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探讨
2016-12-14刘伟李智
刘伟+李智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文章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入手,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对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意义 现状 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作为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为此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可是这门课程在大学院校受欢迎的程度较低,效率不高,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可见,提高广大师生对于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以及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如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意义
现今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对于就业更是一片茫然,加之先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介绍和指导,以至于大多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前景非常有帮助。以下就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加以阐述。
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它为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具体介绍对应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其次,在课外,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所设计的职业规划来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以及相关行业的调查。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学生初步明确未来就业的大致方向,学生则不至于一无所知,茫然被动。再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学校课程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更为贴近社会现实,更具有社会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指导的效率。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大学院校未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一般都是由其他科目任职的教师、辅导员或是班主任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与设计不够专业,不能够较好地结合当前就业发展与学生的择业观来进行更为详细、有效的指导,形式主义严重。学生与教师大都抱以应付了事的心态,以为只要最终考试通过即可,无须进行过多的实践性行动。如此的非专业化的教学指导,导致学生并未从中得到一些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实际性设想;反之,易导致学生对于就业愈加不重视,不会事先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陷于被动不利的求职状态。
(二)课程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由于受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就业课程的教学指导缺乏相应的培训,习惯于使用传统的语言讲解,缺乏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乏味、无趣,使学生易产生视听上的疲劳。并且此类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缺乏一定的阶段性、延续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缺乏一定的跟踪记录和反馈,学生对于制定职业规划书大都以尽快完成作业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并没有设身处地去考虑自己的就业计划。同时,教师的教学指导一般只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并没有定期、长期去了解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没有适当地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就业实践和创业机会,导致职业规划与现实脱离,没有起到一定的督促激励作用。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策略
(一)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
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不仅需要外聘一些具有专门培训经验与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也需要对原有的师资进行相关的培训,深化他们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认识程度,从而进一步改善课程的教学指导质量,给予学生更多实用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讲学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不是单凭口头或书面上的陈述、讲解便可以解决。在教学指导上,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方向加以指引,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规划内容;对于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一些迷茫,教师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并非只是简单的口头陈述。
(三)注重阶段性跟踪指导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的抉择存在一定的迷茫、不解,因为未来存在不可预知性,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才可以较为顺利地选择自己心怡与适合的职业。这并非几节课或是几次实践就能够清晰明了的,需要教师阶段性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五、结语
当前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规划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大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促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申健强,胡陵.地方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有效性探究[J].魅力中国,2011(9):128-129.
[2]刘金同,王爱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