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
2016-12-16赵大亮
赵大亮,曾 芊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
赵大亮,曾 芊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目的:为了探讨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方法:以215名广东省省队高中生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的人数最多,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性别、年级上均无差异;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以同一性发展因素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获得3个有意义的回归方程。结论:高中生运动员的同一性发展有自己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地位的形成有影响;母亲的关爱是影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母亲的控制是影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形成的关键因素。
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 父母教养方式
自我同一性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我同一性的顺利发展,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个体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1][2]。在诸多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常被学者作为重要的因素来探讨。以往关于自我同一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都是以普通青少年群体(不包括运动员群体)为研究对象,鲜有研究涉及到运动员这一群体。对于运动员群体来说,以往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一群体的比赛成绩,较少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关注这一群体的身心成长。但是运动员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名运动员,对运动员这一群体身心健康的关注是未来运动心理学领域发展的趋势。在举国体制的环境中,运动队中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大部分时间用来封闭式训练,少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他们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较少。处于这种环境中的运动员其同一性发展的特点如何?父母是否仍然对同一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些问题都未见有研究进行过探讨。本研究尝试了解青少年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征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对青少年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但有助于理解举国体制下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特点,而且对青少年运动员这群体的教育和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以215名广东省省队高中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人, 女108人 ,年龄介于11~22岁之间,平均年龄15.0,标准差为2.07。共发放问卷228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94.2%。测试在教室中进行,由老师统一阅读指导语,统一时间完成。
1.2 研究工具
1.2.1 同一性地位量表[3]:玛西娅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待同一性:承诺和探索。承诺是指一种行动或思想意识过程的心理投资。探索是指青少年在多种选择中作出决定。承诺和探索又可以分别分为两个维度:存在和缺失。这样玛西娅把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种类型: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扩散。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1983)在玛西娅的两个变数上又追加上“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变数。构成了3变数,12项目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又补充了两个中间地位。
该量表共12题,李克特6点计分。该量表包括6种自我同一性的状态特征:(1)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2)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中间地位);(3)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4)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5)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M地位);(6)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根据各条目得分可以分别得出“现在的自我投人”、“过去的危机”、“将来的自我投人愿望”三个维度的分值。再根据三个维度的分值判定属于何种同一性位。具体的同一性地位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各项的得分“完全不是”1分,“相当不是”2分,“大体不是”3分,“大体是”4分,“相当是”5分,“完全是”6分,算出“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的得分。
*(a)-(b)+(c)-(d)+14=“现在的自我投入”
*(h)-(g)+(f)-(e)+14=“过去的危机”(注意顺序)
*(i)-(j)+(k)-(1)+14=“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
1.2.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4][5]: Parker 于 1979 年编制分为母亲版(PBI-M)和父亲版(PBI-F)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各有 25 个条目。杨红君等对量表做了修订,修订后的父亲版和母亲版各含的父亲版和母亲版各含 23 个条目,分为关爱、控制和鼓励自主三个维度。李克特4点计分。
2 结果
2.1 同一性地位的分布
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M-D中间地位最多占49.2%,其次是F地位占19.6%,M地位占12.8%。A地位、A-F地位、D地位最少,分别占7.3%、8.9%、2.2%。同一性地位中D-M中间地位人数最多。
表1 同一性地位频数分析
2.2 同一性地位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被试的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作性别比较,结果表明3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差异。俞瑞康的研究发现高中阶段,高一男生“过去的危机”均数显著高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高二女生在“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的自我投人愿望”的均数都高于男生;但高三男女生的三项指标均数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
表2 同一性地位的性别差异比较
2.3 同一性地位的年级差异比较
对被试的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作年级比较,结果表明3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同一性地位的年级差异比较
** 0.01 水平显著性差异;* 0.05水平显著性差异
分别对三个不同年级同一性地位作频数分析,除了A地位有逐年级下降的趋势外,其他地位无明显特征(见表4)。
表4 同一性地位的各年级趋势
2.4 自我同一性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同一性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作相关分析(见表5)。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与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关爱、父亲的鼓励自主呈低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控制、父亲的控制呈低的正相关。过去的危机与父母教养方式不相关。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关爱呈低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控制呈低的负相关。
表5 自我同一性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0.01 水平显著相关;* 0.05水平显著相关
2.5 父母教养方式对D-M地位形成的影响
因为D-M地位在高中生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49.2%),所以有必要考查父母教养方式中哪些因素对这一地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因为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共同影响着D-M地位的形成,所以,我们先分别对所有被试以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母亲控制、父母关爱、父亲鼓励自主、父亲控制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然后对处于D-M中间地位的被试(SPSS中选择命令:“数据”--“选择个案”)以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母亲控制、父母关爱、父亲鼓励自主、父亲控制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来寻找影响高中生运动员D-M地位形成的核心因素。
在尝试多种可能的回归方程后,最终选取了所有被试的回归方程2个,D-M中间地位的被试的回归方程1个。其中,对处于D-M中间地位的被试以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所有方程没有意义,只选取了以将来自我投入愿望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见表6、表7、表8。
表6 所有被试以现在自我投入愿望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表7 所有被试以将来自我投入愿望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表8 属于D-M地位被试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3 讨论
3.1 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特征
大约一半的高中生运动员处于D-M地位。这与俞瑞康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只是在本研究中D-M地位所占百分比相对要更大一些(49.2%V32.2%)。说明不管是普通高中生还是高中生运动员在这一阶段都没有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只进行着相对较低水平的投入或努力。高中生运动员生活的主题是训练,普通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是学习,虽然两者生活的主题各不相同,但同一性地位的发展趋势却比较一致。说明绝大多数高中生运动员并未把从事体育活动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未来的发展同样存在诸多变数。
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地位在性别上无差异。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存在差异。俞瑞康的研究发现高中阶段,高一男生“过去的危机”均数显著高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高二女生在“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的自我投人愿望”的均数都高于男生;但高三男女生的三项指标均数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这说明初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普通初中生相比可能各有其特点。
高中生运动员在同一性地位的年级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频数分布无明显特征。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王树青的研究发现高二、高三有更多的学生处于获得状态,更少地处于扩散和早闭状态[7]。本研究中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地位的特征未能验证 Marcia 的理论假设[8]———获得或延缓状态个体增加,扩散或早闭状态个体减少。这一差异可能与高中生运动员作为运动员这一群体特征有关。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一性地位的影响
从教养方式来看,父母的控制不利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关爱和鼓励自主有利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9]。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控制不利于积极情感的发展,而关爱则更有利于积极情感的发展[10][11]。从父母双方的影响来看,父亲有3个指标与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相关,有2个指标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相关,母亲有2个指标与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相关,有1个指标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相关,这说明,在高中阶段,父亲对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母亲。从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程度来看,父母教养方式与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有5个相关,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有3个相关,与过去的危机没有相关,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一性地位影响的程度依次为: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过去的危机。
另一方面,虽然高中生运动员较早就进入专业化训练,脱离了以家庭为主的生活环境,但父母的教养方式依然对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产生着影响。虽然相关系数不大,但毕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提示我们在为高中生运动员提供心理学服务,解决训练或比赛中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运动环境的影响,更要考虑到父母的影响。
3.3 影响D-M中间地位形成的核心因素
对所有被试以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控制进入回归方程;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进行的回归分析时发现,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关爱进行回归方程,但是对处于D-M中间地位的被试以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只有母亲的关爱和母亲的控制进入了回归方程。这说明:1、母亲的关爱是影响同一性发展所有阶段的重要因素,而母亲的控制则是影响D-M地位形成的关键因素。2、母亲的关爱和母亲的控制可能是通过影响D-M地位中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指标来影响D-M地位的形成的。
在模型3的方程中,母亲的控制的方程系数为正,这看似与以往的研究相矛盾(根据经验控制性应该为负),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D-M中间地位的特征是“现在的自我投人”水平中等程度以下者,但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之上,其“将来自我投人的愿望”的水平也不高于处于“积极的延缓地位”者。也就是说,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而只是连续体中的一部分。因此,母亲的控制系数为正恰好说明了,正是由于母亲的控制才导致了大约一半的被试处于D-M中间地位。
4 结论
4.1 有大约一半的高中生运动员处于D-M中间地位,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性别、年级均无差异。
4.2 父母的控制不利于同一性的发展,关爱和鼓励有利于同一性的发展;父亲对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母亲;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一性地位影响的程度依次为: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过去的危机。
4.3 母亲的关爱是影响D-M中间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母亲的控制是影响D-M地位形成的关键因素。
[1] Erikson, E. H.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Norton.1968
[2] Phinney, J., Kim-Jo, T., Osorio, S., & Vilhjalmsdottir, P.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in adolescent-parent disagreements: Ethnic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005, 20(1), 8-39
[3] 张日昇. 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4: 430-434
[4] 杨红君,楚艳民,刘利,刘琴,陈哲,刘文莉,钟爱良.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34-436
[5] 刘利, 周世杰, 楚艳民,杨红君,刘琴.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度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4):547-549
[6] 俞瑞康. 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413-416
[7]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26-132
[8] Marcia J 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3): 215~223
[9 ]Brunilda Laboviti.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Identity Status of Teenagers in Albanian Contex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2015,5(1): 65-72.
[10] Koepke, S., & Denissen, J. J. A. Dynamics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2, 32(1): 67-88
[11] Koteman, H.Freedom and child rearing: Critic of parenting practic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Procedia[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 82(3), 39-50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n the Ego-identity Status of High School Athletes
ZHAO Da-liang,ZENG Qia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Chin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215 high school athletes of GD province was used to discuss the ego-identity status and the effect by 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rend of ego-identity status is big in the middle but is small at both ends and the number of D-M is the most. the ego-identity statu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sex and grade.; 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have effect on the he ego-identity status of the high school athletes; the mother's lov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effect the ego-identity status and the mother's control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effect the ego-identity status.
high school athletes; ego-identity status;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2016-05-16
赵大亮(1979-),男,辽宁省兴城市人,副教授
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课题,课题编号:2013WYXM0075
G80
A
1007-323X(2016)06-0035-04
研究方向:运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