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关键技术
2016-12-15钱林波史桂芳孙晓莉
钱林波,史桂芳,孙晓莉,黄 娟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08)
《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关键技术
钱林波,史桂芳,孙晓莉,黄 娟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08)
为切实转变以往城市道路“重工程、轻功能”的设计模式,针对江苏省城市道路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在道路建设流程上强调功能导向型交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之间的深度协作。在设计内容上强调回归多种交通方式共享的道路功能,改革道路路权的分配模式,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加强交通与用地、景观、人文的有机协调等,从而营造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绿色交通;完整街道;江苏省
1 编制背景
在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双重背景下,江苏省城市道路建设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城市与经济发展。然而,过去在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工程设计、轻功能塑造”的理念错位、“提高车行服务能力、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的目标错构、“宽马路、稀路网”的空间尺度错配等问题,导致城市道路功能不完整、与两侧用地和建筑不协调、绿色出行受到挤压、小汽车交通拥堵加剧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影响城市的宜居品质和活力提升。随着以人为本、绿色交通、完整街道等理念的逐步回归,江苏省由过去重视速度的粗放式建设逐步转向重视质量的精细化建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适时出台了《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 内容框架
《指南》矫正了单从机动车交通维度进行道路设计的模式,融合了完整街道、公交优先、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生态保护等理念,对城市道路在交通、生活、景观、经济等方面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多角度审视,旨在为全体道路使用者和城市生活提供安全、便捷、舒适、和谐的交通和交往环境,改善居民交通和生活体验。《指南》在建设流程上提升了道路交通设计的地位与作用,将交通设计纳入城市道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环节,实现规划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无缝衔接,在内容框架上系统梳理了交通设计体系和技术要点(见表1),关注绿色交通发展和公平公正分配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对提高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质量水平、塑造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3 关键技术
3.1 重塑道路功能,关注多方式出行需求和完整街道的功能组织
功能定位分析是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2]。长期以来,城市道路建设过于重视小汽车的交通功能,导致步行和自行车、公共交通以及生态和生活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指南》明确在分析道路功能定位时,强调不能仅从机动车通行优先的单一角度进行考虑,而应综合考虑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多方式出行的需求,关注包括交通、生活、景观、生态等在内的完整功能。道路空间和尺度不应只关注机动车道数,而应强调基于道路功能的、差别化的通行优先权,并与沿线用地、人文与自然景观等要求相协调,实现道路空间的差异化分配和使用。
对交通性功能为主的道路,强调贯通性和机动性,设计时以提升交通效率为主[3](见图1a)。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来自横向机动车接入交通和非机动车、行人的干扰,保障干线道路交通功能的发挥,统筹协调和安排各类交通设施,包括:加强交通空间与两侧建筑物之间的隔离、控制机动车出入口的数量、机非物理分隔、交叉口根据机动车通行要求合理渠化、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严禁设置路内机动车停车位、合理安排行人和自行车的过街设施等。
对生活性功能为主的道路,强调各类交通的可达性和舒适性,设计时以提升道路环境和地区活力为主,不以追求机动车交通的通行能力和速度为优先目标(见图1b)。除因管理或安全需要的建筑外,应加强人行道与建筑退线空间、沿街建筑首层界面的结合,提高建筑前庭空间的视线通透性,适当增加建筑物出入口,方便行人可达,并根据需要设置遮盖、座椅等人性化设施,增加城市道路公共空间活力和舒适性。同时,要结合客流需求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设置间距适宜的行人和自行车过街设施、结合道路两侧业态和公共汽车站设置自行车停车场、限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尺度等,以鼓励人们采用绿色出行方式。
对不同功能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时,也应从交通与用地的关系、各种交通方式的安全与效率、交通环境、经济性等方面考虑选用不同的指标。
3.2 拓宽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视野,推动道路空间的融合设计
首先,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视野不能局限于本工程,而应统筹分析其在道路网络体系中的功能[4]。在综合周边区域的用地功能、整体交通组织、路网功能、人文与景观环境等各类要素的基础上,基于交通系统资源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空间、环境、经济等),进行道路空间和时间资源的最佳配置,确定交通系统及其设施的最佳方案,并和工程实施紧密衔接,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
其次,交通设计范围要从道路红线内拓展到道路两侧建筑之间的整体空间。当前,由于道路红线内外的权属和责任主体不同,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对红线以外的功能和空间考虑较少,导致红线内外的空间、设施和景观等相互割裂。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要将红线以外的沿路空间纳入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范围,对人的空间进行一体化的综合布局(见图2)。
3.3 强调对人的移动的关注,践行绿色交通理念
3.3.1 构建尺度宜人的道路空间
图1 交通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示意Fig.1 Illustration of traffic roadway and residential roadway
图2 道路空间一体化设计Fig.2 Integrated design of roadway space
城市机动车的迅速增长导致对车辆行驶空间需求的日益增加,江苏省部分新建城市道路的尺度不断加大,双向六车道以上的宽大马路比较普遍。大尺度的道路空间割裂了两侧的功能联系,不但给行人通行带来不便,同时阻隔了邻里社区间的交流,降低了道路品质和城市活力。应避免机械地按照道路等级确定红线宽度,而是按照道路承载的功能、交通组织等确定道路空间尺度[5]。一般地,生活性道路车行道不宜超过双向四车道,按照人的方便、可达、舒适度等要求构建完整的道路交通和生活空间。
3.3.2 保障绿色交通的通行路权
在机动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道路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为提高机动车的通行效率而牺牲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通行空间,降低绿色交通出行的方便性、安全性和友好性,从而进一步刺激小汽车交通的快速增长,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蔓延和扩散。为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保障绿色交通路权,《指南》明确规定应按照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的优先级顺序来分配道路空间,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性[6]。
b生活性道路
b正面案例
在确定行人通行空间时,除考虑行人流量外,更应注重行人对空间舒适度的需求。在确定自行车道宽度时,应同时考虑自行车道等级、自行车高峰流量、服务水平和自行车型组成等因素。江苏省城市电动自行车出行比例较高,在自行车道设计中,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的尺寸和动态行驶过程中的安全侧距要求,加宽自行车带宽度,从原来的1.0 m提高至1.5 m。
由于城市旧城区道路空间尺度普遍较小,《指南》明确道路改、扩建时,不得因拓宽机动车道而缩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空间;并鼓励采用削减机动车路内停车位,优化机动车道宽度,减少机动车道数,将自行车道、人行道与路侧绿化和建筑退线统筹设置等措施,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需求。《指南》在考虑道路等级和功能差异性的前提下,确定集约化的机动车道宽度设计标准,在满足机动车通行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将更多的道路空间资源分配给绿色交通。改、扩建道路空间受限时,机动车道宽度可适当缩减(见表2)。
3.3.3 落实公共交通的时空路权优先
目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城市已建或获批建设地铁,数量居国内各省之首;南京、苏州、淮安、徐州、镇江等城市已建或拟建有轨电车;盐城、常州、连云港等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已经建成运行;十三个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已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为贯彻落实公交优先理念,推动江苏省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指南》提出一系列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吸引力的技术指标和措施。
首先,《指南》明确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应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模式,将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交通设施和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换乘,包括公共交通各方式之间、公共交通与步行和自行车之间、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之间等,鼓励远距离出行采用P+R(Park&Ride)、B+R(Bike&Ride)换乘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覆盖人群和覆盖空间。其次,长途汽车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轨道交通车站的主要出入口与公共汽车站的距离控制在50 m以内,以降低步行换乘距离。同时,对各类公共交通车站的自行车换乘停车设施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设置提出要求(见图3)。对有轨电车、快速公交系统专用车道和常规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置方式、车道宽度、站台等关键技术指标提出详细要求。
公交专用车道的瓶颈部位主要在交叉口,此外,江苏省城市公交专用车道大部分为路侧式,这种设置方式虽然有利于乘客上下车,但是公共汽车易受到交叉口转向交通以及来自沿线地块开口和街巷交通的干扰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指南》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例如在有公交专用车道的交叉口采用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禁止社会车辆在交叉口转向等措施保障公交路权优先;采用醒目的交通标志标线明晰允许社会车辆穿越公交专用车道的空间范围,避免社会车辆随意占用公交专用车道(见图4)等。
表2 改、扩建道路的机动车道最小宽度Tab.2 Allowed minimum lane width for reconstructed road m
图3 结合公共交通车站设置公共自行车和自行车停车换乘设施Fig.3 Building public/private bicycle docking facility at public transit station
图4 新型公交专用车道标线Fig.4 New bus lane markings
图5 公共汽车站和步行、自行车交通协调设计Fig.5 Coordination design for bus stop,walking and bicycling
图6 用地受限时的公共汽车停靠站设置Fig.6 Location selection of bus stop under constrained road space
为提高公共汽车线路覆盖范围和可达性,使公共汽车站尽可能接近居民出行终端,《指南》鼓励公共汽车线路深入到支路系统。除主干路和次干路以外,新、改建的主要交通性支路上宜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如果红线空间不足,不应压缩步行和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可局部拓宽港湾停靠站处的道路红线(见图5)。
旧城区部分道路空间资源局限,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公共汽车占用自行车道停靠的情况。《指南》提出精细化设计措施,尽量减少公共汽车、自行车和小汽车之间的冲突,保障交通运行的有序和安全。例如,借用人行道作为公共汽车等候区,在机动车道上设置标线式港湾站,在停靠站的上下游均应设置机非分隔栏,自行车对上下车乘客让行(见图6a);公共汽车占用自行车道空间停靠,自行车对上下车乘客让行(见图6b)。
3.3.4 优化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环境
交通设计应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便捷和品质,提供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交通环境。在设计步行环境时,除关注以通过为目的的交通功能外,更要注重居民体验、认知、交往、停留等的功能需求,强化行人活力空间的整体塑造。结合地形和道路用地条件,在综合考虑各路段的交通需求以及人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交通特点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优化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环境的措施包括:设计人行道时,避免各类市政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等侵占行人通行空间;配套完善座椅、垃圾箱、花池等街道家具和售货亭、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满足人的需要。针对江苏省夏季炎热多雨的实际情况,重视通过林荫道建设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的舒适性;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径空间连续性和无障碍;建立完善的行人指引标识系统,指引地理方向、周边道路、重要公共设施、交通信息、重要地物信息、公共交通信息等,并要与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指引系统合理衔接等。
3.4 倡导稳静化设计,实现机动车减量减速
尺度宜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街区有利于满足居民在商业、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城市商业中心区、行政区、公共活动中心、居住社区、学校、医院等地区以及行人、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交叉口的交通设计,应将行人和自行车交通优先放在首位,主动降低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指南》借鉴国外交通稳静化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综合考虑江苏省城市交通特点,探索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城市的交通稳静化措施(见图7)。通过交通稳静化设计,将机动车速度降低至30 km·h-1以下,减少机动车流量和噪声,为居民活动提供安全、舒适的场所。
3.5 以人为本,关注平面交叉口的人性化设计
平面交叉口充分考虑与上位规划衔接,从道路功能出发、以交通组织为核心,并因地制宜地设计。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全部组成要素应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车道数、车道宽度和功能设计、展宽段及渐变段设计、公共交通设计、过街设施设计、交通安全与防护设施设计、交通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交叉口设计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先采用中心线偏移、适当缩窄机动车道、压缩较宽的绿化带等方式进行渠化,交叉口的路缘石转角在满足车辆正常右转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小半径等内容(见图8)。
3.6 多专业协同,推动道路、交通、景观和市政等的协调设计
现状道路交通设计缺乏多专业的统筹与协同,整合设计不足。道路设计时通常就交通论交通,忽略道路多功能的系统性;更注重实用性,忽视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要求[7]。《指南》将道路交通设计、景观设计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等内容相互融合,推动多专业协同,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实施“融绿于行”的开放式绿地,提高道路绿化景观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形成多样化的林荫大道;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基础上,提倡合理预留绿地空间,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见图9)。
4 结语
图7 交通稳静化设计示例Fig.7 Examples of traffic calming
图8 交叉口导流设计示例Fig.8 Example of traffic guide line design at intersection
图9 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道路设计示例Fig.9 Example of roadway design with functionality of rainwater collection
《指南》的适时出台矫正了过去“重工程、轻功能”和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道路设计模式,在建设流程和机制上强化交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将交通设计纳入城市道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环节,其成果由道路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城市规划、公安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联合技术审查,并由道路建设主管部门纳入道路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审批环节,使得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深度衔接。《指南》强调人的可移动性效率和安全的提升、出行体验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遵循完整街道、公交优先、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等理念,优先保障绿色交通路权,并通过精细化的道路功能分析、交通组织、设施与空间设计等内容的指引,实现道路各要素的最佳配置和道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避免道路空间资源低效、粗放式利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此外,《指南》强调道路在景观融合、生态保护、与沿线用地协调、空间差异化等方面的要求,避免千篇一律的道路空间设计和塑造,对提升城市道路空间品质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R].南京: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
[2]戴继锋,张国华,翟宁,李晗.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J].城市交通,2011,9(1):40-46.Dai Jifeng,Zhang Guohua,Zhai Ning,Li Han.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in Urban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J].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11,9(1):40-46.
[3]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规划设计导则[R].天津:天津市规划局,2013.
[4]杨晓光,白玉,马万经,等.交通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5]杜恒.基于功能统筹的城市道路断面设计方法[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第26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7]许炎.不破不立,现代城市道路设计需要“多专业协同模式”[EB/OL].2016[2016-04-30].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091 40388.html.
Discussion onUrban Roadway Design Manual of Jiangsu Province
Qian Linbo,Shi Guifang,Sun Xiaoli,Huang Juan
(Nanjing Institute of City&Transport Planning Co.,Ltd.,Nanjing Jiangsu 210008,China)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s of urban roadway design which prefer more on aspect of engineering than road functionality,the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issued theUrban Roadway Design Manual.The manual enhanced the role of urban roadway design and the cooperation among administrations and agencies in the procedure of urban roadway planning,design,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The manual features in highlighting multi-mode sharing and integration,right-of-way allocation,roadway and roadside space integration,road and land-use coordination,and etc.All of those efforts ar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reating a people-oriented traffic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city vitality.
urban roadway;traffic design;green transportation;complete street;Jiangsu province
2016-05-13
钱林波(1962—),男,江苏丹阳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董事长,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战略与政策、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交通治理、城市交通设计等。
E-mail:qianlinbo@nict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