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016-12-14隋江涛孙阳
隋江涛+孙阳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实际上就是信用贷款。诚实守信,按期还款是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是,近年来一路飙升、稳高不降的偿还助学贷违约率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重视和审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高校诚信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增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拙见。
【关键词】诚信教育 实效性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可持续发展
一、当今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是国家助学贷款标准提高后首个实施完整年,全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19.86亿元,比2014年增加52.87亿元,增幅31.66%,占资助总额的14.09%,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5.93%,是高校资助资金的重要组成。截至2015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
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目的是不让每一位学生因贫失学。但一些学生不守信用的,恶意、故意逃避还款,给小到银行,大到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某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257笔,贷款金额4787.68万元。按照贷款风险分类,该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中正常类贷款8223笔,关注类84笔,次级类27笔,可疑类100笔,损失类823笔,不良贷款548.89万元,不良贷款率11.47%。
二、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时代呼唤诚信,个人修养需要诚信。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如何培养出兼具诚信美德和知识素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问题。
(一)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程序
贷前,学生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仔细调查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贷中,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将学习不努力,有记过处分及退学等情况的学生及时告知给贷款银行;贷后,加强毕业生还款跟踪工作,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
(二)建立奖惩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诚信需要教育和培养,但也需要一套监督与制约的体系,从制度上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一方面,对诚实守信者进行鼓励与奖励,实现荣誉的驱动效应,促使诚实守信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为上;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不诚信大学生的惩罚力度,对周围的同学也能产生威慑的作用,使大学生远离失信,固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逐渐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违约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公共媒体对其进行曝光并记录,在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中,各商业银行将不再为其办理其他种类的贷款。
(三)建立诚信档案
学生入校后,可以鼓励学生签订诚信保证书,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学生的图书借阅及归还、考试信用度、学费缴纳、助学贷款等信用情况。每学期由各个相关部门填写学生的信用记录卡,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全方位记录,并对每位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可以将信用等级列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当中,信用等级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奖学金、保送、选拔学生干部、推荐入党等相挂钩,加强相互监督,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公布,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遵守诚信道德。
(四)加强学习教育
学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从学生进入学校到学生毕业离校的全过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到参加各项活动等,都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其中,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五)扩大助学贷款种类
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结合起来,共同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由于借款学生家庭住址较为稳定,属地金融机构比较了解承贷人的经济状况及还贷能力,贷前调查的资料真实,减少贷款考察的失误,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六)打造诚信校园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他们的性格与道德品质的发展会受到校园环境和周围教师、同学的影响。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在校园里都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受教育者,另外一个是教育者。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育的作用,在校园里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氛围,使诚信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报告会、讲座、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引导得到奖学金、助学贷款的学生回报社会,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灌输更多的诚信理念。
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是一项关乎千百万学子命运前途的大事,也是国家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政府、学校和银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广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做人要坚持以诚信为本,合理使用助学贷款,并按照合同的要求,积极还贷,使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洪彬.我国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2]张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5.
[3]陈志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功能缺失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