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析哈克的道德成长*

2016-12-15

关键词:柯尔华生哈克

李 丽

(苏州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析哈克的道德成长*

李 丽

(苏州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哈克,常被读者看作一个没有教养的无知孩子,他下定决心救出黑奴吉姆的原因,往往被认为是仅凭一腔热情的哥儿们义气,其实不然。借助劳伦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分析哈克的行为和心理,可以揭示出哈克是如何实现高尚道德的心路历程的。

哈克贝利·费恩;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成长

引言

1885年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问世,因其叙述了美国内战前蓄奴州与自由州的差异,引起巨大反响。而与此同时,因小说被某些人认为有损美国形象而几度成为禁书。著名作家海明威是第一个认识到该部小说价值的人,他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现代文学的起源。”[1]哈克贝利·费恩(简称哈克)就是这一作品的主人公。小说中的哈克在思想和心理上对于自己的身份不断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2]

主人公哈克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便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获得6 000美元后,他仍想尽办法过自由的生活。哈克逃亡到杰克逊岛的时候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因为不愿被华生小姐卖到南方而逃到了该岛。虽然白人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出逃原因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追求自由。因而,二人一路患难与共。他们的小船被浪打翻过,他们遇到过各种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如凶狠的杀人犯、猎奴者、使他们错过自由的浓雾等,他们共同面对密西西比河边生活的残酷、欺骗、暴力。

哈克和吉姆一路历险充满了对自由的希望、失去机会的痛苦、对家人朋友的回忆、亲眼所见的残酷厮杀以及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同时,他们也收获了陌生人的善意、木筏生活的惬意、美好的畅谈和更重要的——他们的友谊。曾一贯被认为是没文化、没教养的哈克,在友谊、善良、爱与自由的精神下不断获得道德上的成长,而这种道德成长是如何获得的呢?我们从劳伦斯·柯尔伯格(Lo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入手分析。

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思想上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3]柯尔伯格用海恩茨(Heinz)的故事[4]来观察人们对于两难处境所作出的反应。然而,柯尔伯格并未把重点放在人们都做了什么样的行事决定,而是着重分析其决定背后的道德依据,从而得出结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而这六个阶段又大体可划为三个时期,即前习俗道德时期、习俗道德时期和后习俗道德时期[5],每一阶段又都比前一阶段更加进退维谷[6]。

表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阶段阶段表现前习俗水平第1阶段:逃避惩罚阶段第2阶段:自我利益阶段避免惩罚获得奖励习俗水平 第3阶段:人际一致阶段第4阶段:维护秩序阶段获得认同与接受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第5阶段:社会契约阶段第6阶段:普遍伦理阶段能区分道德和法律道德战胜法律,避免内疚自责

柯尔伯格认为,处于前习俗水平的人多数是孩子,其道德发展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利己主义,多受外部社会秩序的影响,没有建立独立的道德观。尤其是第一阶段的孩子多考虑怎样避免惩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会为自己带来怎样的直接后果,因而可以说他们更加遵从权威。道德发展第二阶段的人们开始在有限范围内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但这也仅仅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而并非出于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换句话说,他们更加关注自己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奖励或好处。

道德处于习俗水平的多数是青少年,他们开始接受社会秩序,会将自身道德表现与社会期待相比较,为了取得社会认同,他们甚至会无条件地接受社会规则,“表现好,做个好人”,成为道德发展第三阶段的表现。而道德发展的第四阶段开始上升到社会层面。处于此阶段的人们,其道德行为受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意识的驱使,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法律和秩序,违反法律秩序不只是做错了事,而且是道德缺失,会有负罪感。因而,习俗水平的道德仍然是外部条件驱使的道德表现,并非出于自己内心道德的升华。而柯尔伯格认为,多数人的道德是停留在这个水平的。[5]

后习俗道德的主要标志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体,个人的观点可以优先于社会准则,甚至在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可能会不遵守社会准则。在这一水平的第五阶段,道德仍然受社会契约的驱动,但观点多元化、互相尊重的价值观已被纳入道德范畴,法律的地位开始松动。 “不能为大多数人创造最大福利的法律就应该改变”[7],法律不再仅仅是需要严格执行的法令,而成为一种社会契约。但第六阶段的思想则是受普遍道德原则的影响,法律只在正义的层面有效,背弃不公正的法律、维护正义成为一种责任。无论法律权利还是社会契约,在道德行为面前都显得没那么不可或缺。这一阶段的人们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做出决定,而其决定往往不是由于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能得到好处、是否符合社会规则等前面几个阶段的原因,而是由于其道德上认为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柯尔伯格认为第六阶段的道德的确存在,但他同时也发现,人们的道德很难一直处于这个阶段。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其道德发展都经历了以上第四到第六阶段,哈克也不例外。但世人的眼光却每每把哈克定位在与文明和高尚相去甚远的位置。果真如此吗?

二、哈克的道德成长

在分析哈克道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到作者马克·吐温是怎么创作这个人物的。

马克·吐温的童年曾在叔叔的牧场度过,这个牧场后来也就成了小说中菲尔普斯牧场的创作原型。马克·吐温的叔叔相信“普救论”,他的忍耐思想、推理能力和人道主义,以及“普救论”者反对奴隶制的思想给年少时期乃至成年的马克·吐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普救论”者倡导维护社会秩序,做什么事都要对社会有利,这就无形中为日后马克·吐温创作中哈克的道德成长埋下了种子。然而,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发展不是跳跃性的,哈克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矛盾思想也说明了这一点。

(一)哈克的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

哈克在小说伊始并没有明显的道德倾向,只是愿意听从基督教义。他听道格拉斯太太读《圣经》故事,但后来他发现这些并不是他想象中温和善良的故事,多与死亡相关,这使他的思想产生第一次幻灭。而后他又很快意识到道格拉斯寡妇不许他吸烟,并不是出于自身经历,而是一种伪善,这加剧了他自我思想的成长。当华生小姐教哈克识文认字,给他提出各种礼仪规矩时,哈克说:“我看不出华生小姐那么做有什么好处,因而我决定还是不按照她说的做。但是我没当她面说,否则只会招致麻烦而无一利。”[8]哈克的这种行为和态度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不谋而合。同时,当他适时保持沉默、选择性交流时,他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成长,他用自己的现实思想和观察力去默默探索着社会。

哈克住进道格拉斯寡妇家再次与汤姆夜间历险,但当哈克返回后,他对每一个成年人的反应表现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对一向严厉的华生小姐,哈克起初表现出的即是“讨好”,希望得到什么好处。因此,当华生小姐说祈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后,哈克乖乖地照做了,在无功而返后,哈克还请求华生小姐为他祈祷一枚鱼钩,但华生小姐说他是个“傻瓜”,却没告诉他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哈克不得不自己思考以寻找答案:

如果祈祷就能得到想要的,那么温尼执事买猪肉损失的钱怎么没要回来呢?道格拉斯寡妇被偷的银色鼻烟盒怎么没还呢?华生小姐怎么还这么瘦骨嶙峋呢?看来,祈祷是没什么用的。[8]31

如果说起初哈克按照华生小姐说的去做,完全是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其思想道德领域还较为天真幼稚,是白人眼中的“好”男孩[10],那么后来他逐渐开始了理性思考。在他的潜意识中,执事和华生小姐的祈祷都会比自己的更有效,但他们都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可见祈祷是没有用的。哈克的推理分析开始显现他思想上固有的质疑,而不是一味听从权威。这时哈克的道德已经成长到第二阶段后期,从“获得好处”开始走向“要求社会认同”的阶段。

(二)哈克的习俗道德水平阶段

哈克在华生小姐那儿没有得到明确满意的答案,因此满腹疑问,于是求助家长式人物——道格拉斯寡妇。对于哈克这样的“半文盲”来说,道格拉斯太太说的“精神财富”太高深,哈克理解不了,但他的朴素想法却高人一筹:

但她说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要帮助别人,尽一切可能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只想着自己。[8]32

哈克这种从他人角度出发的思想在他的性格及道德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这才有了后来他无私地帮助强盗、威尔克斯姐妹、国王和爵士,以及对他来说更重要的吉姆。而哈克努力营救罪犯后,曾说:

细想起来,我感觉好极了。真希望那个寡妇太太也知道啊,她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的。她就喜欢做善事帮助人,她喜欢我这么做。[8]32

显然,马克·吐温不仅彰显哈克的人道思想,而且对基督教也是一种讽刺,同时显示出原本具有非常现实思想的哈克此时不仅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更希望得到以道格拉斯太太为代表的社会的赞同与认可。而这种社会认同性又把哈克的思想向更高阶段推了一把。

哈克的道德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又是在哪儿呢?是如何发生的呢?答案就是吉姆。当两人逃亡时,哈克在“文明”社会的做法和“有悖文明”的做法之间反复纠结,其“过失意识和负疚都是他与吉姆之间亲密关系的产物”[9],可以说,吉姆在小说中是哈克道德成长过程的“扶梯”和“镜子”。哈克糊弄吉姆说在大雾中迷路了,吉姆在又看到哈克后说:

我找不到你,我的心都碎了。但是当我醒来又看到你时,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感谢上帝,我恨不得跪下亲你的脚啊!而你呢,就是想着怎么糊弄我……[8]179

这几乎是吉姆第一次以略带训斥的口气跟哈克说话。这样一个黑奴此时的话让哈克感到的不是权威,而是关心。因此哈克对吉姆的话的反应是“让我为自己感到耻辱,我恨不得能跪下亲吻他的脚,只要他收回所说的话”[8]。黑奴亲吻白人的脚是不足稀奇的,但哈克同样的想法却第一次将黑奴放在了和他平等的地位,因此哈克会在15分钟后去向一个黑奴道歉,并且从未为此行为后悔。这种内心油然而生的谦卑、为对方着想的情感使哈克突破了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导致后来他奋不顾身地营救吉姆。哈克的道德思想终于上升到了第四阶段,这也是柯尔伯格所说的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阶段,因此哈克在这个阶段也不断经历道德考验。

吉姆因离自由越来越近,激动得“浑身发抖”,而同时哈克却因意识到自己帮助了黑奴逃跑而紧张得“浑身发抖”,以致无法入睡,焦躁不安。显然,哈克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是他对吉姆的同情驱使他帮助吉姆,而另一方面是社会法则阻止他这么做。当情况进一步发展,吉姆提出要把妻儿偷出来时,哈克顿时目瞪口呆。于是,在这种冷热交替的矛盾感受下,在这种极其不安的心情下,哈克做出决定:把吉姆交出去。显然,哈克的这种想法正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内心世界,因为哈克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平静与安慰。然而,吉姆后来的话又加剧了哈克的内心矛盾:

很快我就可以高兴欢呼了。我会说这都是因为有了哈克。如果没有哈克,我不可能成为自由人。哈克,吉姆我不会忘记你的,你是吉姆唯一的朋友……哈克是唯一向吉姆信守诺言的白人。[8]185

吉姆无心吐露的真情是他对哈克特性的认识,瞬时间却把哈克的形象高大化了,使哈克成了信守诺言的“绅士”,哈克的矛盾在这种无形的光环下“风化”了,即刻转变成在猎奴者眼皮下对吉姆的又一次保护,同时也是对社会规则的又一次违背。但是,此时的哈克内心却并未因此好受:

我上了木筏,但感觉糟透了,因为我知道我不该这么做,但我也知道我即便做对了,对我也没什么好处啊……我想了想,然后问自己:“假如你做对了,把吉姆交出去,你现在会感觉更好过吗?不,不会的,你会和现在一样难过。那么做对又有什么用,做错又有什么麻烦呢?结果不是一样吗?”[8]190

在这样的矛盾想法下,哈克决定怎么做方便就怎么做。哈克的本能道德使他保护了吉姆,同时接受了40美元——当时非常可观的一笔捐助。哈克在经历越来越多的社会丑陋后,越来越感到真善美的可贵,他在矛盾的思想中正逐渐脱离社会规则的束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当假国王和假爵士在威尔克斯家行骗,哈克听到玛丽的伤心哭诉后,他义无反顾地帮助玛丽姐妹,发誓要把玛丽姐妹失去的钱偷回来,并且很快付诸行动,甚至还说要为玛丽祈祷。这时的哈克已经不是当年祈祷“鱼钩”的哈克,他的祈祷是无私的,是正义的。哈克对自己的朴素评价也显示了他潜意识中对自己的认可:“我觉得这件事做得非常好,甚至汤姆·索亚也不一定能做这么好。”[8]390这个阶段的哈克价值观逐渐清晰:具有善良之心、同情之心、自我意识、彼此信任、果断行动就是正确的,而欺骗、虚伪、贪婪、利用就是不正确的,善恶非常分明,这就为他日后不顾一切营救吉姆搭起了一个更高的道德平台。

(三)哈克的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三个水平时期主要表现为个体道德原则诉诸于每个人的理性思考,习惯上以普遍的伦理原则来判断是非,用独立的道德判断去思考现有的法律和社会原则是否符合普世道德原则。[11]当时,哈克所处的社会契约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奴隶是白人的财产,也正因此,哈克自始至终纠结——或者说,内心不断挣扎——是否应该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因此,每当吉姆的自由之路受阻时,哈克内心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有理由放弃他了。

当假国王和假爵士把吉姆以40美元的价格卖掉后,哈克又一次重新审视这件事。哈克想:

吉姆倒不如不逃走,和妻儿在一起为奴,是不是该写信让汤姆告诉华生小姐,但这样华生小姐会气得发疯,会再次卖掉吉姆,即便吉姆不被卖掉,人们也会鄙视他这个不知感恩的黑奴,吉姆会感到耻辱。[8]423

哈克的同情与设想等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开始从不同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这种不断成熟的思想使他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对吉姆非常不利。而哈克在想到自己时,他觉得,如果他帮助吉姆逃跑,回到镇上遇到认识的人,那他就会羞愧得“弯下腰去舔他的靴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哈克因此产生的羞愧强度远不及之前在大雾后对吉姆撒谎时“羞愧得恨不得去舔吉姆的脚”。哈克的思想在逐渐超出传统的社会秩序,逐渐战胜社会既定规约,上升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第五阶段。

但是,传统社会思想的力量之强大使哈克不可能立刻超脱出来。他一方面觉得应该帮助吉姆,而另一方面为自己偷了“一个可怜的小老太的黑奴”感到自责,但同时,他又以自己从小的不良生活环境为由为自己的“坏行为”开脱。哈克的道德意识行为本可以在此更进一步,但他错过了,他想到了主日学校。于是,哈克又一次祈祷,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这次的祈祷同样不奏效。哈克把这归咎于自己心怀二意,觉得自己应该放弃救吉姆这种罪恶的想法,应该写信告诉华生小姐吉姆的情况,但他内心并不愿意这么做。这使哈克发现他正在为谎言祈祷,而上帝是不会接受这种祈祷的。哈克的这种矛盾体现了其思想与上帝思想的碰撞,这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掩盖事实没什么好处。这种把自我意识和重要性放在和上帝同等位置的思想正成为哈克道德思想的核心。

哈克以极其简单的叙述方式给华生小姐写了信,告诉她吉姆在哪儿。哈克感到精神上从未有过的轻松,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祈祷了,但此时他和吉姆在一起的种种美好时光却闪现在他的脑海,让他应接不暇。并且哈克不再单纯地认为吉姆对华生小姐不知感恩,相反,从他们的同苦共难中,哈克开始认为吉姆是知道感恩的。哈克面对眼前这封信的“左右为难”与“发抖”,说明他在道德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抉择是痛苦的。但最终,哈克认为自己必须下决定了,再也不能举棋不落了。于是,他想了想,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好吧,就让我下地狱吧”,然后把信撕得粉碎。

然而,哈克说的“再也不能举棋不落”“深吸一口气”“好吧,就让我下地狱吧”几句话,使我们感受到了哈克当时的紧张情绪。毕竟,在19世纪美国传统基督教义中,地狱中的痛苦和折磨对人们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但是,哈克突破了,他决意不遗余力地救出吉姆,“哪怕情况会更糟糕,我也会去做”,宗教再也无法禁锢他的思想。哈克不再是当初那个要做个“好孩子”来讨好别人的少年,他也根本不再有这样的希望。哈克以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审视世间的善恶对错,他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受尊重的个体。这代表了美国小说史上白人的一次道德胜利。小说不仅反映了反蓄奴制的主题,也抨击了宗教、文明的虚伪, 可鄙的社会等级制, 讴歌了自由追求。[12]虽然柯尔伯格认为很少有人能一直维持第六阶段的道德标准,但哈克这样一个曾经被社会抛弃的“野孩子”却做到了。可见,马克·吐温借哈克的内心纠结展示了黑白两个社会,或者说所谓的文明社会和非文明社会的斗争,借哈克的道德成长暗示了社会道德的螺旋上升,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结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以来,各方面评论不一,但多数集中于其反抗奴隶制、争取自由、对密西西比河两岸社会生活的讽刺。读者眼中的哈克常常是个不爱学习、不听话、没有教养的捣蛋鬼,他仅凭一腔热情的哥儿们义气救了吉姆。然而,通过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角度分析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哈克的道德思想经历了柯尔伯格所说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经历了无数次社会善恶的洗礼,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社会施加的同化作用, 也远离了现实的罪恶。[13]这是个道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中显得那么微妙而不可或缺。基于此,霍夫曼(Hoffman)说“他最基本的性格特点在整部小说中都没有发生变化”[14]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作家像外科医生一样,刀口直捣心脏,所不同的是,作家从不缝合伤口,而是把它展现给读者。[15]马克·吐温借哈克的眼睛带读者看到了19世纪的社会,带领读者站在当时的时代展望未来,让读者的道德思想跟随哈克一起成长。社会的发展依赖道德的成长,柯尔伯格给我们指出了路线,马克·吐温用哈克证实了这一点。

[1]HEMINGWAY E. Green hills of Africa [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35: 22.

[2]严尽忠.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语文建设,2014(3):34.

[3]COLMAN A M.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G/OL]. 4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01-10)[2016-03-15]. http:∥ ezpolson.nmu.edu:5214/view/10.1093/acref/9780199657681.001.0001/acref-97801996 57681?btog=chap&hide=true&page=474&pageSize =10&sort=titlesort&source=%2F10.1093%2Facref%2F9780199657681.001.0001%2Facref-9780199657681.

[4]Heinz Dilemma[EB/OL] .[2016-03-07].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inz_dilemma.

[5] KOHLBERG L.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M].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1:17-19.

[6] KOHLBERG L. The claim to moral adequacy of a highest stage of moral judgment[J].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3,70(18):630-646.

[7]KOHLBERG L, LICKONA T. Moral stages and moralization: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A]∥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issues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6:430.

[8]TWAIN M.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M]. New York: Charles L. Webster and Co.,1889.

[9]叶小燕.探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16.

[10]张德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95.

[11] DAVID P. Novels of initiation: a guidebook for teaching literature to adolescents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9: 23.

[12]戴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 [J].山东外语教学,2004(4):95.

[13] 冯伟,孙明.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兼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败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93.

[14] HOFFMAN A J. Twain’s heroes, Twain’s world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8:7.

[15] FISHKIN S F. Teaching Mark Twain’s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Z/OL] ∥ Huck Finn in context: a teaching guide, (2015-10-10)[2016-06-16]. http:∥ www.pbs.org/wgbh/cultureshock/teachers/huck/essay.html.

(责任编辑:袁 茹)

An Analysis on Huckleberry Finn’s Moral Growth on the Basis of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LI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Huckleberry Finn in Mark Twain’s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has usually been taken as an ungraciously innocent boy, and his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of rescuing the Negro slave Jim has also been considered merely as a burst of passion from personal loyalty. However, it is not really the case.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Lau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Huck’s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can be analyzed all through the six stages at the three levels as Pre-conventional Level, Conventional Level and Post-conventional Level, and the boy’s mental process for his moral growth to nobility can be revealed.

Huckleberry Finn; Laurence Kohlberg;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growth

2016-08-21

李 丽,女,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I712.074

A

1672-0695(2016)06-0047-06

猜你喜欢

柯尔华生哈克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它就是曼提柯尔
争先
神奇校车:地球内部探秘
布哈克历险记
运用柯尔效应协助中学女生合理避经
聪明人
《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