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谢旦如如何掩护
2016-12-17瞿秋白
这是一位极为普通的人,但他有着中国文化人最可宝贵的品德:重情义,爱朋友,讲义气。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为了承诺,千金散尽;为了情义,险丢性命。他叫谢旦如,又名澹如。
小人物何以能载入史册?
1931年,瞿秋白被解除了一切职务。离开中央后,他化名林复,剪去长发,留了一个板刷头,换了一身工人装,搬到了大西路两宜里一个工人聚居区过生活。但无论怎样乔装打扮,都改变不了他浓浓的知识分子气息。他的夫人杨之华,从小家境富裕,现在既要出去打工,还要操持家务,与左邻右舍打交道,几乎天天发生矛盾,时时发生争吵,被国民党当局发现、被捕只是时间问题。
4月下旬的一个傍晚,茅盾夫妇来到瞿秋白家,他们刚刚坐下准备开席,突然交通员匆匆赶来,交给瞿秋白一封信,信很简单,只有一行字:你们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快回去看看。瞿秋白知道,这是中央出大事了,让他们立即转移。于是便匆匆送走了茅盾夫妻,与杨之华一起提了个小皮箱,搬到了杨之华的亲戚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再次转移,住到了愚园路树德里茅盾的家中。事后才晓得:顾顺章在武汉逗留被捕,随即叛变,整个地下党中央遭到了大破坏。
对瞿秋白的到来,茅盾非常热情,但毕竟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茅盾家就一个三楼大厢房,如果有人来,瞿秋白夫妇连躲的地方也没有。这一天,“左联”的负责人冯雪峰来茅盾家送刚创刊的“左联”的机关刊物《前哨》。瞿秋白就托冯雪峰替他找一个“可靠的”“可以较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冯雪峰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可以,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可靠的关系。”于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谢旦如将因为他的担当被载入史册。
掩护瞿秋白:一个小人物的登场
谢旦如,写诗时又名澹如,1904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他家几代经营钱庄,家境殷实,到了他父亲谢敏甫时,生意更为兴隆。谢敏甫酷爱字画,藏书丰富。到了谢旦如这一辈,又添了许多新文化、新文学的书籍。
谢旦如十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十五岁时,根据父亲的遗愿与母亲的安排,到福源钱庄打工,从学徒做起准备接班。除了上夜校读书,他还和同在钱庄学徒的应修人等结为好友,一起吟诗作文,并筹集一批书籍成立了“上海通信图书馆”,以书会友。于是认识了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被称之为常州三杰之一的恽代英(另两人为瞿秋白与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张太雷),深受影响。
1924年,二十岁的谢旦如在应修人的介绍下,加入了由冯雪峰、潘谟华、汪静之、应修人发起的“湖畔诗社”,以诗咏志,以诗会友。他急公好义,但凡朋友中需要帮忙的,总是挺身而出,热情相助。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先后与朋友合伙在老西门、静安寺等处开过几家书店,专门销售左翼文艺书刊。书店被查封后,他又独资在北四川路老靶子路开了一家公益书店,专门买卖旧书。同时在书店的二楼秘密购置了印刷机和订书机,给中共地下党和左翼文化人印刷、装订进步刊物与文件,所有费用都是由他单独承担的。
这是何种的担当!“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因此,当冯雪峰准备秘密安排瞿秋白夫妇住到紫霞路68号谢宅时,谢旦如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了保护家人,谢旦如连自己的夫人钱云锦也不告诉,就说自己的一位文友林先生因病需要在家里休养一段时间。随后便同夫人一块儿去说服老母亲,说是准备将自己家里的客房租出一间去挣几个零花钱。瞿秋白自己也说过:住在谢旦如家这一年多的日子里,是他一生中最平静、最舒心、最安逸的日子(杨之华回忆)。
为了确保瞿秋白的安全,平素喜欢交友的谢旦如开始变得静默起来。他很少把朋友带回自己家里,更少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1932年1月,日寇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谢旦如带着全家在法租界毕勋路(今汾阳路)避难,他租好了公寓,同样没有忘记替瞿秋白夫妇租了一套。一直住到5月末,中日签订了“停战协议”后才搬回紫霞路老宅。
1932年7月,在冯雪峰的引领下,瞿秋白穿过大半个上海,从紫霞路来到四川北路底拉摩斯公寓拜见了他神交已久的鲁迅先生。9月1日,鲁迅与瞿秋白第二次见面,那是在谢旦如家里。鲁迅日记里是这么写的:“午前同广平携海婴访问何家夫妇,在其寓午餐。”何即为瞿秋白,当时许多熟悉的朋友称秋白为何苦。谢旦如的夫人钱云锦回忆:这次也是冯雪峰带路的,深通人情的鲁迅在去谢家时还特地买了一盒玩具送给谢旦如的孩子。这是谢旦如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鲁迅,并设家宴款待鲁迅夫妇与秋白夫妇。当他看到自己无限崇敬的文坛巨匠鲁迅亲自前来拜访瞿秋白,相谈甚欢,更深切地认识到居住在自己家里的这位客人的珍贵。
直到1932年12月11日,为了能有一个更长久居住的更隐蔽的地方,时任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陈云亲自来接走了瞿秋白夫妇。他们在谢家总共住了一年零七个月。
文字重于千金:全力保护先辈文稿
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受党中央调遣,由上海潜入江西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不久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瞿秋白被留在根据地。1935年2月23日瞿秋白在福建被捕,6月18日在长汀被杀。消息传到上海,鲁迅、茅盾、郑振铎、陈望道、谢旦如等极为悲痛。他们决定尽快出版瞿秋白的遗著,以作永远的怀念。
根据鲁迅的计划,谢旦如将瞿秋白在他家写就或翻译的文稿,一沓沓整理好,总有近百万字,送到鲁迅家里。杨之华认为应该先出版他的著述,鲁迅认为这些文字虽然是最宝贵的,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未必行得通,隐姓埋名还无法公开出版,不如保存起来,交后人出版。目前最急迫的是先出版他的译作,于是定下了出版两巨册《海上述林》的计划。鲁迅亲自编辑、定稿、写序言,排版、校对后打成纸型送到日本装订。鲁迅甚至虚拟了“诸夏怀霜”出版社(取全中国怀念瞿霜之意,瞿霜为瞿秋白——笔者注),独家经营为内山书店,而大部分经费是由谢旦如无偿提供的。
除了《海上述林》,还有许多杂文、诗作、文艺理论著述的手稿依旧留存在谢旦如家中。他将这些文稿视作生命,珍藏在一只小皮箱里。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闸北、南市等华界进行狂轰滥炸。在无数次军阀混战中,始终保持宁静的紫霞路一带被炸成一片废址,谢旦如家片瓦不存,家道急剧中落。但谢旦如逃难时始终拎着那只珍藏着许多先辈文稿的小皮箱,他的信念是千金可以散尽,但文字重于千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英美租界一夜之间被日军占领,只有法租界由于法国政府投降并与希特勒结盟,尚在苟延残喘。谢旦如看到这险峻的局势,觉得手稿藏在皮箱里还不保险。如有可能,还是要尽早出版成书,让它们流传开来,传存下去。为此,他冒着极大风险,在法租界注册了一个出版社“霞社”,精心编辑,出版了瞿秋白杂文集《乱弹及其他》、论文集《社会科学概念》等。所有的费用都是由他承担的。
1948年底,上海局势骤紧,谢旦如的儿子因参加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军警追杀,被地下党送到解放区。谢旦如立刻想到这些文稿,将它们全部转移到夫人娘家。钱云锦甚至将文稿缝在老母亲的寿衣里,躲过一劫。1949年5月上海解放,谢旦如如释重负,他和他所保存的文稿终于重见天日了。他细细整理,分门别类,分几次全部无偿地捐赠给了国家。
(摘自《东方早报·上海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