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袖标的呼唤
2016-12-15
• 本刊记者 王 堃
绿袖标的呼唤
• 本刊记者 王 堃
清除一隅尘埃减少一粒雾霾。清晨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环卫工人已经穿梭在大街小巷,戴着醒目的绿袖标,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工作。他们要清扫尘埃,洒水降灰,把洁净的城市带给熙熙攘攘的人群。2016年1月23日,北京城区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7度,为30年之最。在这场寒风席卷京城大地之前,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邻客金融发起“清尘减霾 暖手行动”,为守护城市环境的环卫工人送去手套送去温暖。
十万美金的福音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表彰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教授因领导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环境大奖和十万美元奖金。获奖后,曲格平教授建议,以这笔奖金为基础,成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参与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
曲格平教授的建议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和支持。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及部门的支持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于1993年4月正式成立。基金会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原则募集资金。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全民环境意识调查、中华环境奖、格平绿色行动、生态长城、小康幸福工程、动物保护、绿色助学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为促进我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环境保护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而环卫工人又是维护环境卫生的工作者,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光鲜和整洁。
这次的“清晨减霾,暖手行动”体现的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暖的不仅仅是手,更是他们的心。2016年元旦前后,华北地区多雾霾天气,环卫工人最辛苦。这次派送活动覆盖了北京10个郊区县的15个社区街道近3000人,希望全社会关心关注环卫工人这个群体,尊重、支持、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
铁打的耕耘者
在这次暖手行动中,有一位环卫战线上的老职工名叫臧会兰,54岁的她任北京市环丽保洁服务中心机扫班班长。“机扫班”是个大班,有120余名职工,50多台清扫和垃圾清运车,是整个单位业务工作的主力军。身为女班长,工作压力不言而喻。所以在她的时间表里没有上下班、节假日之分,遇到雨雪天气,当大家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时,臧会兰和她的“机扫班”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冬天干活时手都冻得发抖,还长了许多冻疮,感谢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为我们送来暖心的手套。”臧会兰感激地说。
每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忙碌了一年的亲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可臧会兰和她的“机扫班”依然要忙碌到晚上7、8点钟,回到单位,短暂的休息过后,又得准备从凌晨开始打扫燃放的鞭炮屑。臧会兰说:“每到春节的时候,我们的工人和家里的老老少少,包括小孩、父母、哥哥姐姐,全部帮助我们打扫卫生,就盼着能早一点儿回家过年。”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希望大家能将燃放后的鞭炮进行简单的清理,让环卫工人可以早点下班,回家跟亲人团聚。
2014年,臧会兰不幸患上了宫颈癌,子宫全部摘除,术后高烧、化疗脱发……病魔让她不愿意见人,让她黯然落泪。唯一让她割舍不下就是“机扫班”,为此,她积极养病,认真康复,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以惊人的毅力回到了工作岗位,职工们都称她“铁打的臧会兰”,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环卫事业。她常说:环卫梦是我割舍不下的情怀,为了实现这个梦,我愿意用全部生命去耕耘,虽然很辛苦,有汗水和泪水,但收获干净、美丽的北京城,值!”
垃圾蕴育绿色梦
孙友兰是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这个词似乎听起来有些陌生,说简单点就是指导居民,把垃圾分类丢弃,尽可能地让垃圾减量,提高利用率。
说起这份工作,孙友兰也是满腹辛酸:“别说大家不理解,我刚刚做这工作时,连自己都不太理解,认为和捡垃圾的没什么区别。我的那些同事,更是回家连自己干嘛都不敢跟家人提。出门就戴大口罩,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生怕有熟人看见。”
冬天,孙友兰把冻得发抖的双手伸进冰冻的垃圾桶里进行分拣,手背和胳膊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手指头肿得像火腿肠,她委屈地说:“家里来了人,我都不敢伸手,生怕人笑话我那双‘熊掌’。夏天,生活垃圾在垃圾桶中变质很快,散发着恶臭,我虽然戴着口罩,但仍然难以呼吸,感觉肺都快憋炸了。”
每天,孙友兰都佩戴着自己的绿袖标,早早地来到自己分管的小区,站在垃圾桶旁边,指导居民,把厨余垃圾扔进绿色的垃圾桶里,将来做肥料;把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扔进黑色的桶里,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焚烧或者填埋;把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扔进蓝色的桶里,进行筛分后,废物利用。
有的居民觉得垃圾分类有好处,主动配合孙友兰的工作,每天在家就把垃圾分好类,出门直接扔进各个颜色的垃圾桶里。可有的居民,根本不拿她当回事,怎么说都不听,往三个颜色的垃圾桶里乱扔,这时,孙友兰就亲自去各个垃圾桶里,把那些扔错的垃圾取出来,重新分类,装进符合颜色的垃圾桶。
还有的居民远远地往垃圾桶里扔东西,扔不好,垃圾成了天女散花。孙友兰每当看见那些喜欢远远地扔垃圾的居民出来,就主动绽开笑脸迎上去,从他们手里接过垃圾,笑呵呵地说:“您去忙,我来替您扔”。没几回,这些居民都不好意思了,会主动走近几步,把垃圾扔进颜色相符的桶里。孙友兰看在眼里,美在心里,那种成就感,就像看到孩子考了百分一样高兴。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在社区里玩耍。他不去玩滑梯,不去荡秋千,却跑到孙友兰身边,看她对垃圾进行分类,还天真地问她:“阿姨,你在干嘛?”“我在进行垃圾分类。” 他又问:“为什么要分类啊?”孙友兰笑着解释:“只有分类了,咱们才能把坏垃圾消灭掉,让好垃圾继续替咱们做贡献。这样,咱们北京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少,有些垃圾还会变废为宝呢。”小朋友听了,回头对妈妈说:“妈妈,回家我也要垃圾分类。”听了这句话,孙友兰特别高兴,眼泪止不住地涌上来,怕小朋友看见,她扭回身,假装眼睛被风吹了,悄悄地擦了擦。
孙友兰感慨地说:“那一刻,我觉得几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如果人人都让垃圾减量,参与垃圾分类,我这个垃圾分类指导员就可以早一天下岗了。那时,北京的天会更蓝,草会更绿,连垃圾也会更喜人,成为有用的资源,成为循环经济中的一员,为咱北京做贡献。”此刻,她臂膀上的绿袖标似乎显得更加耀眼,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