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往往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开展,项目团队的成员一般包括教师、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5]
第二,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造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创造学的基本理论、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创造技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以后能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主要目的是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舞台。实践表明,创新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在各高校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各种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6]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该赛事征集的作品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科技制作两大类,学生通过参加此项比赛,既能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探索精神,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各种设计大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全国工业设计大赛,产品设计范围涵盖了生活、休闲、智能等诸多领域,推动了大学生研究生活中工业产品实际问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断设计出受人们欢迎的新产品。
第五,高校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实战演练的平台。2015年吉林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舞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斗志,增强了他们进行创业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生力军,最易接受新观念、新技术,他们可以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研发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从而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旅游、金融、消费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创新训练项目的特点与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项目。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视,高校创新项目的数量有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势。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五、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步骤
首先,如何申请创新项目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起始之源。项目申请工作主要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撰写项目申请书以及项目答辩等工作。导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施计划和经费预算,培养学生对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一项研究任务需要学生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对专业领域敏锐的洞察力。项目的制定可以由学生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研究项目,学生根据题目所涉及的范围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进行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在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申请书要使用科技写作语言,格式规范。(2)写清楚创新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以及技术路线。(3)重点强调项目的创新点和实际价值。在实际项目申请过程中,由于很多同学忽略了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以及格式的细节错误,造成了与创新项目的失之交臂。
在项目答辩环节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团队成员的组合应该由不同年级、不同特长、甚至不同专业的同学组合而成,既有善于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学,还应该有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强和善于沟通表达的同学,以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各位同学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2)项目的答辩应该由本项目成员中最善于表达、语言能力最强的同学来承担该任务,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3)答辩过程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介绍项目所涉及的一切内容,包括项目的前期研究基础,并准确回答评委老师的提问。
其次,创新项目一旦申请下来,就会得到国家或学校的经费支持,项目就可以真正实施。首先应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根据项目申请书的计划,进一步制定更周密细致的实验研究方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必须清楚自身的角色和任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也要与团队其他成员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项目中的所有问题。如“硬杂木缺氧高温处理及数控雕刻工艺品研究”创新项目,该项目一共由五位成员构成,项目组有来自大三的学生,也有来自大二的学生,既有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团队成员的构成比较合理。团队成员各有其优势:有擅长软件使用的,有喜欢钻研木材改性处理的,有喜欢演讲和交流的,还有善于论文写作的。这些同学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能发挥自身的特长,为项目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包括研究过程的记录和项目经费的使用记录。研究过程的记录主要包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每天的研究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研究过程中阶段性问题或是某位成员在研究过程中自身的想法以及经验的总结。对于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可以开会进行讨论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还可以咨询项目的指导教师。而对于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也要做好记录,因为这些经验可以在团队内部进行分享,这对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都有益处。项目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也要做好记录,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包括材料费、工具费、交通费以及论文出版费等。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与导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要对创新训练项目进行中期考核,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再次,创新训练项目的后期工作主要包括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项目研究报告的撰写、学术论文的发表、项目结题答辩等环节。在创新项目的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将为项目的收尾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指学生对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如收集两个对象共同特征的数据或一个对象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的数据以及特征趋势。以创新项目“硬杂木缺氧高温处理及数控雕刻工艺品研究”为例,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个研究规律:硬杂木经过缺氧高温处理之后,其颜色和强度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处理温度越高,木材颜色越深,强度降低越明显,原来硬度较高的木材也适合雕刻加工了。实验数据在处理结束之后,要对其进行表述,也就是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方法来揭示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指导教师对创新项目成员进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艰辛的工作。所谓科技写作能力是作者以文字为载体,对写作对象进行“三重转化”,形成科技信息文本的能力,涉及到作者的观察感受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聚材选材能力、构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科技写作能力与创新项目关系密切,二者都是创造性活动,它们的活动与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等能力紧密相连,因此,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有直接的帮助。[7]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而创新训练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兴趣驱动、自主实验、
重在过程”的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对科学研究或是创造发明感兴趣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强调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国家、地方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建立学校、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在创新训练项目中敢想、敢做、会说、会写,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推动我国的创新型社会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2]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3]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4]吴俊华,沈德君.家具设计专业创造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5(19):120-122.
[5]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6]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166-167.
[7]穆颖丽.论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6(8):214-216.
【责任编辑 李 丽】
G644
A
1009-5101(2016)03-0149-04
2015-12-02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烙画技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研究”(201410201012),“硬杂木缺氧高温处理及数控雕刻工艺品研究”(201310201116);“用速生杨做室外木地板研究”(201510201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吴俊华,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北华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家具设计研究;时君友,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北华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胶黏剂研究;通讯作者:沈德君,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北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木材加工研究。(吉林 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