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美国的四种战略
2016-12-16周鑫宇
周鑫宇
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应对中国作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其中包括采取自强、羁绊、改制、防范等四大战略手段。不管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新总统对华政策的差异也就是在这些战略上的轻重缓急不一样而已。无论如何,对这四大战略,中国应该有明确的应对之方。
第一,对于美国的“自强”,中国总体应采取观望和鼓励姿态。美国当前试图通过国内改革和创新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将此作为应对中国崛起的积极出路。美国的战略精力如果放在国内问题上,继续对自身的竞争能力保持自信,有利于遏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中国,不对中美关系产生错误的判断。因而中国对此应当在总体上鼓励和支持,并利用美国的发展机会促进中国的利益。在此过程中中美可能有微观层面的竞争关系,但在宏观层面并非绝对你得我失、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此外,美国无论是在国内的改革创新,还是在国外的战略收缩、调整、“再平衡”上,都面临很多挑战,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会对中国产生战略需要。中国有主动作为的空间。
第二,对于美国的“羁绊”,中国应当划出核心利益红线,同时以我为主、加快发展。在这一战略手段下,美国会利用各种机会搅动中国的内外矛盾,尤其是威胁中国的政治安全、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对此应当有三点认识:首先是对最核心的安全利益划出红线,不要让美国误判中国的底线。由于美国这一战略本质是干扰性的,而不是根本对抗性的,所以美国会依据中国的反应做出评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避免引发全局性的战略崩盘。当然,双方的核心利益底线要经过反复互动,才能达成较为准确的理解和默契。因而中国并不宜把核心国家利益的红线划得太广、太虚,应做到言行一致,传递准确信息。其次是保持战略耐心。中国应该接受以下事实:美国在找不到遏制中国崛起根本办法的情况下,将长期对中国实行战术性的羁绊,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停止。只有随着战略态势的变化,中美创建出新的关系模式,美国的干扰动作才有可能改变。这取决于双方的努力和历史的机遇,中国应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不恰当的心理预期,避免急躁和虚骄。最后,中国应当明确认识到,美国的干扰不能从根本上阻碍中国的崛起。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中国甚至应把美国的长期干扰视作一种可转化的逆境。美国在一些问题上的压力,可以促使中国加快改革、弥补缺陷,推动中国内政外交走向成熟。反之,将问题简单归咎于美国的挑唆,产生不冷静的排外情绪,最终会自乱心神、延缓改革,反而实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第三,对于美国的“改制”,中国应当注意其中的风险,在国际制度改革问题上和美国既开展合作,又进行博弈,并用博弈来促进合作。中国已经比以前更加清晰地提出了对新型国际秩序的看法,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创设补充性的国际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和美国开展制度对话、制度合作和适度的制度竞争。应该看到,美国和中国从根本上都依赖和捍卫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短期内,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加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与交融,并研究美国推动的新规则变化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更应当关注如何与美国谈判、磨合、协调,建立一套相互容纳、合作共赢的新国际秩序。总的来看,美国不可能建立一套排斥中国的规则,中国也不可能建立一套排斥美国的规则,这是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大势所趋。
第四,对于美国的“防范”,中国要从战略高度清醒认识美国的“战略再平衡”战略总体是防御性的,但有可能转为对抗性的。为避免全面对抗的出现,就要把加强政治互信提升到最高战略层面。同时,中国也应当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如果在某种条件下美国转向全面对抗中国,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应当提早做出预案。为保证最坏情况下能够对美反制,中国需要准备一些基本战略条件:可以确保对美构成关键威慑的军事手段、能够转化为同盟体系的外交支点、能够突破美国海上和陆上封锁的交通通道、确保国内政治在对抗的高压下保持稳定等。从目前来看,为了不给美国传递误导性的信息,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投入和准备应当是克制的。可以积极建设一些军民两用的项目,有意识地开发一些可用于发展目的,同时又可随时向对抗目的转化的资源,如开发关键性技术、建立更加紧密的外交关系网络、建设国际海陆交通基础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