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6-12-17黄仁丰福建省将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353300
黄仁丰 福建省将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353300
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仁丰福建省将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353300
摘要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与鸡新城疫病毒同属,危害极大,如果疫苗预防没有到位,往往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该文通过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鹅副黏病毒病免疫失败诊治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会引起鹅的大量死亡,雏鹅的死亡率更高,高达90%。其病原与鸡新城疫同属,所以人们常用新城疫Ⅰ系疫苗进行免疫,并且能够起到保护作用[1]。
1 流行情况
2015年12月,将乐县某养殖户所养的鹅发病并死亡,发病率90%,死亡率高。据了解,该养殖户11月初从江苏调入鹅苗3 000羽,目前50日龄左右,之前已陆续死亡500多羽,用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治疗无效。该批鹅于3日龄和10日龄免疫了小鹅瘟疫苗,19日龄免疫过鸡新城疫疫苗。该场饲养条件差,仅搭建简易的棚舍,保温性差,缺乏青饲料。
2 临床症状
患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松乱,呆立,两腿无力,排白色或绿色稀粪,部分翻转腹部朝上,并表现出头颈摇晃或向后弯曲的神经症状。
3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患鹅腺胃出血肿大;胰腺肿胀,表面有灰白色点状坏死灶,肝充血肿大;心包积液;肠系膜出血并有黄色坏死灶。十二指肠、小肠、空肠、回肠都可见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部分直肠末端与肛门交界处肿胀,其内充满白色稀粪;咽喉部有黏液。
4 诊 断
4.1实验室检查无菌采集患鹅心、肝、胰腺等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未发现细菌。同时无菌采集心、肝、胰腺等接种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37℃温箱培养24 h后观察无菌落生长。
4.2鉴别诊断
4.2.1与小鹅瘟的鉴别诊断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发病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4~6周龄小鹅偶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成年鹅可感染病毒但不发病。小鹅瘟急性和亚急性病例呈现典型的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俗称“腊肠粪样”病变)的特征性病变[2]。鹅副黏病毒病可感染各种日龄的鹅,在病理变化上胰腺有灰白色坏死灶为特征性病变。
4.2.2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感染禽流感通常表现头、颈肿胀,眼部、头颈皮下、内脏器官、黏膜和法氏囊等的特征性出血以及相应的病理变化,而鹅副黏病毒病则无这些特征性病变。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
5 防治措施
1)发病鹅与健康鹅分群隔离饲养,无害化深埋病死鹅,全场消毒,每天1次。
2)紧急免疫鸡新城疫Ⅰ系疫苗,3头份/羽。3)患鹅肌注黄芪多糖+氟苯尼考,连用3 d。4)全群使用氟苯尼考+黄芪多糖+电解多维饮水,连用3~4 d。
5)每吨饲料添加黄连解毒散0.5 kg,使用3~5 d。
6 结果与讨论
6.1结果紧急免疫后第2 d鹅群死亡数量仍然很大,但第3 d开始趋向稳定,用药5 d后死亡基本控制。
6.2讨论
1)该鹅群副黏病毒病诊断时已是发病后期,发病前3 d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致使病死率高,已超过30%。并且未采取分群隔离饲养和消毒措施,导致疫病迅速传播,发病率迅速增多。
2)与养殖户沟通中了解到,其所使用的新城疫疫苗并未放入冰箱中冷藏保存,致使免疫失败。
3)鹅群发病后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蛋白饲料,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青饲料。
4)鹅的饲养过程中小鹅瘟和鹅副黏病毒病是两种首要预防的疾病,一定要按照免疫程序开展免疫,同时要注意疫苗的选用和储藏,以免造成免疫失败。
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未出现细菌继发感染,有可能是之前几天所用的抗生素已经控制住了细菌的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李文良,冯太兰,戴亚斌,等.鸡新城疫疫苗对鹅副粘病毒病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6):478-481.
[2]廖文君.雏鹅发生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4):112-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16)02-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