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丘陵山区治水为引领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2016-12-14张大伟周贵宝
张大伟 周贵宝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江苏省丘陵山区分布及其特点,梳理了江苏省山丘区治水规划和思路的变迁,列举了山丘区治水的工程措施和农田措施,对山丘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山丘区治理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江苏省丘陵山区;规划;治理
中图分类号: G634.5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28
1 江苏省丘陵山区概况
江苏省是全国地势最低平的省份,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高、东低之势。全省平原面积占68.8%,比例之大为全国之首,而丘陵山地占14.3%,比例之小为全国之首。山势低缓,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主要有老山、云台山、宁镇、茅山、宜溧山脉等。河湖水域占16.9%,比例之大为全国之首,素有“水乡”之称。江苏省丘陵山区按地理特征,分为淮北、宁镇扬、宜溧、太湖山丘区四大片。
2 丘陵山区分类
江苏省丘陵山区按地貌形态,可分为低山丘陵和岗地两类,其中低山丘陵约占总量的1/3,岗地约占总量的2/3。低山丘陵,山体不大,山系单薄,岗地一般位于低山丘陵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根据江苏省1964年编印的《江苏省农业地貌区划(初稿)》,低山丘陵分布于淮北、宁镇扬、宜溧、太湖西茅山等地,宁镇山脉北麓地貌属于高岗地区,仪征六合地区属于平岗地区,秦淮河两侧属于缓岗地区,宜兴市张渚地区属于山间盆地。
3 江苏省丘陵山区特点
3.1 低山丘陵地区
淮北丘陵区岗地区,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西北部丘陵分布在徐州市及下辖县,山体为石灰岩,蓄水条件差;东北部丘陵山地,是鲁南山地的南延部分,分布在连云港市及下辖县,山岭高度差别较大,土壤类型多属于棕壤,黏性成份少,抗蚀力差,易形成山区沟壑形态。
宁镇扬丘陵岗地区,以宁镇山脉、茅山山脉为骨架。低山、丘陵、岗地、盆地、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宁镇山脉呈弧形分布于长江以南,西段高,东段低;茅山山脉作南北向“S”形分布,是太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宜溧低山丘陵区,山地高度一般在海拔300~500米,最高峰达611米,山体破碎,形成山间盆地与断块山地组合的形态。山间盆地错杂分布,水源丰沛,拥有良好的塘库蓄水条件。
3.2岗地
高岗地区主要集中宁镇山脉北麓,一般位于河谷上游,分布范围不广。海拔高度在40~60米,具有低丘形态。岗顶及高塝土层较瘠薄,山塘蓄水条件差,提水扬程过高,宜用作林地,但目前大部垦为旱地,水土流失较严重。冲谷较深,且岔、冲一般较发育,汇水条件好,集中面积较大的冲沟拦蓄条件较好。
平岗地区主要集中在仪征六合地区,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南北低山丘陵与平原相交处。地面切割较破碎,支、岔、冲发育良好,高度较小,海拔高度20~40米。由于沟谷发育,且多呈掌状分布,在支、岔与河谷主冲交会的地方集蓄水条件较好,而北部泗洪平岗蓄水条件一般较差,须辅以江、湖提水灌溉。
缓岗地区主要集中秦淮河两侧,多位于河谷下游缓坡地区,分布亦较广,高度小,海拔高度15~30米。集水、蓄水条件差,但因临近江河,引水条件较好,提水高程较低,缓岗宜发展平塘及部分提水灌溉。
4 江苏省丘陵山区治理规划
解放前,江苏省丘陵山区存在山秃、土薄、水缺、灾多、人穷的问题,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江苏省水丘区治理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由除害到兴利,由单一治水到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由山、岗、塝、冲分片治理到“长藤结瓜”相互调度、联合运用,由拦蓄当地雨水到引、提外来水和开发地下水相结合的道路。江苏省山丘区治水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4.1 建国后至1958年
加强修筑塘坝,尽量就地拦蓄雨水。1949年12月,苏南行署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就提倡丘陵地区修塘筑坝。1952年春,苏南行署水利局在句容成立山区水利工程处,专门从事丘陵山区水库建设的规划、勘测和设计等技术工作。1955年,江苏省水利厅在江宁县索墅乡总结当地群众改造塘坝的经验,要求各地推广江宁县经验,做到因地制宜,扩塘筑坝,沿山开沟,节节拦蓄,使小塘变大塘,死塘变活塘,孤塘变连塘,扩大了集水面积,增加了蓄水库容,发展了农田灌溉。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进展和索墅乡经验的推广,全省山丘区继续兴修塘坝。
4.2 1958年~1970年
1956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要求在7~12年内基本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1958年江苏省在不同地区选取了24个试点,摸索出了不同类型地区的治理要求和措施,提出了江苏省水利规划初稿,在1958年的全省水利会议上正式定案。
1958年出台的江苏省水利规划要求做到:一年不雨保灌溉、日雨500毫米不受涝,千年洪水不出险,普植林带防台风,水力、风力、水面都利用,市、县、乡、社通车船。
防洪方面要求丘陵山区400毫米雨水不下山,超过了清水下山。治理原则方面以河网梯级化为中心,丘陵山区采取坡沟兼治,治坡为主,荒山绿化,耕地梯田化,灌溉自流化,修水库、谷坊、打井挖塘,环山开河,等高截水, “长藤结瓜”,引水上山,把上下左右所有大小水库、塘坝相互通济连成网,达到既可以拦蓄雨水又可以在蓄水用水时相互调剂。
1958年江苏省省委和省人委分别在溧水、睢宁、常熟、启东四县召开了丘陵山区、平原坡地、水网地区、沿海粮棉地区分片召开了水利会议,研究了不同类型地区治理原则和工程规模,并于当年3月出台了江苏省农田水利分片规划提纲,对治理标准和要求、具体措施、各种工程规模进行了规定。治理标准方面山丘区要求三天暴雨200毫米水不下山,就地拦蓄,200毫米以上雨量,清水下山,灌溉方面,丘陵山区要求在50~60天不下雨的情况下,不受旱。
4.3 1970年~1978年
1970年后再总结原有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向山、水、田综合治理发展,在大搞环山河、水库群、“长藤结瓜”的同时,在冲沟建机电站,提水补岗,达到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实现“四分开、一控制”,即岗塝分开,塝冲分开,山田分开,山圩分开和控制地下水位。继续狠抓灌区建筑物配套。力争达到能排、能灌、能降、能控制、能调度。
1973年全省水利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田的“六条标准”,经过实践的检验,原有“六条标准”进一步完善,至1982年,实行的六条标准为日雨150~200毫米不成涝,100天不雨保灌溉,山丘区蓄水量每300~500立方米,沟、渠、路、林、桥、涵、闸、站配套,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灌排分开,水旱分开,能挡、能排、能灌、能降、能调度。1975年,江苏省省委、省革委会向全省发出“向建设千斤田、双纲田、吨粮田进军”的号召,1978年大旱,江苏省革委会组织人员到湖南省学习山区治理后,决定在全省丘陵山区兴修提水上岗补库翻水站。当年全省兴建13座补库翻水站。
4.4 1979年~1995年
在水利工程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为进一步适用农业发展的要求,1979年以后江苏省山丘区水利进入以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田为中心,林、牧、副、渔统筹规划的新阶段。
1982年,根据发展要求,江苏省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六条标准”修订为“江苏省近期农田水利八条标准”,要求到198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做到,防洪确保历史最高洪水位不出险,特大洪水有对策。排涝日降雨量150~200毫米不受涝。灌溉有水源的地方要做到70~100天无雨保灌溉;水源不足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水源,扩大灌溉面积。防渍降渍基本上控制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1~1.5米,盐碱地还要适当加深。建筑物配套达到60%以上,主要配套建筑物力争配齐。植物措施沟河开到哪里树草栽种到哪里。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河、堤坡面植被化。机电排灌设备调整、配套、改革、更新、设备效率提高10%左右。县属管理单位和公社水利站,在确保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综合经营。
4.5 1996年~2005年
上世纪90年代至2005年,特别是1996年浇灌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通知》后,拉开了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治水改土为手段的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帷幕,水利方面突出以小水库和塘坝改造、翻水线改造为主的水资源工程体系建设。
4.6 2006年~2010年
2005年后江苏省实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规划,计划到2010年前,通过续建扩建库塘,修建滚水坝,节节拦蓄,新建或延伸翻水线等措施,解决由于河渠冲刷、淤积,藤的拦蓄、调度功能下,影响水源工程整体效益发挥的问题。
5 江苏省丘陵山区治水措施
5.1工程措施
5.1.1修塘筑坝 塘坝面广量大,灌溉及时,管理方便、蓄水浅,是江苏省丘陵山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自创造“长藤结瓜”新水系以后,塘坝的作用又有新提高,扩大了塘坝集水面积,增加了来水量,有利于改善灌区灌溉条件。
坝是利用冲洼河沟的天然坡降,分段筑坝,节节拦蓄,形成堤及蓄水坝,以灌溉冲沟两旁的农田,具有省工程、占地少、水源丰富、库容可多次利用的特点。
5.1.2 修建水库 不仅拦蓄了洪水,削弱了洪峰,还增加了大量的灌溉水源,提高了抗旱能力。还带动了旅游、发电、养鱼、生态功能的发挥。
5.1.3 “长藤结瓜” 在修建塘坝和小型水库等小型蓄水工程的前提下,通过修建大中型水库、提水站和引水工程,用沟、渠等将各类工程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建立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利工程。把库塘(即“瓜”)由沟、渠(即“藤”)联接起来。一是能充分拦蓄和利用地面径流、灌区回水、山泉水和地下渗水等水源;二是解决了岗、塝田缺水问题;三是各瓜之间能相互调度,扩大了灌溉面积和灌溉供水保证率;四是扎根于江河湖库,水源有保证;五是分散了径流。
5.1.4 引水进山、提水上岗 丘陵山区需引提外水补给时,需要开好引河,把外水引到山凹里,缩短输水线路、减少提水泵站扬程损失和提水级数。提水站可根据地形和灌溉面积的高程分布,分级设站,分级提水。
5.2 农田措施
最终目的是保持水土,涵蓄水源。主要措施包括做好造林种草,坡耕地改为梯田,沟壑冲刷严重的填筑沙坝等措施。
造林种草方面,用材林:苏南以松树、毛竹为主,土质肥沃的可种杉木;仪征、六合、盱眙等地以刺槐、松树为主,淡竹也可种植;徐淮以侧柏、刺槐、赤松为主。经济林:苏南可发展柑桔、桃、梨、油桐,苏北可种苹果、梨和杞柳、腊条、紫穗槐等。
坡耕地改为梯田方面,25度以下的坡耕田可改为梯田,梯田分顺坡梯田、水平梯田、倒坡梯田。三种形式中水平梯田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应大力发展。
6 结语
江苏省丘陵山丘区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丘陵山区“根、瓜、藤”相互补调水的长藤结瓜工程。截至2010年,山丘区共有塘坝22万面,水库940多座,机井4100眼。库塘兴利库容由解放初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山丘区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220万亩增至530万亩,占山丘区总耕地的63%。
然而目前全省苏北丘陵山区仍存在水源不足,抗旱能力差,水土流失等问题。目前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等丘陵山区正在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2011年江苏省通过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176.9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丘陵山区总面积的20%,仍需继续加强山丘区水源地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1] 邹碧莹,丁美,籍春蕾,王春梅,赵言文.江苏省丘陵山区及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评估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01):156-160.
[2] 陈良.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04):370-374.
[3] 黄道友,彭廷柏,王克林.丘岗坡地水土资源保护与协调发展技术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03):98-101.
[4] 蒋春祥.连云港市丘陵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03):158-160.
[5] 蔡勇.江苏省丘陵山区水源工程规划[R].江苏省水利厅,2005.2:1-32.
作者简介:张大伟,硕士,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管理处/江苏省水利厅,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