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居中的华世奎书法

2016-12-14王建涛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匾额题写民居

□ 王建涛

传统民居中的华世奎书法

□ 王建涛

华世奎(1864-1942),祖籍江苏无锡,字壁臣(早年为弼臣),号思闇,晚年别号“北海逸民”。清帝退位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以清朝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不再入仕,不参与政事,惟以诗文、书法自娱,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在其隐居期间,京津冀地区多家字号请其题写匾额,以“天津劝业场”巨匾最为闻名。

潮汕地区民居所存华世奎题匾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悬于门屏之上,标示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它集书、印及雕刻于一身,是古建筑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商家都为自己的买卖起一个好的字号,并请书法名家书写匾额。华世奎是当时颜体楷书的大家,又曾久在京城做官,当时京津两地许多店铺都请他题写匾额。除此之外,他也应邀为一些民居建筑题写匾联,而且不仅是华北地区,远在千里之外的潮汕地区也存有其题写的墨迹。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东地区的侨居众多,而潮汕地区又是侨居聚集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华世奎为民居、祠堂题写的匾额有:陈慈簧故居的“善居室”“凤翥”“三槐”“五柳”“翚飞”等,汕头澄海区的“留馀小筑”、潮安黄氏宗祠正堂“继昌堂”、汕头胪岗埔尾村的“睦堂祖祠”等。

华世奎能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潮汕地区的民居、祠堂题写匾额,充分体现其书法影响力。从现有资料分析,这些民居、祠堂的主人有可能京津经商,受到当地民风、文化的影响,便邀请书法名家华世奎题匾。二是,这些民居中的匾额邀请广东当地的书法家题写,而这些书法家与华世奎同为前清遗老,甚为相熟,民居的主人便一同相邀。民居中的匾额、对联与买卖字号不同,更多为了美化居室,为府邸增添文化气息。

1. 善居室

陈慈簧像

“五柳”外景

“翚飞”外景

“善居室”匾额

“继昌堂”匾额

“五柳”匾额

“三槐”匾额

“留馀小筑”匾额

“凤翥”匾额

“翚飞”匾额

“善居室”是陈慈簧故居中的一个宅院。陈慈黉故居,位于广东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是旅泰著名华侨实业家、金融家陈慈黉及其家族在家乡兴建的大规模民居建筑群体,被人称为“岭南第一侨宅”。

故居的主人陈慈黉(1843-1921)又名陈步銮,广东省饶平县隆眼城都前美乡人(今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从小即承父业,1871年在泰京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陆续创设火砻。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61岁时回乡,捐资修桥筑路,倡建新村,创办成德学校。

陈慈簧故居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至1939年日寇入侵时尚未完全完工,前后历时30年。其建筑规模宏大,既具有民族风格和潮汕农村住宅的特色,又融和了西方建筑特点,是中国早期典型的中西合壁建筑。

故居共兴建的4座宅院,即“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这四座宅院共有厅房506间,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500平方米。故居具有传统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的建筑风貌,又效仿中国古典的建筑样式,在此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四座宅第在建筑布局上各自独立又不失整体,紧密相联,错落有致。其中“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最属具潮汕特色的“驷马拖车”式建筑,仿似北京的“四合院”;另一座“三庐书斋”是三座宅第的配套建筑,属别墅式建筑,并具有中西结合的花园式设计。

“善居室”是故居中最大型、最宏伟、最壮观和最具代表性建筑。为陈慈簧幼子陈立桐(字惠华,泰籍妻子吴氏所生)的宅邸,1922年开始兴建,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计有大小厅房202间,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据说早逝的主人陈立桐不曾入住,是由夫人(陈慈黉幼媳)督工建筑。

在“善居室”大埕中央,正厅两侧各有两个火巷门,门楣上方有四个浮雕门额,从左到右的门额分别是:“凤翥”“三槐”“五柳”“翚飞”8个楷书大字。这其中前三个门额,落款“华世奎”,第一枚印章不清,第二枚为朱文印“壁臣”,根据华世奎用章的习惯,可以推测出第一枚印章为白文印“华世奎印”。第四个门额“翚飞”的落款和印章均不太清楚,但可以模糊看到同前三个门额落款、印章相同。正厅“善居室”门额,虽无落款虽然没有落款,但从字体看也应是华世奎所书。这五个门额厚重且圆润、挺拔,笔画以圆笔为主,圆中有方,柔中带刚,结体平整,浑厚质朴,气势宏伟颇显华世奎榜书的深厚功力。门额石刻全部采用的是圆浮雕的形式,刻得形神兼备、巧夺天工,将浑厚饱满的笔体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华世奎以外,故居内还汇集了众多名家的书法石刻,如朱汝珍、吴道镕、陈景仁等人在此都留下了墨迹。此外,善居室内还有清末副都御使温肃以及岑光樾、鹤禅的墨迹。寿康里内存有陈景仁、陈元楷、云叟等人的墨宝。

五个门匾上没有题匾时间,但根据推算应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题写。至于陈立桐为何请华世奎这位久居天津卫的名家来题写门额,是否与同为遗老的朱汝珍等人有关,尚需相关资料来证实。

2. 留馀小筑

澄海程洋岗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与前美村同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程洋冈村建于宋代,为唐宋时期古港所在,现存祠堂多座,保留着众多传统建筑,迄今整个村落的生态基因、文化基因都得到较好的保留与传承,在全省、全国十分罕见。该地民居门匾往往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许多门匾多拜求名家或当地民间闻人为之泼墨书写。其中“留馀小筑”门额由华世奎题写。

“留馀”,就是留有馀地。这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留有馀,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馀,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馀,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主张不能“竭泽而渔”,军事上“穷寇莫追”,在为人处世上“得饶人处且饶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均是这个思想的体现。这个“留馀小筑”门额是留馀文化在潮汕的传承和写照。

华世奎 倪迂米老七言联

房屋的主人是民国时期一名叫许能建的商人,他经常在天津做生意,事业有成后回乡修建家居,取名“留馀小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开始修建,是一座保存极好又十分精美的传统非典型“驷马拖车”。因在天津经商,受到当时民风的影响,特意请天津名家华世奎题写。至今门匾石刻保存完好,下款:华世奎,两方印章不清,上款为“丁丑秋七月”,可知题写时间为1937年农历七月。门额上有浅浮雕的方法,与整个建筑风格十分融合,相得益彰。

3. 继昌堂

潮安县凤凰镇福南村的泰昌旧家,由当地华侨黄国勋出资建成。内有8幢房屋。黄国勋,号泰昌,祖籍凤凰镇松柏下人。早年随叔父前往越南,后创办“泰昌茶庄”。经营有方,并热心公益,声誉极高。身后家中祭文有道“万商云集,昼夜奔腾,财源滚滚,饮誉越邦……造福桑梓,公益争先,哈溪圩桥,独资建成,方便行旅,有口皆碑”云云。1930年回潮州市饶平县参与竞吴六奇总衙旧址,建立黄氏大宗祠,开办炽昌学校(后改名“新饶”),并置校产近百亩,为饶城培养了大批人才。

1927年,黄国勋的次子黄映先受父委托,回到家乡主持建泰昌旧家(原名为凤翥轩)的兴建,不计天井、横巷、大埕,室内面积7000多平方米。该工程历时三年,于1930年完工,是潮州市民国期间建于山区为数稀少的“驷马拖车”府第式宅院,规模巨大、宏伟壮观、装饰华丽,各种传统与时尚的装饰手法精妙结合体现了当时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泰昌旧家的府邸分前后两组院落。前院有花园,中院为黄氏宗祠,内设“继昌堂”,其匾额由黄柏清请华世奎书写而成。继昌堂取“继承炽昌”之意,即希望黄氏家族繁荣昌盛,整个个匾额题写厚重饱满,深显华世奎的书法功底。

黄氏宗祠整个门楼皆为石件构成,雕刻精美,门前石匾为清末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题写。整个府邸有8块大石匾,大门为“泰昌旧家”,前侧门为“紫气东来”,后门为“西山爽气”,平行两边及其对面计4幢房屋为“江夏旧家”。

4. 睦堂祖祠

祠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显现,是我国古建筑群体之一。祠堂本身承载的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我们后人宝贵的非物质财富。祠堂对于现代人而言,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主要是为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的场所。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堂号、堂联、字画、碑刻、木刻、牌匾等。这些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祠堂内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

潮汕地区祠堂的匾额、石刻对联、碑刻等字,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但多以当地名人为主。澄海隆都陇美乡的“黄氏家第”出自明代潮州文状元林大钦之手,饶平大埕乡黄氏家庙匾额“当代龙门”为明代潮州书法名家吴殿邦所写,潮安庵埠官路村的“张氏家庙”出自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之手,揭阳地都枫美乡的腾晖公祠,前壁镌刻七律四首,为清末揭阳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谢练所题。只有潮南胪岗埔尾村的“睦堂祖祠”门匾为天津华世奎题写。

常氏庄园中的楹联

在中国民居的建筑与装饰中,屋柱为“楹”,对联为“联”,悬挂在屋柱上的对联称楹联。它不同于春联、寿联、婚联等只是在特定喜庆时张贴的对联,而是长久地悬挂于厅堂楼阁上、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成为寄托主人情怀的载体。

山西榆次常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常氏家族创造了“学而优则贾”的治家祖训,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层次的商人家族,同时将儒家“诚信”“仁义”“忠恕”等理念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实现了儒商相长,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循环,家族兴盛达200年之久。随着商业的发展,家族造就了一大批的学者、名流。享有“清代儒商第一世家”的美誉。

常氏家园建于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具有占地60余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的宏大规模。现存的常家庄园,仅为原庄园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是常万达为其子孙修建的。庄园现存主要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房屋1000多间,其建筑集北方建筑之豪放质朴与南方建筑之素雅灵秀于一体。

常氏家园处处凸显儒家文化底蕴,除了以其民居建筑闻名于世以外,其建筑上的书法作品也是令人称赞。常家遴选了傅山、王文治、何绍基、左宗棠、刘墉、赵之谦、张伯英等人的书法,勒石成碑,镶嵌于杏园东、西长廊之中,以陈列保存,陶冶族人。

在常家房屋的楹联中,华世奎所书有三幅,分别存悬挂在石芸轩书院大门、体和堂二门抱厦和贵和堂正院正厅。三个楹联所用词句均为其常用词句,在荣宝斋曾藏华世奎书写的相容内容的对联。

1.石芸轩大门楹联:著书已括金楼子;汲古常携玉带生。楷书,金字,木质,华世奎题。石芸轩书院我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书院,因院内收藏的法书石刻—石芸轩法帖而得名。该院为园林式建筑,又是常家吟诗作画、陶冶情操和培养族中子弟的书廊学府。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虽分为三院。整体上却连为一体。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石芸轩法帖后有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物价值。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德有邻”“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乃琴、棋、书、画亭。书院正面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层“听雨楼”,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是当年常家子弟吟诗作画、研读史书的场所。

石芸轩匾额为常立方书写。说文解字云:芸,艸也。似目宿。从艸云声。《淮南子》说:“芸艸可以死复生。”此处引申为书、斋、藏书处、书卷等。石芸,即石制的书,为珍藏石书的地方。

金楼子,南梁孝元帝萧绎所著。《梁书·本纪》称“帝博览群书,著述词章,多行于世。其在藩时,尝自号金楼子,因以名书”。

玉带生,古砚名。宋末文天祥所藏端砚,以砚有白纹如玉带,名为“玉带生”。此砚呈紫色,中间有纹如玉带,故名。文天祥殉国,此砚先归谢翱收藏,后世对之甚为珍重。康熙四十三年(1704),朱彝尊游苏州,于巡抚宋荦处得见此砚,即以硬黄纸摹下其上所刻文天祥所作铭辞,作《书拓本玉带生铭后》。次年(1705)作诗《玉带生歌》,以拟人化手法,借砚叙史事,颂扬爱国志士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清于敏中《西清砚谱》卷九载:“砚高五寸许,宽一寸七分,厚如之。形长而圆,旧端溪子石也。下砚面三分许,周界石脉一道,莹白如带。墨池上高寸许,镌‘玉带生’三字篆书;侧面石脉下周,镌宋文天祥铭三十八字;末署‘庐陵文天祥制’六字。”这里凸显出民居主人的思想和艺术品位。

2.体和堂楹联:细雨有声弹席帽;清风无碍入纱窗。蓝匾金字,楷书,华世奎题写。体和堂为十一世常秉儒的老堂,两楼对峙,中间“里五外五夹牌楼”的一院两进式,完整地保留清代彩绘艺术的精品。此联为对联常用之语,显现了房屋主人的清雅、书卷之气。

石芸轩外景

贵和堂外景

贵和堂二门抱厦外景

3.贵和堂正院正厅悬挂楹联:倪迂清閟云林阁;米老英光宝晋斋。楷书,蓝底金字,华世奎题写。贵和堂为常秉郡居住的宅院。常秉郡,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8),出生时正是其祖父年至花甲、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按照常万达公为其孙子(十秉)各建一堂并亲自起堂名的家族传闻,贵和堂老宅应建于乾隆末期。所以,贵和堂属于北常的十大老宅之一。

倪迂,即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清閟:倪瓒曾在自家园林中修建了一座三层楼阁,名“清閟阁”,以存藏书和法书、名画,著有《清閟阁全集》。云林阁,倪瓒居室名。

米老指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英光、宝晋斋,指米芾所撰《宝晋英光集》。考“宝晋”乃芾斋名,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因此书斋改名为宝晋斋。“英光”乃芾堂名。

此楹联将倪迂、米芾的斋名和堂名合二为一,对仗工整,是对联中的精品。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喜欢

匾额题写民居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匾额下的刺猬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