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新知教学的创新方式
2016-12-15何菲
何菲
[摘 要]想要实现初中阶段的优质数学教学,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从教学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方能双管齐下,全面推进.本文从教学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出发,分阶段提出若干创新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28
数学,无论是知识的运用,还是内容的理解,总是会随着环境与思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灵活性正是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数学知识内容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加以呈现,想要时刻与之保持同步,妥善应对,就需要学生具备一个动态、创新的头脑,与数学一起灵动向前.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教学方式也就成为数学课堂的必需.作为数学思维建立形成的基础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更呼唤这种开拓的教学视野与创新方式.
一、课前提出创新问题,激活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的创新从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启动了.为了实现高效的主体知识教学,教师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先设置一个简短的知识导入环节,将学生们的思维从课外衔接到课内.也正是这个看似转瞬即逝的小动作,为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切入点.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机一改往日的常规导入途径,将会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例如,在对正多边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将理论内容铺开,而是先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想要对教室进行装修,重新铺设地砖.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种正多边形的瓷砖呢?起初,大家大多从美观的角度出发,认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等等都是可以的.可有的学生画图模拟了一下,发现并不是每种多边形瓷砖都可以将地面铺满的.这便引发了大家的热烈思考,学生们纷纷期待能够总结出正多边形的特点,下面的教学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
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变化,就可以让课堂教学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推展开来.课程导入环节是学生接触新知的第一步,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带着全新的眼光看待新的知识内容,对于接下来的探究热情提升是大有好处的.这是教学创新的开端,更是高效学习的起点.
二、课堂开展创新活动,优化学习效果
新知呈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如何推进的.既然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标准所确定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从形式上进行灵活创新,给固定的内容以全新的样貌,学生的接受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教师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
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先将基本公式、定理加以呈现,然后将学生分组,请大家关于“在方程ax2+bx+c=0(a≠0)中,a、b、c的作用是什么?”的问题开展自由讨论.这种形式给学生们预留出了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起初,大家的思路还比较局限,只能找到“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这样的结论.随着彼此之间的启发越发灵活,学生逐渐找到了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个根为0”、“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等更有价值的结论.在这样的创新互动模式下,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更深了,方法运用也更熟练了.
不同于常规形式的知识讲解,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加入了许多生动的教学活动.将抽象晦涩的理论内容以具体有趣的课堂活动展现出来,原本单调的数学学习瞬间变得活灵活现.随着学生亲身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大家对于知识内容的感知也更为真切了.
三、课后设置创新练习,延续学习深度
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会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告一段落.想要完成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全面巩固,高质量的课后练习必须及时跟上.如何衡量这个“高质量”呢?除了练习的内容之外,形式上是否能够被学生欣然接受也是很重要的标准.
例如,在完成了平行线内容的学习后,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课后练习:已知AB∥CD,点P分别与A、C相连.随着点P位置的不断变化,形成了如下四种图形状态.请分别分析下面四种情况中∠P与∠A和∠C的关系.
同以往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图形的情况相比,这种练习形式新颖了许多.在变化的图形当中把握不变的平行关系,让学生们得以更加灵活、深入地感悟平行线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深化.学生在课后练习当中的表现,一方面反映出了大家对于课堂教学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巩固、深化了对于知识方法的理解掌握.优质创新的练习设置,往往能够对教学实效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初中数学的教学,处处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创新的入手点.笔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是从教学进行的时间顺序入手.教师还可以按照知识内容的种类或是适用的教学形式进行分类,从另外的视角来加以探索.
(特约编辑 章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