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在当前校企深度合作中的“无为”之行与“可为”之举

2016-12-14罗建基

职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无为校企深度

罗建基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等各方共同认为,深度强化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春天”的必走路径和关键举措。当前,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高频率词汇,其重要性已在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中达成共识。由于各方权责不一,如何具体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摆在三方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无为”之行

政府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的主要职权是制度设计、政策出台、标准实施、经费保障。从实践上看,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而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但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建立一套完备的约束与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加之现实中一部分企业的利益诉求与职业学校的利益诉求无法达成一致,一部分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强。职业学校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起先导和主体作用,在面对“政府慢”“企业冷”的现实状况时,一部分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自我改革,构建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部分职业学校虽在当前“热火朝天”的形式下,也有“顺势而为”的校企合作之行,但很快其“学校热”劲头被浇灭。从实质上看,这些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顺势而为”也是“无为”之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原地踏步”之行

一些职业学校在迎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春天”之时,往往先是兴奋、喝彩,然后大张旗鼓召开会议进行精神学习,最后再是等着政府的安排才进行校企合作。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安排较慢,一些职业学校按照上述逻辑行合作之事,往往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原地踏步”。其根源在于职业学校未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中校企深度合作的市场属性,传统校企合作中的“等、靠、停、转”思想认识没有被摒弃。

2.“蜻蜓点水”之行

“蜻蜓点水”之行指的是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处于浅层次状态。具体体现在建立一年只召开一次会议的有名无实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随性地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开讲座或授课;例行公事地将一部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学习实习,漫无目的地将个别教师送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这些举措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合作深度和广度均不够。

二、职业学校现实教育环境下的“可为”之举

学校作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先导力量,在“政府慢”“企业冷”的现实时间差中,如何避免“无为”之行,做到现实教育环境下的“可为”之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秉承“春江水暖我先知”的态度了解企业

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职业学校应做的第一步是要先深入地了解企业,没有充分地了解行业企业,做不好校企合作,更做不好现代职业教育。在了解行业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梳理清楚企业需求、工作过程、职业标准、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等,为下一步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等的确定打下基础。

2.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无缝低成本对接。职业学校必须主动出击,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确定“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模式;共同策划课程和教材开发,让企业岗位任务、企业工作流程进入教材和课堂;共同授课、建立双元授课体系,建立企业导师人才库,让一部分利给企业、企业行家,调动起其授课积极性。另外,职业学校还可以主动出击,派出教师深入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智力、人员支持。这样校企深度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

(作者单位: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无为校企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