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2016-12-14张鸿翔严肃李娟刘懿温海峰
张鸿翔++严肃++李娟++刘懿++温海峰
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到2015年,高职专科院校学校数量为1327所。在政府主导,联合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规模的扩张和短期的成就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相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多方面并不能尽如人意,毕业后和市场的脱节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情况尤为突出。在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性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模式的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不够再次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除常规的专业教学之外,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等都要有敏锐的把握能力,“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在办学规模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长期影响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育人模式、教学水平、保障措施及社会评价。这几个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直接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及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合适的教学模式将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和成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相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尚处在探索或实验阶段,缺乏规范性与程序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课及授课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系统性不强导致在对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态度上盲目借鉴,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在不断调增完善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强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学科结构的逻辑性,强化学科的重要性、独立性。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化、模式化。
学科体系痕迹较重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未摆脱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设计,缺乏以学校自身特点为依据的分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与艺术设计实际脱节。“传统的设计教学,不切实际的理论灌输,往往导致整个授课的效果贫乏,许多理论重复出现在各门功课中,虽然有更多的讲授和一部分的实习,但回到具体的设计环节却仍然是纸上谈兵,虚多实少,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作用在陈旧的课程教学方法中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2、“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教学与艺术设计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如“产学研‘交叉教学模式”,强调动手训练和加强实战意义的“实训+竞赛”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就业面向,以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目标,加强模块式技能培训的“一站式”教学等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理实一体化”模式能有效兼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相比,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热情,缩短了与岗位需求的距离。但学生上升后劲不足,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使以上模式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在时间等方面存在冲突,导致教学成本无形增加。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改革
1、人才需求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史上最难得就业季,学校培养出的“半成品”被不断的拒绝。高职艺术设计培养服务设计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专业门类细分的时代要求下,不能满足于此,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注入了设计的元素,艺术设计也有了更为广阔的产业环境和更具包容性的商业环境,自包豪斯以来,无数的艺术设计实践者在继续延续或开创着商业设计之路,因此能够和时代的大环境交流与合作,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
“笔墨当随时代”用在艺术设计中更为恰当,抽象思维和具象表现的有机结合,艺术设计较好体现了理性判断与感性体验的完美统一。用设计的语言把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社会岗位不仅要求学校培养精英型的艺术先锋,更多的需要大量掌握了前沿动态,有新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商业设计者。据此,高职艺术教育不但要彰显艺术重构生活,更要体现设计服务社会的多重特质。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就业但是专业不对口,就业要再培训才能适岗,“学非所用”的现实背后,另一种尴尬也随之凸显,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这个问题的焦点在还于学校的教学。现代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也要彰显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多样化、创意、创新等多重特质,要达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和重构生活的艺术性合而为一,必须依托市场“真实项目”,开展“工作室制”教学。“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场所,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借鉴企业、企业岗位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程的管理方法进行工作室组织管理、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近距离、零距离对接。“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达到市场要求,从教学运营来看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从教学评价要求来看结果更客观,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充分锻炼,能达到专业与职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和谐共生。
三、“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主要教学与工作场所,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多方评价为标准,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社会服务实际的开放式教学。“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了班级制教学的一些弱点,教师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实际教学效果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真实项目的引入、多方评价标准使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极大提升。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创作成果增加,职称结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适岗能力、创业意识的增强预示着“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成功。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课堂与实践“教、学、做”一体的模式,通过真实项目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在工作室不但获得专业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实施“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中,直接将设计教学、技术方法、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整合,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使设计教学充满活力与吸引力。在明确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对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调整及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的整合与革新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训练,将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及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1、强调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着眼于岗位实际需求,整合课程资源,将理论知识和设计理念与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依据岗位群的要求确立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整合优化专业课程并能灵活调整,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突破了课堂、章节的概念,以成果、项目的完成程度来衡量学习内容和业务水平,打破了基础、专业、实习学科体系过重的计划教育模式,根据行业动态、岗位需求实施更新授课内容,跨课程、跨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成为可能,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关系,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途径有了极大改观。
2、“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课程规划与开发
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整合与革新,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真实项目式是检验课程是否贴近实践的首要标准,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由课程理论到真实实践,由实践回到理论的探索,螺旋上升,有效整合传统课程的优势与不足。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是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的风向标,课程的开发必须在充分结合真实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艺术设计的市场动态、需求进行开发,结合真实项目的操作与实践,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在工作室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突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就业和创业意识。在课程结构上依据“能力结构课程实施性质”,按照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持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工具能力课程的五段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行动领域)要求设置核心专业课,围绕核心课程,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专业支持课程,根据个体发展和整体素质要求等设置专业拓展课和素质基础课,按照通用能力的要求结合专业的特点设置职业工具能力课程。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课程的整合与革新将项目实践与课堂教学进行转换,这是对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创新与优化,其课程体系在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到课程内容的开发步骤,遵循“职业、系统、开放”的原则,构建出以能力为本位,适应职业核心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的理念是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同时,形成相对系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二)角色转变与教学组织管理
1、师资队伍建设与角色转变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角色有着多样性的延伸。教师除了授课时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外,还可以虚拟公司设计师、设计公司负责人和设计总监的身份介入学生的项目课程中,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学习,避免了在传统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自身的专业为标准进行教学,较少考虑自身专业与其他设计专业的结合,缺乏对艺术设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务实性缺乏重视,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而缺少设计实践机会,而艺术设计的时效性又特别明显,不处于设计前沿的教师在表现手法以及观念上容易与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脱节,如果聘用双师型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协调的情况,所以通过工作室“教和管”,教师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综合素质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工作室也给教师提供了体现其创新精神的舞台,同时“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也可以对教师队伍的组建模式进行创新,将促成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构成向专业教师与专业设计师构成转变,通过二者的配合与交流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
2、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改变
教学场所教学环境的改变,没有了平常所谓的教室,工作室既是教室也是各种设计工作的实践制作场地,工作室为师生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工作室中的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员工这样的角色。学生在工作室里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参与设计制作生产过程,能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效率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效杜绝传统教学中缓慢的教学节奏和应付作业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更以整个过程为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情况、项目完成能力,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记录,资料收集与保存等,由于项目课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对作品的评价将结合市场因素来进行,使之更客观。
在艺术设计人才面临较大竞争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是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战略,根据地区、市场等要素的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专业设计与教学模式革新。“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班级制教学的一些弱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和更好地教学效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师生交流沟通,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实现了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成设计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邸晓松.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2]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3]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2011.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15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