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炳权院士: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2016-12-16吴志菲

财经界·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分子化工催化剂

吴志菲

他说,第一次选择是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第二次选择是对石油化工从不熟悉到熟悉,到喜欢,到热爱,几十年来无怨无悔,第三次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强烈向往之心

(接上期)

寒暑假时间很长,苏联的同学在假期里经常组织出去游玩,但是包括毛炳权在内的中国学生却向老师申请去工厂参观实习。在老师的帮助和协调下,毛炳权和其他本专业的中国同学参观学习了很多当时苏联的化工厂,例如炼焦厂、醋酸纤维厂、尼龙厂(己内酰胺)、高压聚乙烯工厂、低压聚乙烯中试装置和有机硅装置等。毛炳权回忆说:“那些工厂对中国学生很照顾,他们的工程师都会对我们做详细的讲解,没有保留,而且有些资料有很高的保密要求,一般苏联同学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实习很有收获。”可以说,“有心”的毛炳权年轻时的这些求学经历,都为几十年以后他在高分子领域取得显耀成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留苏时,毛炳权在高尔基铜像前留影

下工厂参观实习期间,毛炳权敏锐地注意到塑料高分子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发展也比较快。因此他于1956年申请转专业,从染料中间体转到塑料。三年级下学期后,毛炳权被老师批准参加科研小组活动,毕业前他在苏联高分子方面核心学术期刊《高分子化合物》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毛炳权说:“那时,我的导师曾经表示希望我能够继续攻读副博士学位。但是我想到国内正处于急需用人之际,便于1959年回国,被分配到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教书。”

喜欢文艺的学界“毛百科”

1971年12月中旬,毛炳权终于与妻子结束了12年的两地生活,被调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现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从事聚丙烯课题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那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十分庆幸又有机会重返技术岗位,但他深深明白:一个成果从研制到形成工业化,至少要近10年的时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10年呢?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当年,毛炳权和同事们研制出中国第二代聚丙烯催化剂——络合Ⅰ型催化剂,并在北京向阳化工厂成功地建成一套催化剂小型生产装置。此次成功,成为毛炳权在聚丙烯催化剂研制方面的一个起点。

聚烯烃催化剂球形载体的制备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相关专家的追求理想。其良好的颗粒形态决定了聚合物形态,也决定了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对于装置的平稳长周期生产大有裨益。但几十微米的球形颗粒是最难制备的,而且还要适用于聚烯烃催化剂的客观要求。毛炳权曾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制备工艺,寻找可能的技术方案,在不断地肯定否定中逐渐清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高搅成型为主攻方向,果断放弃了其他几个方向,随后在冷却介质的选择上也煞费苦心,反复试验筛选优化,最终确定了优化方案,实现了成型效果优良,组成简单易控、便于回收的冷凝体系,为后期的快速中试放大及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炳权和课题组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实验室小试研究,发明了一种新型聚丙烯球形高效催化剂,把它命名为DQ催化剂。在中试及工业放大试验中,北京化工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与企业密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并对催化剂不断改进、创新,最终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成功将DQ催化剂推向市场。

几十年来,毛炳权一直从事着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工作,从络Ⅱ、N型高效催化剂到DQ球形催化剂,每个催化剂从小试、中试、工业化、推广都做了近10年。3个催化剂3个国家发明奖,毛炳权的科研之路硕果压枝。1995年,他当之无愧地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他获得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十几年来中国石化系统的第6位获奖者。谈起自己的成就,毛炳权很谦虚地归功于自己在化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好的平台。他说,在化工部期间,北京化工研究院的课题大多来自中国石化总公司,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化工部撤销后,北京化工研究院归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更走出了一条科研和工业相结合的道路。”

另外,毛炳权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从1978年正式担任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催化剂课题负责人以来,毛炳权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谈及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做好人才的协调,他说:“一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以前如此,现在、将来,也是如此。”毛炳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科研负责人,他从不武断地拍板定案,而是广泛征求组员们的意见,群策群力,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毛炳权说自己几十年来大多数时候是被动跟着历史浪潮走,只有少数的几次是个人选择。报名参军,从此改变他人生的道路;另外,进入大学时选择了石油化工专业,对石油化工从不熟悉到熟悉,到喜欢,到热爱,几十年来无怨无悔。“我要在余生中继续发挥余热,为石油化工事业添砖加瓦。”

作为科学家,毛炳权是严谨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及严谨的科学态度。1960年,苏联莫斯科大学教授、高分子物理学家卡尔金院士和斯洛尼姆斯基教授来华访问并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讲授高分子物理讲座。卡尔金报告了“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方向”和“非晶态高聚物的有序过程和结晶机理”等,斯洛尼姆斯基做了“高分子物理系统讲演”。他们的报告推动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研究,讲稿在《高分子通讯》全文刊出。毛炳权敏锐地发现文中“有关应力应变曲线”插图上的错误,即投稿希望纠正。《高分子通讯》此时暂时停刊,编辑部即在1964年第4期《化学通报》予以更正。

科学家的严谨周密在平凡生活中也不例外。接触过毛炳权的人,对他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知识渊博,谈论问题总要引经据典、以书为证。在学界,毛炳权有一个雅号“毛百科”。此“毛百科”喜好读书,涉猎广泛,除了看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之外,天文地理或是历史、名人,这些方面的书籍他都爱看。《百科全书》更是他推崇的读物,他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工具书。一个题目,简简单单给你讲,而如果去看专业书,一个小问题就是一本书,看百科全书反而可以节约时间,你可以先了解大致情况,然后再查看其他比较专业的书。”其实,早在留苏期间,《百科全书》一些篇章就已经成为毛炳权必读的课外读物。

青年时期在成都工学院作任教期间,有一次,毛炳权照例和一群单身的教职工在教工食堂吃午餐。因为都是年轻人,大家挤在一张桌子上边吃边聊,气氛很热闹,话题层出不穷,海阔天空。突然,有人讲到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先生的出生年月,毛炳权立即说出了一个答案。可是,在座的人都将信将疑。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当日下午,毛炳权即去学校图书馆翻阅俄文版的《大百科全书》。次日的午餐会上,他以书为证,确认宋庆龄先生于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和毛主席为同龄人。

作为平常人,毛炳权是朴实的、低调的,在更多人看来,甚至是无欲无求的:他不喜烟酒,不擅交际,厌恶奢华。然而,毛炳权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家住在北京化工研究院附近的一栋非常普通的、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属楼内。在毛炳权的家里,保留了一些他在苏联留学时的老照片,留下了那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滑冰、郊游,节假日相约一起去莫斯科红场参加节日游行等等活动的影像。那些照片上的毛炳权,总是露出的笑容——可见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式的读书人。

毛炳权对于文学艺术兴趣颇浓。他自言,自己从小学习古文,学得多了脑子里记得也多,一生都不会忘记那些经典传世的诗词,到了晚年还能背诵整段的唐诗宋词。平日里,他没有一般老年人的晨练习惯,却喜欢朗读、背诵古诗词,特别喜欢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我喜欢那种有点田园气息、浪漫、轻松的诗词。像白居易、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写的都是忧国忧民,基调过于悲伤,我现在较少看。”除了古诗词之外,毛炳权还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古曲音乐。“现在年轻人听的摇滚、HIP-HOP,我还真听不惯。”毛炳权说,他还有一个爱好是从小就保持的,那就是看小说,“小学的时候,我叔叔有一本《天方夜谭》,那时,我识字不多,就连猜带蒙地读”。初中时,毛炳权看了大仲马著的《基督山伯爵》上部,他很喜欢书中的情节。可是学校图书馆却找不到那部书的下部。此后,毛炳权一直把这个遗憾记在心里。直到几十年后,“文革”结束了,他才如愿以偿读到了《基督山伯爵》的下部。“看这些小说,对工作大有裨益,可以换换脑筋。”

毛炳权的夫人刘新香是他的大学同学,也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同时她也是一位在加氢催化剂研制方面卓有成效的化工专家。刘新香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是北京化工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副总工程师。他们两个人志同道合,已经携手相伴了五十多年。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已经事业有成。双方亲戚大多定居国外,他们曾多次提出要毛炳权和刘新香也去国外居住。但毛炳权和夫人却每每婉言谢绝。他们以前隔几年会去国外探望父母,然后再如期回国干自己的事业。“我们不会去国外定居,国内还有要带的研究生,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年轻时没考虑去,现在就更不会去了。”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不遗余力地培养后学。他从1988年开始带研究生,迄今已经培养了二十多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目前,他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是依然带着几位博士生。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几名研究生现在已经成长为北京化工研究院年轻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化工战线的生力军。毛炳权在成都工学院工作十二年,先后任教于塑料化纤、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学等教研室,为学校高分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离开四川后,毛炳权始终关心、指导、支持、帮助学校高分子学科的发展。他还长期担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尽管事务繁忙、身体偶有不适,却总是抽时间出席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会议,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青年时期参军离开家乡,以后又长期在外工作,毛炳权对家乡总怀有一份赤子之情。他时时关心着故乡东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只要有机会,他就与家乡人一同交流思想,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更让他恋恋不忘的,是关心培育他成长的母校东莞中学,只要他有时间总想回母校探访,为母校尽绵薄之力。

2003年7月1日,将近古稀之年的毛炳权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这是除了参军、学化工专业之外,他为自己的人生作出的第三次选择。“由于我的‘出身不好,还有因看不惯当时‘左的做法,说话不注意场合,在成都工作时挨批判,后来又看到了一些当官的腐败现象,就不想入党了。当时就想,老老实实给国家做贡献就得了。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人民富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心中又萌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老人的话很朴实,却让人不由对他更心生敬意。

毛炳权除了倾情于自己的专业,他的深邃目光也注视着现实,他就是这样一位“向下看”的科学家。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生产,这是毛炳权一直强调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他曾先后走遍国内东南西北的二三十个工厂,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学习,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化工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毛炳权认为,只要政府严格监管,企业重视治理,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控制,做大化工产业不会加重污染。企业规模越大,越有能力治理污染,同时,延伸产业链也可以降低有害气液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关键是管理部门的态度,管得严,企业就自觉治理,反之,企业可能就放任自流。目前欧洲国家对污染抓得最严,环保做得最好,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借鉴。”毛炳权相信,只要企业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广泛采用新材料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在降低有害气、液体的排放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高分子化工催化剂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直接转化CO2和H2为甲醇的新催化剂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新型钒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气相二噁英
掌握情欲催化剂
V2O5-WO3/TiO2脱硝催化剂回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