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6-12-14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阿克苏文化遗产历史

《圣经考古评论》

2016年9-10月号

示巴女王从何而来?

考古研究为探讨东非阿克苏姆王国早期历史增添材料

《圣经》中有个知名的故事:示巴国(sheba)女王听说以色列的所罗门王聪明绝顶,便赴耶路撒冷一探究竟。所罗门王从容回答出女王的所有提问。惊叹之余,女王赠之以黄金、香料、宝石,并带着所罗门的回赠返回故土。正如《圣经》中许多简洁的故事被后代演绎,示巴女王在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的立国传说中有了更详细的身世。当地基督教文献Kebra NaRast(意为“王之荣耀”)记载,示巴女王是埃塞俄比亚的美丽女王,与所罗门王产生爱情.回国途中诞下所罗门王的长子孟尼利克(Menelik)。多年之后,青年孟尼利克访问耶路撒冷,得到所罗门王的礼遇。所罗门有意将其立为继承人。而孟尼利克眷恋故土,坚持回国。难过之余.所罗门王命令全国的长子前去护卫、并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个新的以色列。根据上帝的旨意,圣物“约柜”也被祭司的长子带入返回埃塞俄比亚的队伍当中,所罗门王虽然察觉但并未阻挡。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徒仍相信两千余年来.约柜就保存在古时的首都阿克苏姆附近的一座教堂中。这种视自己的精神、血脉均来自以色列的信念,还反映在当地种种东正教习俗当中。

然而上述传说也面临挑战:《圣经》时代存在着一个历史和考古证据都很清楚的示巴国(又做saba),但位于红海对岸的阿拉伯半岛南部(即今也门)。而且该国也为埃塞俄比亚古代文献记载.明确区分于本土的阿克苏姆王国。然而当地基督教文献Kebra Nagast声称示巴女王就是埃塞俄比亚女王,埃塞俄比亚就是《圣经》中的示巴国。这一判定在当今埃塞俄比亚乃至世界上被视作常识。这种对示巴国的双重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呢7

2016年9-10月号《圣经考古评论(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的主打文章《阿拉伯还是非洲——示巴女王从何而来》,对阿克苏姆王国及其以前的考古研究进行了解读,梳理了红海两岸的渊源,为了解东非古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当今埃塞俄比亚的前身——阿克苏姆王国于公元3-6世纪达到巅峰,统辖范围向北从尼罗河上游(今苏丹)经埃塞俄比亚高原一直延伸到红海之滨(今厄立特里亚),有时也控制阿拉伯半岛南部局部(今也门)。其标志性遗迹莫过于阿克苏姆方尖碑,高达数十甚至上百英尺。考古学家以阿克苏姆王国为时间标志,将其前身物质遗存称为“原始阿克苏姆政体(proto-Aksumitepolity)”再之前的铁器时代称为“前阿克苏姆政体(pre-Aksumitepolities)”。

前阿克苏姆政体约当公元前800-400年,当时已有阿拉伯半岛南部风格的庙宇.供奉着阿拉伯南部神,使用阿拉伯南部文字和宗教象征图案。一些埃塞俄比亚国王使用南阿拉伯王室尊称“Mukariblf”。这一时期的两处铭文甚至还提到“Daamat(当时埃塞政体的称呼)与示巴之主”。对此,一种观点认为当地进步文化是从红海对岸过来的。而考古遗存反映的贵族文化,如神庙、铭文被南阿拉伯文化所影响:而其他因素如陶器、石器、墓葬形态甚至祭祀都由当地非洲本土文化发展而来。作者认为,上层的物质遗存风格是埃塞俄比亚贵族模仿红海对岸更繁荣的物质文化的结果。总之,当时的埃塞俄比亚人就认为自己与阿拉伯半岛南部有特殊渊源。

在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前阿克苏姆政体开始衰落.庙宇废弛,反映了阿拉伯南部影响的贵族文化越来越少。在公元前4世纪,“原始阿克苏姆政体”形成。这时,墓葬附近台地兴建了方尖碑,并延续着在墓地立石的非洲传统。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期间,这个政权的又在山下建立了一个新的城镇——阿克苏姆,并逐渐扩张形成阿克苏姆王国。

阿克苏姆王国的物质文化在许多方面延续前人,例如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墓地和碑。阿克苏姆王室墓地包含了几座最大的石碑,最高达107英尺,雕刻精美,象征多层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另一方面,王国钱币模仿的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钱币,铭文中提到了流传于南阿拉伯及近东的神Astar。阿克苏姆王室铭文每每罗列领土,一般先是阿克苏姆,而后Saba(Shaba)和Himvar(Saba之后当地王国),然后才是其他地区,而有时阿拉伯半岛南部恰恰不在阿克苏姆控制之下,对其统治则具有一种重要的精神意义。

更微妙的标志是:阿克苏姆宣告胜利的王室铭文用三种文字书写:1.希腊文,通行于罗马东方与国际商贸的文字:2.Ge ez 阿克苏姆王国官方文字:3.阿拉伯南方古体书写的Ge ez文。最后一种对于讲Ge ez语以及讲阿拉伯半岛南部语言的人都要花很长时间解读,并不实用,似乎反映出阿拉伯半岛南部字母本身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国王皈依基督教.这在钱币、王室铭文中有清晰反映。钱币由政府指定,反映的是官方意识。而至6世纪.十字架开始出现在陶器上,这种器物由当地匠人制作迎合大众。推测当时基督教已经相当普及。许多之前就存在的文化元素又被赋予了新的基督教形式。之前的祭祀场所成为修道院:为感谢天神在战争中的襄助而建立的宏伟宝座在基督教时代仍然竖立以感谢上帝。

作者认为正是在基督教时代,上层一直津津乐道的阿克苏姆王国与阿拉伯南部的亲缘关系又有了新表现——借助《圣经》中示巴女王与所罗门的故事,诞生了基督教文献Kebra Nagast中埃塞俄比亚立国传说。回顾三千年的渊源,说示巴国在也门自然没错:而文化与精神上,红海西岸的埃塞俄比亚所继承和被影响的并不比红海东岸的也门少。

国外资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对开庭审讯破坏廷巴克图遗产暴行表示欢迎

8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海牙国际刑事法庭(ICC)开庭审理Ahmad Al Faqi Al Mahdi犯战争罪和破坏历史遗产及重要宗教建筑一案表示欢迎。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包括2012年被毁的廷巴克图(马里)世界遗产地所含的9座寺庙和1座清真寺。这是国际法庭首次审理破坏历史遗产和建筑的案件,它不仅向马里人民,也向世界各地的人民展示了国际社会确保此类犯罪必遭法律惩处的决心。

数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一直努力推动国际法庭全面认同蓄意破坏遗产是犯下战争罪,尤其在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旧港(old Portof Dubrovnik)和波黑的莫斯塔尔古桥(old Bridge of Mostar)遭到破坏后,立法基础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更加认识到此类犯罪必须遭到惩处。这次庭审标志着我们向这个目标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这也是承认保护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和平与安全问题,是与保护人类生命密不可分的重要一步。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这一理念,并与联合国安理会一起推动这项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重申全面支持马里人民和政府,尤其是廷巴克图当地社区,他们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展示了重建遗产的决心和非凡勇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然致力于运用法庭和实地救助等一切正当手段应对蓄意破坏文化遗产的暴行,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人权作为实现和平的永久基石。

欧盟文化遗产大奖花落“塞尔维亚Gostusa村庄保护研究”项目

塞尔维亚皮罗特市Gostusa村庄以其极具特色且濒临毁坏的乡村建筑而著名。5月在马德里举办的欧洲遗产奖颁奖典礼上,“塞尔维亚Gostusa村庄保护研究项目”与其他6个项目一道,被欧盟授予2016文化遗产大奖.并获一万欧元奖金。这一奖项被认为是欧洲文化遗产领域的最高荣誉。8月.Gostusa村庄为这一荣誉举办了庆祝活动。活动包括Gostusa村庄及皮罗特城导览、村庄保护研究主题讲座及研讨会、“欧洲政策报告:欧洲文化遗产盘点”的重要发现介绍及Gostusa村庄摄影展及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于8月31日在皮洛特文化中心举办,欧盟文化遗产组织及塞尔维亚欧盟代表团派员出席。同场见证的还有皮罗特市馆员、获奖者以及文化专家、志愿者、赞助人等。

尼泊尔博物馆震后再度面向观众开放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遭遇8.1级地震及随后长时间的余震。这次自然灾害造成尼泊尔境内多处文化及自然遗产毁坏,包括16个地区内的691处历史建筑,其中131处完全倒塌。

至今,多方合作抢救尼泊尔地区文化遗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灾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尼泊尔考古局合作抢救、盘点、保护尼泊尔博物馆的文物及历史建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就灾后复原、安全保管及存取博物馆藏品等方面,对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为尼泊尔配备了存储设施。目前.已有300余件文物藏品安全置入该设备,此后将有2955件在评估、包装、登陆后存入。

201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尼泊尔国家博物馆、尼泊尔考古局就博物馆藏品数字登陆展开合作,前者已派出历史、考古、数据专家与尼泊尔博物馆专家及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工作。目前,包括尼泊尔国家博物馆在内的4家博物馆已面向国民及游客开放。

德国通过新文物保护法案

7月底,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新的文化财产保护法。

新法案的主要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新法案申明.法案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保护“最能承载德国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防止这些文物的流出给德国造成重大损失。二、新法案对交易艺术品的年限和价格做了严格的限定。三、关于在欧盟内进行艺术品交易的问题,新法案规定了一个特别条款。四、对于在世艺术家的作品.由艺术家本人决定其艺术品是否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清单。五、关于博物馆因展览而借用艺术品的问题,新法案也作了明确规定。六、新法案规定对来自于恐怖组织控制地区或国家文物的交易实行更为严格的控制和审查。

有学者指出,德国新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不仅在打击本国非法盗掘文物、非法买卖文物活动、防止文化遗产破坏和流失海外方面作出规定,而且特别强调保护他国文化遗产,增强了对文物古玩市场的监管,防止非法盗掘、盗窃文物交易,明确规定在流出国属非法盗掘、非法出口的文物.在德国同样被视为非法文物.并详细规定了非法文物返还机制。这对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将起到积极作用。

“耶路撒冷1000-1400:天堂下的民族”展览即将亮相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耶路撒冷常被称为三大信仰的圣地,然而这种说法低估了其迷人的复杂性。事实上,多元文化、信仰和语言汇集于这座城市,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和谐与不和谐的声音回荡在如同曼哈顿中城一样狭窄的街道中,而这一切都已被历史记录。“耶路撒冷1000-1400:天堂下的民族”展览将首次向观众阐释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趋势是如何使这座中世纪城市丰富而充满生气。

展览汇集来自世界各地60余家博物馆的超过200件展品。其中四分之一来自耶路撒冷,部分系首次走出其所属博物馆对并展出。“耶路撒冷1000-1400:天堂下的民族”展览将向公众展示圣城耶路撒冷对于11至14世纪艺术的影响、在塑造世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对于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展览将于2016年9月26日至2017年1月8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布沙东:美的崇高思想”展览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展出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与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致敬法国著名雕塑家,手绘画家埃德姆·布沙东.他被认为是其所处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布沙东:美的崇高思想”展览于9月14日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展出,并持续到12月5日。

埃德姆·布沙东,一位建筑雕塑家之子,曾就读于巴黎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1723至1732年在罗马的法国学院度过了其一生中创作力最强的时段。随后,应召返回法国,居住在卢浮宫内。1735年他进入学院成为国王的雕塑师。这是首个展示布沙东作品的专题展览.观众通过作品可以了解策展人对新古典主义的理解,同时也有机会理解该雕塑家的风格.以及其对古典影响及写实刻画两者的平衡。

“画家之画:从弗洛伊德到凡戴克”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

9月4日至11月23日,“画家之画:从弗洛伊德到凡·戴克”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画家之画”展览灵感来源于英国国家美术馆所藏的.曾经为画家所拥有的画作。这些画作曾经的拥有者包括:弗洛伊德、亨利·马蒂斯、德加、弗雷德里克·莱顿、沃茨、劳伦斯、雷诺茨和凡·戴克。展览的宣传语是“在这个构成了500年美术史的展览中探索画家和他们所收藏拥有的画作之间的联系。”

展览研究的是这些画家为什么会收藏其他画家的作品——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为了支持同行艺术家、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作为投资,甚至是因为真的喜爱痴迷。画家和其收藏的画作之间有一种强烈的、不可言喻的深层次联系.他们的收藏被纳入公共藏品后发生了什么.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展览汇集超过80件作品.它们构成了超过500年的艺术史,从2002年弗洛伊德的《自画像》到1465年贝里尼的《花园中的苦恼》。

日本甲贺市栎野寺密佛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栎野寺(甲贺市滋贺县),这座天台宗的古寺保存了20尊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佛造像,这些佛像被定为重要文化遗产。这次展览是这20尊佛像首次在栎野寺之外的地方展出,而其中高达3米的造像——十一面观音坐像更是震撼出展,这个神秘的造像经常被置于巨大厚重的门板之后难得一见。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包括11尊观音造像、1尊毗沙门天坐像以及1尊非常独特的地藏菩萨造像,它的铸造年代是1187年。展览集中呈现了滋贺县藏有的平安时代的大师级佛造像。展览于9月13日至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古埃及女性容貌被复原

据《生命科学》报道,一组由图像专家、埃及学家、生物学家、法医及雕塑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复原了由墨尔本大学收藏的一具女性木乃伊的容貌。从木乃伊的裹布及防腐方式判断,此人生活在距今至少2000年前。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看到木乃伊头部进行过防腐处理,但头骨未受损伤,此人生前曾遭受牙齿脓肿。计算机断层扫描还帮助科学家确定了头骨的尺寸,从而断定木乃伊为年龄不足25岁的女性。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具木乃伊可能是随同考古学家Frederic Wood Jores的收藏,于20世纪初被墨尔本大学接收。

阿拉斯加发现人类最早烹饪三文鱼证据

阿拉斯加中部向阳河遗址早在132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来自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专家对这一遗址的17处烧烤坑采集的碳样品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据美国媒体报道.专家在其中10处烧烤坑中探测到三文鱼独有的脂肪元素,其中最早的烧烤坑距今至少有11800年。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淡水鱼及陆地动物被烹饪的证据。这些证据表面几千年来不同地区居住的人类一直有烹饪不同食物的行为。此前,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冰河时代的猎人在这一地区以美洲野牛、麋鹿、猛犸象为食。

国内资讯

我国与印尼签署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协议

8月1日,中国一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贵阳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在刘延东副总理和布安部长的共同见证下,与印尼教育和文化部文化总司长希尔玛·法瑞德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教育和文化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协议》。

此份协议是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成果。两国文化遗产部门将根据协议,开展机制化合作,通过人员互访、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博物馆、世界遗产及打击非法贩运文物等领域的合作。

住建部: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长效机制

8月2日,住建部办公厅印发《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的总体安排,对全国设市城市和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县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方案》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对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延续城市文脉,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即核查所有设市城市和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县中符合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基本情况和保护情况,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名单。划定、确定工作为期5年。前3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其中,第一年完成总体工作的比例不低于30%,第二年不低于60%,第三年不低于90%:后2年对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确定的历史建筑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补充发现符合条件但未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到2020年末,全面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据了解,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现状统计阶段(2016年7月-8月),划定、确定阶段(2016年9月-2018年12月)和督导检查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住建部要求,2019年底前,各地建立起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长效机制。

敦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

为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敦煌研究院携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于8月20日至22日举办以“交融与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设立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敦煌文献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敦煌艺术及其与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等议题,共收到论文109篇,内容涉及中国佛教史、佛教美术史、佛教图像学、石窟考古、敦煌美术学、敦煌历史文献、民族文献、经济文献、文学文献、科技文献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学科领域,显示了国内外学术界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敦煌文献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九一八事变8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8月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中国人民正义审判日本战犯60周年、九一八事变85周年,由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办的“九一八事变85周年暨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与会代表以“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为主题,围绕日本早期侵华理论研究,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侵略研究,中国与日本关于东北路权、租用地行政权等各类权益问题交涉研究,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当局对日抵制政策及东北人民反日斗争研究,九一八事变前中日两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国内局势研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必然性研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筹划和部署及军事演习研究,九一八事变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九一八事变前其他相关历史问题研究等9个方面进行热烈讨论和交流。

京津冀联手保护古长城

8月9日,京津冀长城执法联合巡查试点工作会议在平谷区举行。会上,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县、河北兴隆县三区县签订《京津冀长城执法联合巡查协议书》,并成立联合巡查队,联手保护古长城。根据签订的《京津冀长城执法联合巡查协议书》,执法人员将开展涉及长城主体及周边违法工程建设,开发利用中破坏长城历史环境风貌,损坏长城主体等方面问题的联合执法工作。根据要求,三方要明确具体联络员,建立工作沟通热线电话和微信群,对日常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和对方辖区的重要线索,要及时通报。

位于兴隆县六道河镇小关门村长城附近的一块特殊长城界碑——三界碑下,两道始建于北齐的长城和一道山梁将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蓟县和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划分开来。同时被划分开来的还有三地对这段处于省市边界、尴尬境地的长城的保护权。

据了解,这是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推出的一项长城执法试点项目,未来有望在全国推广。

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全面启动

8月2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外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该项目是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博物院将藉该项目,通过机制创新,建立文化遗产修复的科学规范,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课题涵盖养心殿的古代建筑研究、故宫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藏品研究、古书画与碑帖类文物研究、古籍档案研究、清宫廷历史文化及清史研究、国际间基于养心殿修复项目的合作研究、研究性修复项目的管理与绩效研究等内容。

据单霁翔介绍,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预期研究成果将更加丰富和深入,包括出版图录、图典,古建修缮报告,藏品修复报告,系列论著,举办相关展览等。至2020年养心殿修缮项目竣工之时,通过这个项目展示故宫博物院最高的工作成果及学术研究成果。

国家文物局在广东举办东盟国家文博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9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东盟国家文博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广州开班。“东盟国家文博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是国家文物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新举措,面向东盟国家文博和专业人员,在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交流成果与经验。此次培训班学员来自包括柬埔寨阿普萨拉局、缅甸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国家遗产董事会在内的东盟8国13个文博机构,共18位学员参加培训,为期两周。

首个文化遗产类973计划项目完成目标任务

首个文化遗产类973计划项目“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完成预设研究目标任务,并于7月21日,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举行项目预验收和成果汇报会。

该项目于2011年12月启动,共设置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及病害的科学认知,已用典型保护材料的功能及失效规律研究,考古发掘现场抢救性保护技术基础研究,有机/无机保护材料的设计与功能实现,保护材料与工艺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示范,高精度原位、无损表征体系的构建6个子课题。5年来,各课题组密切协作,以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中最典型、最脆弱的壁画和陶质彩绘文物为研究对象,聚焦病害形成规律及文化遗产摧毁机制,有机/无机保护材料协同作用设计与构筑、保护行为与文物及环境的依存规律、高精度无损表征方法体系等“发掘-保护-保存”全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成果卓著,发表120余篇研究论文,申请20多项专利。

海上大遗址的初步形态基本形成

近日,海南省摸清水下文物“家底”,共有136处水下遗址,居全国之首。其中,以三亚英墩、陵水桥山和莲子湾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位列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诸多空白。据介绍,136处水下文化遗存,有110多处集中在西沙群岛,其余则在环海南岛、南沙群岛等地。这些丰富的水下文物遗址目前完整“出水”的仅有华光礁l号和珊瑚岛部分文物,大部分则更适合水下“原址保护”。

根据地理和文物埋藏情况,海南省文物局提出将西沙群岛划定为4个遗址保护区,分别是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划定文物保护区的前期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同时,省文物局还开展了保护区海上监测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

中国旅法勤工俭学主题纪念馆开馆

中国旅法勤工俭学主题纪念馆开馆仪式于8月27日在法国中部城市蒙塔日举行。纪念馆以文物、图片、影视展播的形式向公众展示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原貌,成为中法两国交流新的纽带。

纪念馆设在中国旅法勤工俭学青年在蒙塔日的寓所里,2015年6月起由湖南省政府改造,是湖南省目前唯一一座在国外设立的主题纪念馆。馆内展览分为时代呼唤、探求真理、东方栋梁、友谊长青四个部分,重现了邓小平当年勤工俭学生活和编辑革命刊物《赤光》的场景,讲述了蔡和森与向警予“向蔡同盟”等经典故事,记录了勤工俭学青年的生活点滴。在蒙塔日市法中友好协会推动下,2005年1月该市开辟了一条名为“载入蒙塔日史册的中国篇章”的红色旅游线路,介绍在此勤工俭学中国伟人的足迹,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该市将市中心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亮相山东

记者从9月5日在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次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9月21日至25日在山东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据介绍,本次博览会将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方向,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和认识。集中推出”传承与再创造”非遗精品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优秀成果展、传统工艺项目比赛、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非遗保护学术成果展、民歌大赛,各省区市非遗项目展示、国际及港澳台手工艺产品交易展示8项主题活动。此外,还将设置非遗大舞台,手工艺现场体验、美食大集、传统工艺制品、非遗衍生品展示交易等活动。

猜你喜欢

阿克苏文化遗产历史
与文化遗产相遇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阿克苏诺贝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