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米栽培技术

2016-12-16曾昭春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红米技术栽培

摘要:红米富含诸多的营养元素,其中以铁质最为丰富,不仅可以补充消耗的体力,还有补血及预防贫血的功效。近年来红米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多,种植面积随之加大。红米是德化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种。本文主要介绍了红米的栽培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红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0.010

1种植红米的发展前景

红米种植起源于中国,已有大约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红米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较高,富含锌、铜、铁、硒、钼、钙锰等的微量元素,微有酸味,味淡,在我国南方种植比较普遍,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其不仅纯天然、安全性高,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红米不但在我国颇受消费者欢迎,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深受人们喜欢,所以市场发展前景较乐观。

2德化县提高红米产量的措施

红米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将受到严重影响。

2.1提纯复壮

红米是德化县特有的特色品牌,是经过人工的长期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本身具有特定的遗传性和具有较一致的植物学特征以及经济性状。德化县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耕作方式十分适合红米的种植,但受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的影响,科学种植水平不高,选种只是选用上年选出的种子,大多不进行定点定株选种繁殖,因此红米的混杂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如稻穗变小棵,每穗结实率大幅下降,空秕率增加,千粒重减轻等问题,造成红米的单产量越来越低,种植红米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对红米种子进行提纯复壮,并且要进一步加强红米的栽培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单产量,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

2.2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苗床选择:通常要选择土质比较肥沃、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稻田或菜地作为苗床。

苗床整理:苗床一般宽约1.2米,但需要根据种植时间与播种量而定。如拱膜最好采用无纺布,苗床长度一般在15米(无纺布长16米)。苗床每平方米要施腐熟的猪牛粪5公斤、过磷酸钙0.2公斤、钾肥50克或复合肥0.25公斤。每亩大田按50~60平方米准备苗床。

种子处理:在浸种前种子要先进行晒种和选种,除去空秕的杂粒,用清水进行浸种12~24小时,并且洗净后凉干,再用旱育保姆拌种。

播种与苗床管理:苗床每平方米要播干谷50克,栽1亩的大田需要红米种2.5~3公斤,即需苗床50~60平方米。

水管理:苗床在播种前一定要浇透水,然后再用细土盖上种子,盖好后再铺拱膜保温,大约密闭5~7天左右,要保持膜内温度不超过35℃,天气如果不变不覆膜,秧苗不卷筒,床土发白就需要进行浇水,浇水时间应当在下午4点后进行。秧龄在30~35天时移栽,不建议栽大苗,移栽前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喷施秧苗,预防叶瘟病的发生。

2.3大田的栽培管理

红米移栽后要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红米早发。采用深水活棵、浅水分蘖的灌溉方式,确保秧苗早活棵、早发分蘖。同时要清理、配套田间沟,做到灌排适宜,促进红米移栽后的生长。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确保优质高产的一项主要措施,红米秆比较高,不能过密的栽植,但栽培过稀会影响产量,所以必须调节栽插方式,即改为宽窄行或宽行窄株栽插,确保其优质高产。

肥管理:应采取攻头、保尾、控中间的“促控”相结合的原则。即基肥一定要施足,蘖肥看苗而施,适量施用硅肥,达到抗倒伏的作用。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复合肥25~30公斤作为底肥。

分蘖肥:在红米返青活棵后,及时追施促蘖肥,一般每亩施尿素5~7.5公斤。在第一次追肥后7~10天,视大田分蘖的发生量及秧苗叶色的深浅变化,适量补施平衡肥或壮蘖肥,每亩施尿素3~4公斤。对基本茎蘖苗不足的以及机插、直播的田块,适当多次增施分蘖肥。

硅肥施用:红米施用硅肥能增强红米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和抗倒伏能力,改善株型,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叶面蒸腾失水,提高水分利用率。红米缺硅容易导致茎秆细长软弱,易倒伏和感染病害,前期缺硅会使红米成穗数减少,后期缺硅则小穗数减少,红米的优质高产将受到影响。施硅肥一般可增产10%以上,并能提高稻米品质,特别是在新改水田、冷浸田以及酸性土壤上,红米施用硅肥的效果更为明显。

3加强病害防治

3.1立枯病

立枯病主要变现为苗期有时幼芽变色,叶片打绺,最后枯死,蔓延趋势很快。立枯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苗床管理,控制幼苗徒长,培育壮秧,增强植株抗病力,创造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的良好条件。药物防治:亩用50%敌克松75克加77%可杀得75克对水45~50公斤喷雾。

3.2青枯病

青枯病主要是由于幼苗徒长而根系发育不好,或是因叶片蒸腾作用加快而根吸收水分不够及吸收不畅造成叶片失水打绺,而呈现出青枯状。或是幼苗遭受强低温,其原生质遭受破坏,透性加大持水力降低,在冷后回暖时因温差过大,叶片蒸腾作用加强,土温又较低吸水力差导致生理失水形成青枯。主要防范措施是根据天气炼苗,提高秧苗素质。

参考文献

[1] 阮仁超,左汝励,石帮志,金帮文,陈惠查,金桃叶,张时龙,余本勋.高产耐寒红米杂交中稻新组合金优红[J].杂交水稻,2004,(01).

[2] 张志勤.浙南山区常规稻红米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08).

作者简介:曾昭春,大专学历,德化县南埕镇农业服务中心,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种植。

猜你喜欢

红米技术栽培
盘州市红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探究
油麦菜栽培要点
红米Redmi Note 7
自然栽培的味道
夏季苦瓜栽培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