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综述

2016-12-15赵建辉

党史文苑 2016年2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时代大学生

赵建辉

[摘 要] 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成才,关系到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对的机遇、挑战以及教育路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重复性研究较多、理论深度挖掘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等缺陷,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关键字] 新媒体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综述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表明:至2015年12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最大[1]。很显然,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日渐增多,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爆炸式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处在一个碎片化、互动化、多元化、平面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很多机遇。

程文忠认为,手机文化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人际交往平台,推动了学习方式的改革[2]。朱源源、聂立清认为,新媒体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适应当代教育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3]。张震环认为,微时代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独立对话的转变,实现了课堂外隐性教育向显性教育的转变,实现了教育者由“专家”向“自己人”的转变,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郭志钦认为,新媒体拓展了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渠道和载体[5]。王玲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遇:一是新媒体平台拓宽了对高校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场域,改进了对高校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丰富了对高校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6]。王爽认为,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延伸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新媒体平台的灵活性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新媒体平台的快捷性增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信任度[7]。

综上,新媒体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机遇可以总结如下:一是拓展教育平台。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跨越式发展,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改善教育方式。“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意识形态教育者越发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去单向化、关系隐退、平等互动,促使教育者改进教育方式。三是增强教育辐射力。由于新媒体交互性高、开放度强等特点,大大增进了校际间、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然而,学术界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得以提高的说法,论据并不充分,倘若仅仅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采用视频、音乐、图像等素材博得关注,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代替“干瘪枯燥的说教”就能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吸引力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吸引力并不能与感染力和影响力画等号,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吸引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让大学生被深深吸引,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应对的挑战

新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新媒体容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者人进行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王玲认为,新媒体使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受教育者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教育者主体性权威弱化,并从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教育因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原因[6]。张一、罗理章认为,新媒体加大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安全隐患[8]。程文忠认为,手机文化造成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减弱,致使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造成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影响大学生中的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2]。曾丽认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僵化、方法单一、途径狭窄等问题,并从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效三个层面分析了成因[9]。张震环认为,微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很多挑战:理论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与学习浅阅读习惯的矛盾;信息传播的瞬时性与教学内容滞后性的矛盾[4]。郭志钦认为,新媒体虚拟的空间特点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5]。姚望认为,新媒体场域下的传媒网络化、媒介碎片化、去中心化、话语差异以及谣言等抑制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10]。张标认为,微博新媒体境遇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很多问题,例如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舆论引导力的减弱、高校学生非理性政治行为的增多、“谣言”传播迅速等[11]。杜淑颖认为,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而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又受到网络文化的挑战[12]。

目前学界对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的阐述很多,但多有重复。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所受到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增加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二是新媒体给当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式、路径等带来了一些弊端和挑战。三是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尚未找到科学路径。随着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极大冲击,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成为当今社会的难题。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地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紧紧抓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是当前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

张一、罗理章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渠道,提高教育实施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水平,建立健全新媒体的工作制度和管理规范[8]。王玲主张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强化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载体,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6]。程文忠从社会宏观、学校、大学生自身等三个层面阐述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举措[2]。曾丽提出从加强教育内容的创新、促进教育方法的改进、拓展教育途径三个方面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9]。张震环主张:利用微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互动;建立朋辈关系,实现文本话语向说事话语的转换;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4]。张标提出应对策略:创新教育理念,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的主导性;增强网络宣传,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网络素养;内化法治信仰,维护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11]。杜淑颖提出: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意识,防范西方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主动改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和手段;进一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政治过硬、素质全面的网络文化团队[12]。郭志钦提出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建立健全新媒体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强化多元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5]。姚望主张紧紧抓住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结合变化的形势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发展,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式,培训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10]。倪敬丽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从改进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教学方式方法、秉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代社会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文化建设以及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很多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学界提出的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可行性高、针对性强的创新,且强调制度约束、方式创新、拓展路径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大学生需求、以生为本的措施相对较少。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述评

对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达成初步的共识,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这些对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仍需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从目前来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概念界定模糊。由于研究的领域和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义表述不一,尚未达成共识,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党的意识形态等等,众说不一。鉴于此,研究者需要继续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探讨,深入挖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确切概念,进一步阐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

2.重复性研究多。随着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术界对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学术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多有雷同,缺少针对性、开创性研究,一些成果停留于形式化的实践路径或者口号式的宣传推广,鲜有建设性意见,缺乏针对性创新和有效的指导意见。

3.理论深度挖掘不够。通过梳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阐发上,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无法完全提供系统完整的理论借鉴,因此,需要研究者从新媒体与大学生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完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

4.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强、可操作性高、现实意义大的研究,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概括现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增强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接轨的可能性,积极寻求问题与策略间的最短距离,以更好地弥补单纯地理论推演在实效性方面的不足,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EB/OL]http://news.qq.com/a/20160122/010647.htm

[2]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朱源源,聂立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作用机制[J].河南高教,2015(9).

[4]张震环.“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遇及路径探索.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5]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6]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8]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9]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10]姚望.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15(2).

[11]张标.微博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策略[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6).

[12]杜淑颖.网络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途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5(9).

[13]倪敬丽.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13.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时代大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