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黄牛比正规军还懂业务?
2016-12-15
前些日子,我去成都某部门的办证大厅办事。因为之前有过几次类似的经验,所以这一次就没有找中介,直接前去办理。
在拿号的窗口,有工作人员会先检查你的资料是否齐备符合要求。嗯不错!我暗暗点了个赞,感叹现在政府服务果然贴心多了,避免了以前排半天队只得到一句“资料不齐,不对,下次再来!”
拿了号,不慌不忙找了个位子,翻着资料等待。忽然旁边有一位大姐提醒我:“姑娘,你这个材料没编号,好像不对啊。”我开始不太信,毕竟资料是被检查过的没说有问题,仔细再一看,呀是弄错了,顾不上埋怨之前的工作人员,连忙去找地方重新打印,没想到吊诡的事还在后面。
我知道办证大厅里是有专门机器打印材料的,可每问一个工作人员,都只是指给我一个大概方位,去了还得再找人问,颇有点打RPG游戏找线索的感觉。连问了三次终于找到了,发现根本不能打,又问了一个工作人员,曰:“你这个材料这里打不了。”那哪里能打?“不知道。”
这时一个黄牛凑上来,问:“200块,全给你代办完,怎么样?”我的本能反应是拒绝的:明明并不复杂的手续,干嘛还要找黄牛?
虽然没让黄牛代办,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他咨询了下打印材料的事,没想到寥寥几句一清二楚,很快就把材料搞定了。排队到窗口,窗口需要税务配合推送一个数据过来。联合办公的税务工作人员说:“数据有问题,推不了。”那怎么办?“明天再来。”
我差点当场给跪了,好言好语说了半天,请她指点一条路。一句话:“明天再来哈,下一个。”我又跑回总服务台咨询,却发现那里的工作人员连听明白我遇到的状况都困难,更别说告诉我怎么办了,看着那一脸懵圈的样子就知道问了白问。
此路不通,不得不找个边上的黄牛请教。他告诉我,这种情况平时常有,去二楼某窗口办个手续就好。赶快照办,果然顺利办完。
回到家,细细咂摸这一天的遭遇,除了感激两位黄牛大哥的无私“赐教”,更是疑惑:为什么本职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知程度,还赶不上黄牛?
究其原因,猜测有二:
第一,精细化分工使得一部分工作人员确实只熟悉自己手头的工作,对整个流程缺乏认知,也没有去学习的动力。而黄牛是要挣钱的,市场要求了他们具有了然全局的业务素质,他们也在一天天的实际操练中学会了整套法则。
第二,另一部分工作人员其实心里对流程是门儿清的,但出于种种原因懒得跟你说。也许是今天心情不好,哪有时间细细说给你听呢?好好说话,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一个奢侈的要求。比如,我在等待办事时,一位讲着四川话的婆婆就对工作人员说,你说的普通话我听不太清楚,工作人员反问:普通话你都听不清楚,要说什么你才听得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办事环境下,才有了黄牛的生存空间。这也让来办事的群众,面临两难:不找黄牛,难办成事;找了黄牛,多花费钱。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空话。表面的人性化、不走心的服务流程,解决不了老百姓遇到的一桩桩实质问题。
就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推行窗口服务意识喊了这么多年,敢问哪个部门敢拍着胸口说我的部门/窗口搞得最好?但在这方面,各行各业的黄牛恐怕会让很多部门汗颜——对黄牛的批评归批评,可这些“窗外人”的存在甚至大行其道,也为“窗口”里的人,提供了一个反躬自省的“窗口”。从个体来说,如果每一个工作人员没有实质性地提升业务素质,心里装不下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服务意识;从政府层面来说,没有一个注重“里子”的服务理念,没有一个畅通的监督机制,那么,设立再多的服务岗,墙上贴再多的“建一流服务”标语,也解决不了群众“办事难”的痛点。
下一回来办事,可以不“仰仗”黄牛大人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