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之所在

2016-12-14张俊茹王慧英

职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开发区学院区域

张俊茹+王慧英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育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教育类型,目前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集中体现在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后示范建设、近三年的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创新了学校体制机制,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在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经济联动中,与社会企业融合;在与社会企业融合中,达到与区域的联动互动,为区域经济服务,使学校的生命活力不断被激发、点燃,使学校实现新的跨越。

一、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创新学校体制机制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学院发展纳入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理事会及各二级学院理事会,打造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作牵头学校,共有42家企业,27所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成员参加,建立全市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平台。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又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研发水平,实现学院和企业的共赢。在集团内组建不同形态的校企合作联合体,实现学院、专业和企业的深度捆绑。校企合作联合体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以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训、研究开发为一体。

2.改革育人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与时俱进,专业服务产业,专业与产业挂钩。把原48个专业,分成四类,第一类是鼓励发展专业,第二类是稳定发展专业,第三类是限制发展专业,第四类是整顿提高专业。根据过去三年的就业市场情况及学生家长报考专业的情况、还有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这三点来决定这个专业是否开办。用四大手段来配合专业的调整,一是招生指标分配,二是专项申报,三是师资,四是实训室建设。即如果专业招生情况不乐观,不能申报专项,不能引进师资,不增加实训室投入。

二是建设“名师工作室”。聘请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成立“赵郁大师工程室”;聘请北京轨道交通行业专家杨才胜,成立“杨才胜大师工作室”;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珐琅厂总工艺师钟连盛,成立“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纽带和平台,引入技能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传、帮、带,加快培养技能技术骨干,快速提升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和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依托杨才胜大师工作室,2013年学校又与北京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引入《北京地铁10号线信号系统车载设备国产化可行性研究》《北京地铁信号系统车载CPU板卡国产化》两个横向课题,科研资金近80万元。

“赵郁大师工程室”建设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用关节臂式移动三维坐标检测系统建立一套零件测量、数据报告分析、工装调整、工装整备的完整教学体系及教学资源。通过该系统的训练,极大缩短了“工装调整工”高技能人才原为10~15年的培养周期。

在“钟连盛大师工作室”,大师将国家非遗项目——景泰蓝工艺带进校园课堂,在《旅游品设计-景泰蓝工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亲自传授景泰蓝工艺技艺,在其指导下,装饰系旅游品设计专业唐嫣然、王喆等学生2011年创意设计“北京礼物”——鸳鸯烛台等产品,获得“工美杯”校级技能竞赛一等奖,被企业专业研发团队认可。

三是建设“重点研究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德国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合作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框架协议》,在学院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紧跟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建立小型电子产品研发中心,提高学校为行业、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建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培训中心,面向环渤海区域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

3.建立社会服务体机制

学院与大兴区和开发区及企业建立“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运行机制,合作建设主要面向开发区的资讯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体中,不断汲取外在“营养”。

一是建设“资讯中心”。积极为开发区提供经济、科技、市场行情、国家政策信息的免费服务,加入这个信息服务的已有180家企业,这180家企业有相关信息也会提供给学校。学校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向行业企业开放,既为学校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服务,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进馆阅览。学院积极为周边的社区服务,2014年建成1~3个社区分馆,还把图书送到企业,目前有5~7个企业书屋,一个星期轮换送取图书。“资讯中心”与开发区海外学人中心建立了联系,向海外学人中心的60多名科研人员发放了VPN远程登录账号,对海外学人中心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服务。2013年11月21日,资讯中心与亦庄生物医药园签署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协议。资讯中心向生物医药园企业发放了阅览卡和远程访问账号。

二是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企业技术研发、转让、交易、推广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助推开发区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比如,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中试技术服务平台”,采用“厂中校”模式。企业提供10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学院投入固定资产650万元,开发区政府为学院减免每年91.25万元的场地租金。这个“中试车间”在开发区影响特别大,所有医药园的企业搞试验都到这里来。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组织机构,双方各出一名代表担任中心主任,下设咨询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市场部3个部门。学院采取“核心加外援”的技术团队模式。企业受益,老师学生受到很大锻炼,学生一下子就知道生物医药的最新成果是什么了,老师反映很好。

建立“复杂和异形件加工技术研究室”,承担企业对照相机镜头支撑圈模具的国产化研制项目,提高了模具寿命,连续生产高达50万次无需更换易损部件。本套模具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2012年度“精模奖”二等奖。类似项目为七家企业完成了十几项,为学院创收利润达20多万元。

三是建设“人才培训中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前的功能是考试辅导、电大及成人学历教育,现在必须实现服务功能转型,必须面向开发区、面向区域经济。中心近3年共为北京大兴区亦庄镇、瀛海镇、旧宫镇、青云店镇、于垡镇培训失地农民进行就业观念培训7477余人次,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其中取得初级、中级职业技能证书300余人,经过培训被开发区企业招工录用的200余人,培训效果良好,得到了各乡镇政府以及广大失地农民的认可和好评。

把学院确定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与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局)签订合作协议,还承接开发区安监局全年6大类14期共2900余人次的培训任务。

学院根据企业需求量身订制各类培训项目库、培训师资库,建立了各种各类培训包,有“交通协管员培训”“家政服务”“保洁培训”“奔驰培训”“复员转业军人培训”“经济生产培训”,还有针对京东方等大企业的班组长培训,面向开发区企业开展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员工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等。

四是建设“人才调剂中心”。建设全新就业信息网,将学校毕业生信息、区域内企业招聘信息以及大兴区和开发区人才网的招聘网站进行连接,搭建人才流动的桥梁。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既为老师学生服务,又为社会开发区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可联系北京高职学院,将毕业生推荐到开发区工作,搭建北京市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开发区企业工作的平台。与开发区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人才调剂网站联网后,他们可负责对学校学生推荐工作。通过建立“人才调剂中心”,提升学院对开发区服务的能力,使学院在开发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1.由占地面积大、楼大,转化成理念新,为融合之髓

2010年,北京亦庄凉水河畔,占地807亩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以其在北京占地面积大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楼”格外引人瞩目。但仅靠面积大、楼大,不能带来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奇迹。融合之精髓在于理念新、方向明、定位准。

2.加强硬件投入,到重视软件建设,为融合之举

现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固定资产已达11.8亿,先进的设备不计其数,已具有较雄厚的硬件基础。在具有相应硬件基础后,笔者不断挖掘设备的使用功能,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操作设备人员的观念,硬件设备承载软性功能不断被挖掘、开发,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硬件设备不断增加附加值。笔者感到从加强硬件投入,转到重视软件建设,是达到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有效之举。

3.创新体制机制,贴近市场,为融合之基

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于建立和创新体制机制。学院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要通过一种制度设计,一种规则的改变,使这种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创新体制机制,使学院更贴近市场,是使学院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学院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石。

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之所在,生产力源自于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产生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人对变革的内生动力;植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实践。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将是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引擎。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开发区学院区域
初等教育学院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学院掠影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开发区建设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