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的天才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
2016-12-16
浪费的天才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
麦迪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
他对于职业生涯过于随意的态度——就如同他宣布退役的方式一样。在电视节目中宣布自己将在NBA退役的消息,对于麦迪和他的团队而言,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更可能只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这种行为都为麦迪的职业生涯有百害而无一利。当麦迪随马刺队征战自己的首次总决赛时,他也并未表现出自己要为胜利付出多大努力。在垃圾时间获得上场机会后,他完全没有表现出证明自己“能打”的欲望,有机会进攻时他往往会把球传给队友,用缓慢的动作在球场上“打酱油”,等到总决赛失利后才开始抱怨教练没给自己机会。这种场景其实并不陌生,最起码在火箭的四年半中,我们经常会在赛前听到麦迪的豪言壮语,输掉比赛后也习惯了他的沉默和埋怨。
缺少斗志和坚持的勇气,过于随意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麦迪的硬伤。
|传奇的契机|
1993年便士安芬尼·哈达威被勇士选中,并交换到了奥兰多。身背1号球衣的魔术队后卫的迅捷胯下变向和鬼魅传球靡整个佛罗里达——当然也包括距离奥兰多不远的奥本戴尔小城。电视机前一个孩子被篮球的强大魔力吸引住了,他断然扔掉了自己的棒球棍和棒球手套,把余下的时间都挥霍在篮球场上。四年之后,一个高中生在首轮第9位被多伦多猛龙选中,进入了NBA。他就是你我所熟悉的特雷西·麦克格雷迪。凭借对篮球敏锐的触感,他把福音传递给每一个热爱他的人们。2007年,凯文·杜兰特以谦卑的姿态来到了自己偶像的面前,看这麦克格雷迪轻巧的后撤步投篮,皮球绕过杜兰特狼蛛般颀长的肢干命中靶心——先知只传递警示,他用绝杀告诉西雅图的末世领袖:欢迎来到NBA。而这已经是他进入联盟的第十年,他并未预料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危机将要来临。先知能洞悉上天的信令,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耶稣被犹大出卖钉了十字架,萨格拉斯掌控了麦迪文的意志,在传说中先知是伟大的,却也似乎总是受到诅咒的悲剧角色。故事总喜欢将悲怆赋予伟大——不幸的是麦克格雷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故事里。不过伟大的人会努力将故事打造成传奇——我不敢妄言,但已有所期待。
疯狂热爱篮球的故事有很多。拉夫·阿尔斯通每天晚上偷偷溜进球馆练球累了就睡在里面,结果他横扫纽约街球场,成为了洛克之王;雷·阿伦从10岁开始就养成了每天练习投篮的习惯,25年之后他超越雷吉·米勒成为联盟史上最伟大的三分手。对于他们来说对篮球的狂热是“天道酬勤”的绝好例证,但对于麦克格雷迪来讲,则更像是劫后余生。麦迪的身高在他的青春期开始疯涨,高中没毕业就已经达到了1.93米,篮球技巧也随着他的身高日益精进 ,篮球成为他新的寄托,球场变成了他第二个家。他在奥本戴尔高中的第三年,场均可以为球队拿下23分和11次助攻,他为学校立下了汗马功劳,学校也馈赠给他一份大礼——他被校篮球队开除了。那并不是一个重视篮球的学校,就像我们的学校一样,在麦迪比对着便士的精彩集锦疯狂练球的同时,他成了一个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学习成绩落后,迟到旷课成了家常便饭,他的教练泰·威利斯不是伯乐,也并不珍惜篮球荣誉,班主任冲进校篮球队的训练场对着他一阵怒吼,麦迪被迫离开了篮球队。
一些曾经对麦迪趋之若鹜的学校对他关闭了大门,他在赛场上的表现时间并不足够,大学球队对他并没有足够的了解,而他的成绩又让NCAA的球队疑虑他是否能够获得相应的文化课绩点。麦迪通向NBA的大门刚刚打开,就要被自己亲手关闭了。万幸的是一个名叫阿尔维斯·史密斯的球探给了他一张ABCD篮球训练营的门票,让他拥有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刚进入训练营时,麦克格雷迪身背175号球衣——训练营根据球员在表现出的能力表示他们的球衣号码,175也是麦迪在训练营中的排名。不过当麦迪走出训练营的时候他已经把这个数字变成了1号,他搞定了训练营中的所有球员,其中也包括当时的全美最佳拉马尔·奥多姆。这个号码成了日后在NBA伴随麦迪的鲜明标记。在史密斯的帮助下,麦迪从打不上球的奥本戴尔高中转学到了蒙特基督学院高中,开始了自己的新生。1996-97的麦当劳全美高中联赛,蒙特基督学院高中获得了亚军,麦迪场均拿到27.5分,8.7个篮板,7.7次助攻,2.8次抢断也被《今日美国》评选为全美年度最佳高中球员。那些将他拒之门外的大学又重新热忱地递上了橄榄枝,而麦迪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他准备不读大学,直接进入NBA。最终他在1997年的第9顺位被多伦多猛龙选中,“T-Mac”的故事开始了。
|聪明的代价|
联盟的高中生选秀由来已久,然而从联盟创立之初到1994年,通过高中选秀直接空降NBA的也不过只有摩西·马龙,达瑞尔·道金斯和肖恩·坎普等寥寥数人,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全部是内线。虽然1974年,首个进入NBA的高中生摩西·马龙在其职业生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几十年来各支球队并没有过多在高中生的土壤上进行尝试。而NBA真正意义上重视高中生外线球员,是从1996年的科比·布莱恩特开始的,并且他的顺位也仅仅是13位而已。这也许可以管窥当时球队对高中生的使用策略。在那个时代,培养高中生是一项风险极大的项目,是否挑中了真金白银暂且不论,单是花高位选中了球员,放在球队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为他创造空间,效果却比不上那些即插即用的球员来的实惠。仅论高位球员的话,无疑是NCAA更加保险,即使不是个个天赋异禀,但通过在大学的锻造,也不会成了赔在手里的败家货。再退一步,辛辛苦苦花上几年时间把年轻人培养出点苗头,又该签新的合同了,之前的几年就算是白白的投入进去,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收成。毕竟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大买卖,所以各位经理也只敢朝内线球员下手,即使最后看走了眼,身高和体重也还是摆在那里,总不至于赔个两手空空。
新一代的高中生球员有凯文·加内特和科比·布莱恩特珠玉在前,不过真正有代表意义的还应该算是T-Mac和杰梅因·奥尼尔。科比有湖人名宿杰里·韦斯特鞍前马后照应着,第一年就有足够的上场时间和出手权,敢在季后赛投三不沾,第二年就是球队正印第六人,第三年已经场均19.9分成为球队的绝对核心。而同一年进入NBA的杰梅因·奥尼尔则辗转流浪,到了印第安纳才算是混出了些模样。
麦迪在第一年仅仅首发了17场,场均7.7分,4.2个篮板和1.5次助攻,第二年在数据上依旧没有太大起色,风头都归了菜鸟季场均18.3分、5.7个篮板和3次助攻的表哥文斯·卡特。两个人在佛罗里达打AAU联赛时相识,到了猛龙队中通过一次聊天互认亲戚,此后便形影不离。但是两人在球队中位置重叠又同为新秀,对谁进行着力培养在当时看来是显而易见的。高中生球员需要时间和空间充分培养的苛刻条件开始显现出来,球队没有空间等待麦迪成长,准备将他放在第六人的位置上作为备胎。好心人能够帮麦迪拿到ABCD训练营的门票,能帮麦迪拉到1200万美元的广告合同,但是如今何去何从,只有麦迪自己才能决定。
美国社会浮躁却极为遵循价值规律,这一特质也渗透到了职业体育中。球队经理最喜欢蒙骗球员,对于天赋超群的潜力球员,经理用以稳住军心的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首先告诉你也就是在现在的环境中才给你发挥的机会,离开了这个体系你就一无是处——马刺和凯尔特人是这套运作手法的佼佼者。再就是给你个美好的承诺,现在球队没有足够的薪金空间了啊已经有个领袖了啊为了球队的争冠前景你可得识大局啊,等到这几年熬过去我亲自扶你上位——但几年之后的事情谁能说的准。一些人信了这些说辞留在了球队,比如杰森·特里;一些人跳出了许诺成为老大,比如乔·约翰逊;还有一些人也努力去寻找自己的辉煌,可惜失败了,比如拉沙德·刘易斯。麦迪在猛龙合同年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多伦多人给了他平稳的发展环境,却只许以“超级第六人”的身份,而随着麦迪的势大,他和卡特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另外一边,当时在魔术担任主教练的道格·里弗斯对麦迪许以7年9300万美元的顶薪和无限开火权。于是麦迪没有告诉卡特就离开了猛龙,这也造成了兄弟两人数年的隔阂,两人直到几年后由奥克利牵线才冰释前嫌。其实魔术当年自有算盘,球队踌躇满志想捞遍当年自由市场的大鱼,将蒂姆-邓肯,格兰特-希尔和特雷西-麦克格雷迪悉数拿下,结果最后只得到一个半:邓肯被海军上将苦苦挽留,在圣安东尼奥拿到了四个总冠军,号称“突破快到不需要中投”的乔丹接班人格兰特-希尔到了奥兰多之后就成了玻璃人,前三个赛季加起来只打了47场比赛。于是麦迪成了球队当仁不让的老大,魔术的环境给了他成长的空间,也赋予他领袖的烦恼。
2002-03,2003-04赛季连续两年得分王,魔术在他的带领下连续三年进入季后赛却也连续止步首轮,他在魔术的四年获得的最好队友是达瑞尔·阿姆斯特朗,2004年夏天麦迪进驻航天城,和他一起来到休斯敦的几个添头在几年后悉数离开,其中待得最长的是朱万·霍华德——在那桩交易中,只有麦迪是具有价值的。2003-04赛季进行中当时阿迪达斯的三巨头:蒂姆·邓肯、加内特和麦迪曾经面对面在一块聊天,邓肯和加内特兴致勃勃的聊着他们的队友,而麦迪却闷声不语。加内特拍着麦迪的肩膀说:“哥们,你最牛,你才是一个人扛着球队前进的……”
麦迪是这样一种球员:他拥有易碎的身体天赋和不会随时间老去的篮球感知力。举个例子,大多数球员感到球快要出界,本能地冲过去试图把它抢回界内,然而我们很少看到麦迪这样做。当普通人觉得出界球“加把劲兴许还能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提前预判到这次贸然的耗费体力是否能够收回成本——事实证明大多数情况下麦迪都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正确的预判常常会被解读为慵懒而缺乏进取心。天赋赐予了他对篮球的理解,同时也消磨了他对自身潜能的激发。就像他在2003年3-1领先活塞的时候“我已经在想象下一轮”的言论,来到火箭队对他的老东家“像我们那种配置根本打不进季后赛”的咒怨,按照道理3-1的确不应该被翻盘,一人独大的球队也很难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命运充满未知,他并不会按照“按道理”的模式以最大概率选择下一步进程,奋斗也并不是衡量付出与收获的营利性投资,麦迪把它想得太理性了。也许他是对的,胜利有他自己的模式,然而胜利只是比赛的结果,而并不是比赛本身。
|失败的传奇|
诚然,在麦迪的职业生涯中完成过太多神迹,譬如在魔术时对奇才的三节62分,譬如在火箭的35秒13分和22连胜——那些伟大的镜头不断的回放,击打我们的胸腔。像便士一样,他的动作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海报挂满的乔丹儿子的卧室,他不断地突破着我们思维的极限。然而,命运就像一场诅咒让麦迪尝试那些从未感受过的痛楚。假设火箭的22连胜是魔术19连败的补足,那么命运同样也在其他方面补足他生活的履历。加入火箭队之后,麦迪仅仅参加了一个完整的赛季,他和姚明通场竞技的比赛也少之又少。他得到了全联盟最优秀的大个子,但是几年来却不得不为了适应他的成长而在打法上进行改变。那几年的休斯敦火箭队就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球队找到了并肩作战的伙伴,角色球员的强度却又不足够,走了一群不太合适的人,又来了一群不太合适的人。大卫·韦斯利被杰里·斯塔克豪斯的屁股挤爆,威瑟斯庞屡屡被对位的前锋欺负——火箭除了姚明和麦迪以外,似乎到处都是窟窿。
麦迪品尝了蓝领实力不足的苦果,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2004-05赛季季后赛首轮面对小牛,在2-0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3-4翻盘,其中最后一场净负40分:姚明33分,麦迪27分,球队其他球员得分均未过10;2006-07赛季依然是在2-0领先的情况下被盐湖城爵士翻盘,最后一场火箭仅输4分;2007-08赛季,依然是爵士,依然是失利,姚明受伤,麦迪在最后一场比赛独得40分但依然无济于事。“就像是上天和我开的一个太大的玩笑……对不起,我的球迷们,我让你们失望了。”人们依稀记得那一年麦迪在新闻发布会潸然泪下的情景,在这么多失利过后,还有谁记得麦迪在季后赛中场均得到27分,是联盟中最恐怖的季后赛杀手之一?
麦迪在球场上郁郁不得志,球场外一年一个亲人去世的消息就像是具有固定工作时间的死神准时叩响他的家门。很长一段时间,麦迪甚至不敢接电话,他伯当电话响起时,又代表有一个亲人离他而去了。同期出现的伤病也不断侵扰着他,人们耐心的等待着他的康复,他也急于出场,然而过于仓促的恢复并没有让他的状态回复到从前的状态。从范甘迪时代到阿德尔曼时代,麦迪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当麦迪最后一次回到球场,球队给他许诺的时间还不到7分钟,他就像在球场上走一个过场,彻底远离了球队的核心。赛季过半,麦迪就像失败者一样仓皇逃离航天城。也许除了麦迪自己,没有人再愿意相信他的职业生涯还能继续延续下去。在2010年的夏天没有任何一支球队愿意给麦迪一个机会,最后底特律活塞收留了他,但是也仅仅是用底薪补满球队的花名册,他代表活塞参加的第一场比赛仅仅出场13分钟,出手不过三次。他时而说着“我还可以打”的疯话,接受人们的冷言和嘲笑,他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谁会相信一个连快攻扣篮都无法成功的球员说他还可以恢复状态呢?也许除了麦迪,联盟中再无人做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上”,如果麦迪能明白这句话的真义,他的职业生涯绝不会仅仅存在于精彩集锦中。最起码在他的家中,很可能会摆着几座MVP和总冠军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