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
2016-12-14陈香
陈香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同样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学资源”随之变化。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课程教学改革都已开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而国内在电工课程教学中运用较少。电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强调电工理论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习惯于运用繁琐的数学知识(包括学生没有学的知识,如向量、三角函数甚至微积分)进行推导。2.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学目标。电工是一门实践技术课程,教学要充分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可当前教学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致教学效果不佳。2.办学条件不足。近年来由于扩招,学生人数骤增,再加上课程内容增加,教学目标提高,课时不仅不增加反而减少,以致课时紧张,造成主观上重视电工基础教学,客观上却忽视课程教学的现状。3.学生方面,学生一味接受理论灌输式学习,缺少相关实际经验和实际技术知识,学习难度大,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以上问题,受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启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任务寻找相关学习资源解决问题,学习目标明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
许多教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完成任务,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任务设计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且也要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还要使任务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2、对自己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师认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去干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所有的学生未必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与帮助者。
3、任务跨度过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注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多教师贪多求快,企图让学生在瞬间掌握课本知识,因此,在任务中加大课本知识点的量,造成学生难以消化的现象。
4、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理解过于模糊
“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合成的一个小组,学生不仅通过协作解决问题,还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提高。
5、任务只局限于课本实例。
电工类课程中的任务,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而且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例如:下节课要学习“单相异步电动机”,教师可在学生身边的小家电的获得实例,由于实例采用的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到的实物,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体验,所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电工学》教材的开发项目实施方案
(一)具体改革内容1.编写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特征,适合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使用。2.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的教材与实践教学的教材是独立的,打破原有模式,以理论教学教材内容为基础,将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与其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综合,循序渐进。3.教材中应明确学习目标,对任务准备、实施步骤描述清晰,为实施任务做铺垫的相关理论知识准备充分。
(二)具体案例本文以教材中的“交流正弦量的认识”为例。我校普通电气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劳动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基础》,该节内容在第五章,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分别给学生讲解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方法,正弦量中的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学生对这些相位关系看不到、摸不到,只能单纯靠想象死记硬背,学习起来感觉内容枯燥,没有目标,从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一知半解。可是,当讲到第五章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时,需要使用前面学到的知识,但是由于前面学习时一知半解,这样就给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学习带来困难。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电工学》教材中,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实施以“任务”为线索,以“学生”为主题,以“老师”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1.提出任务。情景一: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知示波器各种按钮的作用及操作,认识信号发生器的结构及操作。情景二:正弦波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观察正弦波形,了解正弦量的特点及基本要素。情景三:相位差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观察正弦波的相位差。2.教学流程。情景一:(1)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观察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结构;(2)学生分组,认识示波器各种按钮的作用,了解其原理,将示波器校准;(3)检查校准结果,师生讨论、小结。情景二:(1)布置学习任务,先将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正确连线;(2)将信号发生器作为源信号,调节输出信号为正弦波。通过示波器识读正弦波的参数,了解正弦波特性。(3)查看显示情况,师生讨论、总结。情景三:(1)布置学习任务,按图9-1正确连线;(2)将信号发生器作为源信号,调节输出信号为正弦波。通过示波器同时显示两个同频正弦量的波形,了解同频正弦量的相位差。(3)画出两个正弦波形,计算其相位差;(4)师生讨论、总结。3.情景讨论。正弦量的三个要素是什么?每个要素的含义是什么?超前、滞后的概念?相位及相位差的范围?4.教学效果与反思。本次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全体学生都能正确完成作业,取得圆满的成功。本次课的成功在于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示波器学生看到交流电的实际工作波形,不再是纸上谈兵,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以此为线索,将重点知识隐含其中,内容紧凑,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趁热打铁进行课堂练习、讨论与答疑,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经过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给电工教学活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表现在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探索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