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教材”在语文课堂上的科学呈现
2016-12-15乔新
乔新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们坚持大语文教育观,重视“大教材”的建设。“大教材”包括语文课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也包括国学精粹、世界文学名著、儿童文学中的精品等。学生由单一接触课本转变为学习内容更加充实的“大教材”,学得快乐而有收获,课堂生机勃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不断探寻恰当的“大教材”呈现方式。
一、窗含西岭式——补充背景性资料
杜甫有诗——窗含西岭千秋雪。尽管对着小小一扇窗,却能看到广阔的天地。同样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短小精练,背后却有丰富的背景资料。读者要想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仅靠“啃”课文是不够的,必须收集背景性的阅读资料,在熟知作者和文本背景的前提下阅读,才能准确把握。《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故事。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除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寻找相应的材料外,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二战中的轴心国和同盟国》《日本偷袭珍珠港》《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点亮心烛》等文章,供学生选读参考。
二、车毂辐辏式——罗列关联性资料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有的文章语言有特点,有的表达方式较为独特。教师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原点,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思想主题、写作对象、表达技法等相似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形成“1+X”的教材模式。学生有了多篇文章参考阅读,能够进一步发现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主旨情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编排的特色是“多层次的辐辏状结构”,即从一个圆心向四周一层层辐射,又如涟漪般向外一层层推开,形成丛书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如《安塞腰鼓》一文短句较多,倒装句、反复手法的运用富有节奏美。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写作手法的魅力,我们提供了汪国真的《感谢》、高洪波的《种眼泪的孩子》、格思里的《我要把自己寄给你》等文章,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学生对于这一类写作手法的文章有了初步把握。
三、凹凸互补式——弥补缺失性信息
教材中有的选文受篇幅限制,会省略一些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这样的选文时,易出现认知断层,理解得不完整、不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认知空缺及时填补,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认识。这就像木器上有凹有凸的榫卯,彼此契合。教材是固定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空缺,以学情来确定“大教材”。如学生对《钱学森》一课所讲述的故事理解有障碍,我们就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配套阅读材料及时跟进,讲到“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时,补充《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读到“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时,讲述《钱学森被捕》的故事;讲到“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时,补充“中美大使级会议上的交涉”和“用战俘交换钱学森”的故事;教学“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让学生自读《第一枚国产导弹》的短文。这样,大量的补充性材料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
四、打井深挖式——探究疑惑性问题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理解文字内涵,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循着疑问去思考、查阅资料,以获得较详尽的解答。这种解答方式类似于层层剥笋、打井深挖。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揣测学生的疑问进行预设,引导学生共同擘肌分理、析疑释惑。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学生对海洋动力不甚了解,我们就补充《海洋动力有哪些》的文章,让学生知道海洋热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风力等都属于海洋动力。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潮汐能,我们又补充《潮汐是怎么回事》的短文,让学生初步知道:受月球引力的影响,海水会产生潮涨、潮落现象,利用涨落形成的势能可以发电。当然,打井深挖式补充应该适可而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程度,不要影响对原文本的解读。
五、倒推逆行式——呈现相对立现象
教材中有的课文是描述一种自然现象或阐释一个道理,从作者的视角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不复存在或许就不会发生,有时条件发生改变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作者阐释的道理往往是从有限的事情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更换成别的事情,或许会产生相悖的观点。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呈现相反的现象或相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辩论,让学生认识到:相反的现象、观点是可以并存、统一的,学会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站到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如《小露珠》一文主要写小露珠在太阳升高、气温变暖的情况下,由露珠逐渐变成水蒸气的情景。课文着重写露珠的消失,却没有具体写其形成的过程,于是我补充了《露珠是怎样形成的?》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小露珠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写写《小露珠成长记》,讲述“我”(小露珠)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生的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以科学的方式、适当的时机呈现“大教材”的内容,收到了1+1>2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大教材”看到了阅读的广阔天地,语文素养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