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荆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6-12-14方永旭许松
方永旭+许松
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是荆门市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举措,荆门市人社局积极组织荆门技师学院与凯龙集团、湖北吉祥等企业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荆门模式,在推动稳岗就业、促进企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义
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重要意义也在于着力解决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为企业培养更多“工匠型+专家型”员工,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
1.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荆门地区正在实施中国农谷、柴湖振兴两大省级战略,经济发展迅猛,大批项目和企业落户荆门,招商引资和企业投产亟需大量技能人才,而荆门地区技能人才中的企业在岗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适应高新产业发展需求。
2.企业员工技能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荆门地区已形成了七大支柱产业,其中部分产业正在转型 升级,如“十三五”期间,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正向智能制造、通用航空、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能源化工和环保装备等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陆续上马,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而目前企业部分员工技术落伍、理论缺失、技能不强,其技能水平急需提升。
3.职业培训方式不活,不能满足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全日制的脱产培训或职业院校的学制教育,工作和学习矛盾、学校所学与企业所用矛盾等十分突出,必须探索企业生产实践与职业教育理论密切结合的“工学一体”机制,满足企业用工和技能人才成长的需求。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点
企业新型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培养,它既延续了师带徒模式,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优势,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双重身份。学徒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学徒在企业是职工,上班取薪;在院校是学生,入学读书。二是双师培养。学徒在企业有行业企业师傅指导,传授技能经验;在院校有专业教师授课,丰富理论知识,是一种全新的成长模式。三是双融学习。弹性学制、积分管理,通过科学调配时间,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实行产学一体,工学双融。四是双补经费。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企业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部分经费,多方联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校企双赢。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典型案例
1.荆门技师学院与凯龙集团开设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2016年5月26日,荆门技师学院与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开设火炸药制造与应用、化工分析与检验、电气自动化、焊接加工技术等4个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级,共包括277名学员。
2.荆门技师学院与湖北吉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2016年6月15日,荆门技师学院与湖北吉祥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开办为化工分析与检测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首批开班38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5人、高中学历8人,学员学历层次较高。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具体做法
一是前期策划注重“三个优质”,即选择优质企业、筛选优质学员、选派优质教师。新型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必须是上市公司或大中型企业;学员必须是技术骨干、车间班组的管理人员或企业人才培养对象;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高级技师和国家、省级技能大师。
二是组织管理做好“三个共同”,即方案共同制订、学徒共同管理、考评共同评定。学院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织实训实习,共同建立考核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
三是教学工作突出“三个对接”,即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专业设置根据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定;课程内容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适应。
四是学员管理破解“三个矛盾”,即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学员理论基础与教学进度的矛盾、企业生产与实训的矛盾。采取了“AB班+四环节+三阶段”的教学组织与安排,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通过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四个环节实现分组分层教学,解决学员文化理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采取理论讲解、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岗位技能提升三个螺旋上升的培养阶段,解决企业正常生产和学徒实习实训的矛盾。
五是组织保障创新“三个制度”;即完善弹性学制。学员学习、实训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达到规定学分,可获得毕业证,健全评价体系。学习质量实行过程控制与考核、考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探索经费保障制度。采取学员按在企业的贡献确定工作报酬,学校对企业免费,年初制定预算,向政府申报补贴。
(作者单位:方永旭,荆门市人社局;许松,荆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