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改革背景下的名著阅读
2016-12-15郑芳宁
郑芳宁
近几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突出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学改进意见》指出:加强名著阅读是为了更好推进学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切实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等问题。所以,名著阅读的地位就在语文教学中凸显出来,反映在中考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名著阅读题的比重大大增加。仅2016年的《语文中考说明》中,名著阅读就新增了《论语》《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3部作品,40多万字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传承优秀文化,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在中考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名著阅读呢?
明确阅读名著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中考提出的要求,明白阅读名著的真正意义是非常重要的。2016年的中考说明一共列出了9本名著,其中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部头的章回体小说。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名著阅读这块“硬骨头”是难以啃动的。但若只为了应付中考而读几部名著,那么阅读就没有多大意义。阅读名著的目的不是为了迎战中考,而是要通过阅读中外文学经典学习优秀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我们需要提醒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而是要享受阅读,积极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从初中开始名著阅读的比重大大增加,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对于提升国民的阅读量和阅读品质的迫切要求。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8本,与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阅读量少得可怜。李克强总理曾说:“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某些国家1/10,这让我深思。”没有文化素养的民族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所以倡导全民阅读非常重要,而阅读就是要从青少年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经典、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个教师的使命。学生阅读的眼光不能局限在中考这几本名著上,而要广泛涉猎,深入阅读。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记者采访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时,她说:“学好语文不是在于做了多少套模拟题,背了多少范文,而是爱读书。”毋庸置疑,一个学生如果学会了读书并且热爱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修养,并炼就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那么他的思辨力、理解力、感悟力和写作水平也一定会提高,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阅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对阅读名著有正确的认识是让学生愿意阅读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在大语文观的前提下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不把读名著当成额外的负担。
丰富名著阅读的策略
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怎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阅读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读名著原典,并且在书上做批注,教师及时进行检查。这是最笨的一个方法,但是这能够保障学生完整地读一遍名著,这样才能有下一步精读等策略的实施。第二,利用中午或课上的一点时间请学生讲一小段精彩片断或者提几个有意思的小问题,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第三,读书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尽量少用强制性的措施,教师要找灵活的办法督促学生读名著。比如每天的课前都选一名学生讲述昨天读的名著片断。这样,学生会养成好好读书的习惯。第四,针对班级里偷懒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督促激励的办法,如在班级墙上张贴一张纸,记录每个学生每天读书的页数。这样大家会互相监督,比着读书,读得快的学生还可以适当奖励。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依赖他在阅读中的表现。因此,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读?这些就成了语文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怎样引导和组织学生读书是有策略的。
读什么?从学生初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可以制订一个比较详细的3年名著阅读计划:初一学生广泛涉猎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外现代名著,初二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主要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言经典,初三学生精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每一学年,除了中考列出的书目,我都会给学生推荐像《城南旧事》《傅雷家书》《围城》《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简爱》等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
怎么读?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和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训练相结合。班级或年级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名家作品朗诵会、评书大赛、文学名著经典台词配音、文学名著知识大赛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对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平时,写读书笔记、评比“阅读之星”等活动可以长期开展。还有一些新颖的读写活动应该很受学生欢迎,如根据《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航行的路线做一张“招募新船员”的海报,在路线上标注出主要的地名和航程内容,最后在海报的结尾写一条广告语;又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让学生写一篇“漂流日记”,梳理每个阶段鲁滨孙经历的主要事件及意义,训练其归纳分析能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等人倡导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目前已经在全国几千所学校全面开展,很多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我希望通过这一实验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且很好地持续下去,让大家真正地享受阅读。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