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思维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2016-12-16尹德志欧庭宇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区生态

尹德志 欧庭宇



基于生态思维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尹德志欧庭宇

生态思维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思索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从生态思维最为明显的特点入手,尝试从生态思维的整体性、预见性及和谐性等视角研究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中应用生态思维,其现实诉求主要在于: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软硬件基础管理及研究思维。引入辩证法三大规律,从对立统一规律维度、否定之否定规律维度、质量互变规律维度阐述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中应用生态思维的意义。

生态思维;流动人口;社区文化建设;辩证法维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强生态思维养成,用生态思维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城市社区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它集中了世界人口的50%,国民生产总值的90%和辅助能源的80%以上,[1]实为人与自然的复杂性关系最为集中的地方,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思维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为我们分析与研究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探索社区建设的新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报告显示,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9%。而到2020年,政府预期这一数字将会达到60%。来自农村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占到中国城市总人口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流动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迫切需要通过社区公共服务来满足不同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然而,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依然存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整体性、预见性、开放性。流动人口需要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如何借助生态思维加强流动人口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态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世界近代科学发展史规律表明,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科学观念作为新的方法论支配着普遍的社会思维方式。[2]1869年,生态学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E·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护卫环境,最终使系统达到和谐的状态。”[3]生态学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门理论学科。生态学起初作为一种“专有名词”,比如人类生态学、宇宙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等。生态思维是借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预见性、开放性等特点。

(一)生态思维的整体性认知结构

生态思维是用整体考量去驾驭全局,用统筹协调做到协同的整体性思维,它将人、自然、社会有机联系一起,既保证系统整体性原则,又尊重个体性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产生了大量的生态位定语修饰的专业词汇,比如,生态民主、生态政治、生态现代化、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4]生态思维就是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尽量涉及到事物的方方面面,构建整体性认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认知结构的宏观概念越强,越方便处理问题。接受过系统性思维与未接受系统思维的表现方式有很大不同:前者知识模块呈现系统性,容易把握对象的重要因素;后者知识结构零散、孤立排列,往往关注事物细节。生态思维不仅仅局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是人、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生态思维就是以人为本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维。美国学者E·拉茲洛说:“今天,我们正目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转向谨严精细而又是整体论的理论。这就是说,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用这种集成的关系集合体来看世界就形成了系统观点。这是现代的思维方式。”[5]整体性认知的观点意味着认识主体需要摒弃片面性的思维定势,处理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但不忽略非人类的众多因素。

(二)生态思维的预见性思维战略

生态思维将事物本身看成是一个和谐统一、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系统,不可或缺的是对未来事态走向的预判,以“高瞻远瞩”的思维把握瞬息万变的机遇。生态思维的预见性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广阔视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重要远见,决定着事物的成败。罗马俱乐部主席雷里奥·佩西说:“我们正处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地位,负有各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如果我们无知、疏忽、目光短浅和愚蠢,那么我们就会造就一个灾难性的未来。”[6]时代不断发展,人类必须有对未来前景的前瞻性意识。人、自然、社会是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借助预见性思维不断地积极探索。不应该忽略事物必要因素的任何方面,因为任何要素都可能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生态思维是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战略,坚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视野把握事物的动态发展。

(三)生态思维的和谐性视野空间

生态思维以和谐作为自己的致思目标,是一种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7],也是动态平衡的和谐性视野空间。动态平衡既是生态系统的存在状态,也是生态系统发展和进化的本质属性,更是生态系统突破旧质走向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的必然途径。[8]生态系统将生物体与生存环境有机结合,是一个相互共存、相互贯通的统一体。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复杂多样,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系统组织和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同时,在生态学研究中,一般将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9]生态思维的和谐性与合理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一拍即合,意味着生物体共存于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不断丰富与发展生态系统,同时又允许个体保持特殊性。生态思维的和谐性注重在动态平衡原则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生态系统处在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运行状态。

二、应用生态思维研究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

201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2010占52%多一些,目前估计已经到56%甚至接近60%。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不同,注重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愿望更为强烈。流动人口游离于社区之中,但他们的精神需求又不能从社区中得到充分满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存在,需要转变思维模式。生态思维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指引了方向,尝试在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相关管理理念、科学发展思路等方面入手,解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难题。

(一)增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是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性一个重要表现。社会适应性,是行动者通过继续社会化,调整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使之适应新环境的过程。[10]然而,影响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却是多元的,包含了职场满意度、家庭幸福度、未来憧憬度等。

制约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场满意度不高。对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说,首要的是有一份不错的薪资,能够在城市生活中有稳定的物质保障。然而,他们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自身社会关系网络比较狭窄,就业机会被限制于技术含量不高、薪资不丰厚的一些服务性和制造性行业。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相对恶劣,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氛围较为枯燥,福利待遇自然不够完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生态思维营造和谐、多元的社区环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工作满意度,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第二,家庭幸福度不高。家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不同的家庭情况,其幸福水准千差万别。恋爱是一种权利,婚姻是一种义务。对于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家庭幸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限制,要么家庭婚姻选择盲目性,要么就是目的性太强,忽视爱情的精神方面。家庭幸福度除了夫妻相处,更来自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以及邻里关系的礼尚往来。家庭幸福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生态思维宣传、教育、引导幸福和谐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家庭幸福度。第三,未来憧憬度不高。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人生成功不等于人生幸福,但是不少流动人口认为人生幸福是有面子、有金钱的人生。流动人口对社区文化的认同仍然有不小的难度,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在于我们改革开发的伟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11]将生态思维引入社区文化建设,排除思想文化方面的落后成分,加深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理解,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因此,只有把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生态系统,才能有的放矢去帮助流动人口提高职场满意度、家庭幸福度、未来憧憬度,从而真正增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二)加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硬件基础管理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解决流动人口精神需要和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途径。引导和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在软硬件基础方面投入不够合理。尤其是政府投入、社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内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动人口的参与度。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硬件基础管理所受影响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就社区文化建设参与人群的投入有一定针对性,流动人口参与在物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将生态思维引入社区文化建设,眼光放得更长远,社区发展的前景也会更好。第二,社区文化设施不够完善。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建设内容,在房屋改造、城市规划上需要合理的社区文化设施配套,确保社区文化硬件设施的经济来源,可以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确保设施的齐全完善。用生态思维考虑社区文化建设的预见性,从硬件上确保社区文化人群覆盖。第三,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不仅仅是广场舞、体育运动,应该更多涵盖思想教育、休闲娱乐、法制建设、文化交流的社区活动。以生态思维去规划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互动,以实现流动人口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用生态思维的预见性思维战略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状况,有利于加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硬件基础管理。

(三)促进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思维的科学发展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思维的科学发展需要契合生态思维进行指导。将生态思维应用于研究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意味着要以整体性和预见性去关注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开放性去包容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及其他社区人群的多样性,由物本思想转向人本思想。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软实力的重要反映。社区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和自豪感,也是影响入驻企业认同的重要条件。增强社区居民的良好感受,彼此和谐,淡化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界限,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社区文化成果。同时,外来企业的良好认同感,也有利于社区投资、美化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社区安定。因此,以生态思维去对待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和良性发展。

三、应用生态思维进行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应然维度

20世纪30、40年代,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对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大气资源等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初,人们借用生态学的战略思想去解决环境问题,更多是考虑自然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得到各行业广泛认可,解决思路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这一辩证法思想。因此,生态思维应用于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将从对立统一规律维度、否定之否定规律维度、质量互变规律维度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对立统一规律维度:将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第一,事物之间的互为存在,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第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吸收彼此有利的因素,使双方得到发展。第三,事物之间的贯通性限定了事物固有运行规律。事物之间的发展,我们要充分考虑对立的一面,更看重事物统一的一面,他们是一个整体。生态思维界定流动人口与社区文化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把自然看成是对立的,而是把人看成是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12]

生态思维应用于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其特点就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流动人口与社区文化的关系就好比生物体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流动人口依赖社区文化获取精神文化资源,社区文化也需要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建设。流动人口作为社区文化参与者中的特殊人群,也具有其他人群的一般特性,能够将自身的文化思想传播于社区,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流动人口没有遵循社区文化的发展趋势,没有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难以融入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意愿,难以吸引流动人口的广泛参与。生物体依赖生物系统,流动人口也依赖社区文化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当社区文化的开展与流动人口参与逐渐达成一致,社区文化建设将步入正常轨道,形成文化多元、素质更高、规模更大的社区文化建设系统。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维度: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需要经历“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三个步骤,否定是事物内部发展的动力和联系,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一种扬弃,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保留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流动人口与社区文化建设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必然也会经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个阶段。

生态思维应用于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预见性,这意味着社区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更多流动人口的需要,以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城镇化的发展在未达到某一个限度之前,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社区的人口肯定还会增加。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初期并不被广泛认可,持有否定态度。然而,随着参与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贡献将会随之体现。当预测到这种参与出现某种瓶颈之前,就需要流动人口自身素质逐步提高,甚至社区文化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作为现代社区的一部分,与社区文化的关系就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预见性地保障社区文化建设正常运行,才能建立更加安定有序、诚信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社区。

(三)质量互变规律维度:以包容性态度去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文化多元

质量互变规律包含质、量、度的三者关系,质说明了事物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量说明事物数量增加和次序变换,度则是质和量一个平衡的程度。量是质的必然准备,质是量的必然结果。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量”,流动人口为社区文化建设所做贡献以及和其他人群互动交流、共同创造的文化价值则是一个“度”。

生态思维应用于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和谐性,这也是生态思维的宗旨目标。开放性意味着以包容心态去接受流动人口参与,以自由、民主的思想去给予流动人口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空间。我们将社区文化建设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树立“敬畏”之心,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讲究社区文化建设内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好流动人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不让他们困于家中,让他们告别足不出户。让流动人口感受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中实施管理。建立先进的社区文化,需要进一步重视社区文化参与者的年龄结构,不分人群类型,重视社区精神风貌,建立各种组织保障体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直至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涌现新型人群,生态思维的社区文化建设思想依然能在创建更高层次多元社区文化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1]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3.

[2]王国聘.论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与城市观的更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5-8.

[3]李全喜,付鹏.生态思维研究:梳理与概要[J].前沿,2009(6):5-7.

[4]李楠明.和谐思维与辨证法理论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5-08-23(08).

[5]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科学新发展的自然哲学[M].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47.

[6]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汪帼君,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15.

[7]张林,刘海辉.生态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现代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4(3):6-10.

[8]李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方法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9]喻文德,周晚田.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8-42.

[10]董明伟.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1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12]Robert P Kramers.Evangelische Missionszeitsch Rife[M]. Boston:Newbury House,1966:89.

【责任编辑王坤】

Research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es on Ecological Thought

Yin Dezhi,Ou Tingyu
(Marxism School of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

Ecological thought is an ideal mode to study the world,observe,consider and tackle problem basing on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From the scientific feature of ecological thought,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integrity,foresight and compatibility of ecological thought features.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its real appeal mainly lies in: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fundamental management between software and hardware,research idea.Introducing three laws of dialectics,the research is meaningful ecological thought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the law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dimension,mutual change law of quality dimension.

Ecological thought;Floating population;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Dialectics dimension

C924

A

1009-5101(2016)01-0031-05

2015-09-12

尹德志,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社会治理研究;欧庭宇,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都610039)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社区生态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社区大作战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