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建220 kV变电站场地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2016-12-15

现代矿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整平陷性含水量

王 楠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拟建220 kV变电站场地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王 楠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对于位于山前冲洪积倾斜和坡洪积倾斜平原地带,往往由于地势原因,拟建设场地的地层厚度不一致,给大面积强夯地基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以河北省赤城县拟建的某220 kV变电站场区为例,针对建设区内地势特征,结合地层厚度分布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进了设计,对于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强夯地基 地势特征 地层厚度 处理方案

拟建的国家电网公司某户外220 kV变电站位于河北省赤城县,距小营村东约600 m,距国道G112南侧约100 m,省道S241约275 m。建设区域南北长125 m,东西宽约100 m,该区北侧紧邻G112国道,交通便利。站区范围内地形南高北低,相对平坦、较开阔,周围自然环境较好,附近虽有工厂,但污染较少,区内无矿产资源,不存在压矿问题,也不存在采空区,此外区内无重点保护的自然、人文遗址,也无机场和军用设施。为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本研究针对站区地层特征,对区内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进行研究。

1 工程地质概况

拟建的某220 kV变电站场地内的主要地基土层由上至下分别为:①粉质黏土,灰黑色,厚3.4~4.0 m,具强烈湿陷性;②黄土状粉土,褐黄色,厚0.5~5.30 m,具中等湿陷性;③粉土,褐黄色,厚0~1.2 m,具轻微—不具湿陷性;④卵石层,杂色,密实,中—粗砂充填,未揭穿。场地范围内总体地形平坦开阔,地下水位埋深大于30 m,场地湿陷性等级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性,各深度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依据场区工程地质概况,可选的地基处理方案有强夯、柱锤挤密工艺的灰土挤密桩、水泥土挤密桩、挤密CFG、大开挖换填等。无论何种方案,按要求均须全部消除场地湿陷性,处理后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 kPa,以满足上部建(构)筑物建设要求。

表1 场地内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2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拟建场地整平后标高约95.0 m,根据建筑物概况、《岩土工程勘测报告书》、《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3],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或挤密工艺的灰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较适宜。经过地基处理方案的比选和经济技术分析评价,并结合施工工期要求,确定采用强夯施工方案,设计强夯夯击能为8 000 kN·m,间距4.0 m×4.0 m,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 kPa,故场地周边须挖隔震沟,导致施工范围将远超出建筑红线,且须移动外侧地下光缆和地面高压线,8 000 kN·m的夯击能可能影响到邻近居民与工厂。若减小夯击能,则需开挖运土出场,下部土层强夯施工完毕后,再将运出场地的土运回,场地整平后再进行强夯。在工程总造价不变的情况下,工期将延期2周。

拟建场地土样含水量若接近最优含水量,则可适当降低夯击能,可达到设计的加固深度;反之,含水量过大,施工中将出现“橡皮土”或因含水量过小,有效加固深度会减小。为提高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从现场取样(粉土层)进行了击实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拟建场地土层含水量(17.62%)接近最优含水量(17.6%),因此对施工较有利。

表2 击实试验结果

注:筒质量为4 589.3 g,筒体积为947.4 cm3。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影响有效加同深度的因素除夯锤重、落距外,还与夯击次数、锤底单位静压力、地基土性质、不同土层厚度和埋藏顺序以及地下水位等密切相关。本研究施工拟选择夯锤直径为2.5 m,锤重17.8 t,吊高16.9 m,自由落体自动脱钩,夯击能为3 000 kN·m,经计算得加固深度约6.9 m。顾及到场地底层为卵石层,强夯冲击波的反射能力较强,预计在夯击能为3 000 kN·m的夯击下,加固深度可达到7.0~7.5 m,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本研究拟建场地的平整、强夯施工顺序为:①将表层耕植土清除,场地北侧需加固处理的土层厚度仅为3.8~4.50 m,最大不超过6.0 m,由于需要加固土层的含水量接近塑限含水量,因此,用3 000 kN·m的夯击能进行强夯施工可满足加固深度要求;②在场地北侧的第一次和“隔排跳打”第二次点夯施工完毕后,进行北侧夯击能为1 000 kN·m的满夯施工;③进行场地整平,确保北侧土层厚度达到9~11 m,下部4~6 m的土层已得到强夯处理,未处理的素填土厚度为4.5~5.1 m,在点夯施工完毕后,后期满夯的有效影响深度可达2.5~3.5 m,可完成北侧地表回填土的夯实目标,南侧土层厚为9.8~11.2 m,下挖深度为4.8~6.5 m;④全场地采用3 000 kN·m的夯击能,用“隔排跳打”工艺进行施工,可完全消除拟建场地土的湿陷性;⑤在场地整平后,采用夯击能为1 000 kN·m进行满夯施工。由于强夯施工和场地整平可穿插同步进行,故可大幅度缩短施工工期。

3 强夯地基处理效果分析

施工完毕一周后,共布置静载荷试验点9个(编号为1#~9#),湿陷性检测点12个(编号为10#~21#)对本研究方案的施工效果进行检测,其中1#点的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本研究方案基本消除了场地土体的湿陷性,可见该场地采用3 000 kN·m的夯击能进行强夯地基处理达到了设计要求。

表3 1#点检验结果

4 结 语

以河北省赤城县某户外220 kV变电站拟建场地为例,结合区内地层特征及相关施工要求,对区内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设计施工,有效解决了区内土体的湿陷性,此外,由于强夯施工和场地整平可穿插同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施工周期,对于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GJ 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016-06-13)

王 楠(1997—),女,243031 安徽省马鞍山市。

猜你喜欢

整平陷性含水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兰州地区马兰黄土工程特性分析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港口码头工程中的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
成熟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滑塌边坡治理措施
现代智能型全站仪不整平不对中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沉箱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
应用V-Score体系评价不同含水量苜蓿青贮饲料品质
隐形眼镜的含水量高好还是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