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走出去”战略下的民营企业在中国对非公共外交实践中所扮演角色的意义
2016-12-14孙璐
孙璐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开放,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2014年起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超越了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同时也遇到了资源、市场、人才、管理方面的瓶颈,中国企业由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来”,发展到“引进来”与对外输出商品、人员、技术、资本、文化的“走出去”并行阶段。
2001年,“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3]。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4]。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十余年风雨征程中,取得显著成果也遇到重重阻力,总结经验,中国企业要继续“走出去”应当明确走到哪里去,哪些行业走出去和用何种姿态走出去。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和主要港口城市,从陆路到海上,连接起亚欧非三大洲,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5]。“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指明了“走出去”的方向,并再次将中非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非洲。
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与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人民在取得了民族独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同殖民国、宗主国进行反帝反殖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在非洲国家赢得国家独立后,又支持他们进行国家建设。中国与非洲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中国和非洲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验上可以相互借鉴。非洲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环节,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6]。
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持续对非洲各国进行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援助。在基础设施方面,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国内极度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完成全长1860.5公里坦赞铁路援建项目,从勘探到完工历时八年,前后派遣5万人次参与建设,66人在修建过程中牺牲了生命,这在非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于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首支援外医疗队,帮助阿尔及利亚人民渡过了法籍医生全部撤出后缺医少药的难关。1971年,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斗争中,中国得到非洲人民的积极响应,在大会取得的76张赞成票中有26张是来自非洲国家的。毛泽东说“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
对外援助是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援助非洲,中非之间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新中国实施的外交封锁。中国对非洲的援助紧紧围绕着维护国家利益和提升国际地位展开,是中国实施对非公共外交的主要渠道且卓有成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说,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的影响力远高于物质力量所能提供水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世纪九十年初开始,中国私营企业开始进入非洲[7],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我国对非洲的投资,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后起之秀”,在进入新千年后才有了显著增长。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中非之间建立了双方全方位合作的制度机制,为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的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2006年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提供5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为落实这一承诺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2009年第四届论坛上,宣布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2012年,宣布提供200亿美元贷款,2015年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宣布中方将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支持中非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洲的投资规模从中餐馆、小商店的个体经营和批发零售发展到矿产、通信业、制造业、农业、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等领域。
从直接投资额和投资存量看,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达到1029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更是达到8826.4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在2014年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但,据商务部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净额为33.7亿美元,截止201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261.9亿美元[8]。相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非直接投资额和投资存量,均有待加大。
从投资主体看,截至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依然占据半壁江山,但非国有企业占比显著扩大。非国有企业占比44.8%,减去外商投资企业占1.2%和集体企业所占的0.1%,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约为43.5%。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中对欧盟和美国有所下降,对非洲投资呈快速发展态势。过去五年中国对拉美和非洲的投资大幅增加,截至2013年已达33.7亿美元,同比增长33.9%。截至2013年,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存量为261.9亿美元,同2003年相比增长了约52倍。
从企业分布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52个国家(地区)共设立了2955家境外企业,占中国境外企业总量的11.6%。在非洲的60个国家(地区)中,我国企业投资覆盖了其中52个,对非投资覆盖率为86.7%,在对全球6个洲投资覆盖率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亚洲(97.9%)。(由于在非民营企业经营不规范,统计不全面等原因,推测应当有相当数量私营、个体企业被纳入国家统计数字。)
同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从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数量来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已经占据70%以上的比重。民营企业在对非投资过程中,在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和地域分布上都呈扩大趋势[9]。
一边是西方国家对非洲实施了近五个世纪的殖民和奴役统治,另一边是新中国成立后坚决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帮助非洲人民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并积极援助独立后的非洲国家进行建设。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加大了对非投资力度,深深触动西方国家,他们利用经济、科学、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等方面优势离间中非人民的友好关系,遏制并打压我国对非援助和投资项目的进行,恶意宣扬中国企业在非洲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破坏环境,称中国企业为“黄祸”,诬蔑我国对非援助为“新殖民主义”,而这些负面宣传在某种程度上还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呼应。这是摆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和非洲三国,肯定了非洲作为世界第二大洲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外交的根基。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首访也选择了非洲四国。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讲话中承诺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2015年12月1日,习近平主席再访非洲,参加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目的在于深化传统友谊,夯实外交根基,增强战略互信,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的作祟,西方国家从新中国建国之初便对我国的认识抱着偏见、误解和疑惑,对我国的政策存在着误读和警惕。恩来总理于1957年提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1]。中美、中日的建交过程,凸显了民间外交在我国外交中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包括了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但比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为丰富,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是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要求[2]。2011年,杨洁篪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名为《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文章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说明中国情况。它通过作用于东道国民众、机构、组织,自下而上的赢得百姓好感,对东道国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为企业经营活动创造和谐环境,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后实现“融进去”。公共外交与“走出去”战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进行公共外交实践,国家在推进公共外交事业发展过程中应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承担之公共外交责任有总体规划及指导。
非洲不同于欧洲美洲等发达地区,没有人数众多的华人华侨、移民、留学生和游客,在非洲除了政府派驻人员外数量最多的就是企业人员。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而这些企业中的70%为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经营二十余年,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平台,有丰富的渠道与当地政府和人民进行沟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为破解西方国家在非洲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各种围堵和负面宣传,有必要认真探讨并挖掘民营企业在中国对非公共外交实践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昊苏,《民间外交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网站,http://www.cpaffc.org.cn/content/details25-22392.html
[2]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7页。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4页。
[5]宋荣华,郝耀华,《“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2014年12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http://www.chinapda.org.cn/chn/xsdt/t1223803.htm
[6]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新华网,2013年3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5/c_124501703_3.htm。
[7]刘洪武、王涛,《中国私营企业投资非洲现状与趋势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五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9]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4》,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