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适切教育”追求“人的成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色教育实践探索

2016-12-14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杨富兴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杨富兴

创造“适切教育”追求“人的成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色教育实践探索

■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杨富兴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56年,历经60个春秋、穿越一个甲子的风霜雨雪,创造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洋溢其间的独特的精神气象。寻脉附小的历史渊源,梳理教育理念的内核和学校文化的精髓,附小教育人传承共进,积淀形成了“爱以养正,诚以育真”的核心办学理念——教师身为蒙童的启智者、领路人,当以仁爱之心浸润教化,通过言传身教,培植学生纯正无邪和求索世间万物本然之道的品格。传承不泥古、历久而弥新,学校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从未停止过对教学改革的追寻,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适切教育”办学之路。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是附小团队的教育共识。在教育的“过度”和“不及”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适切教育,追求人的成全”,是对教育本旨反思后的回归。今天,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大众对教育的要求、个体发展对能力建构的要求,是寻求“人的成全”的原动力。

一、“造自己的景”:以适宜的环境文化熏陶莘莘学子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前提条件下,学校确定了适合自己的形象定位----“诚朴尚真、文博气华”的省会名校。经过持续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以建设书香、墨香、花香、果香、饭香的“五香校园”为抓手,给孩子们提供了“适切教育”的学习、生活环境。

附小地处石家庄市中心,占地面积不足,为了摆脱自身区域位置的局限性,学校的每一处设施都经过科学的安排,巧妙利用有限空间,让人文关怀与教育智慧凝聚在每一处景语之中。

弘毅楼地下室改建成可同时提供500余人用餐的书吧式餐厅,不仅满足了学生用餐需求,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又一个读书的好场所;北教学楼和围墙间的卫生死角改建成教师书画式餐厅,教师们在用餐之余能够展示和欣赏自己的诗作和书画作品。

在教学楼楼道创设开放式校史馆,把搜集的历届毕业照、老照片通过精心的设计制作布展,让每一位置身附小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积淀。

主席台的改建更是别具匠心:在高大的雪松的陪护下,学校将主席台的下面拓建成地下体育器材室和广播室;主席台还兼备了舞台的功能,既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校期间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获得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次站上荣誉台的机会,又为孩子们演出提供了表演的场地。

绘本阁则是巧妙地将弘毅楼外面闲置的四层旋梯用钢化玻璃封闭起来,在每层楼梯的拐角处都放着孩子们喜爱的国内外绘本名著,共计3000余册。孩子们可以惬意地坐在任何一个小坐垫上品读自己喜爱的绘本。

各个学科功能室的改建和设计均由学科教师和设计师共同完成,空间的设计不仅更专业化,而且展现了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充满了创意。无论是教学

设施的布置,还是壁纸的颜色、桌椅的风格、窗帘的样式,都充分尊重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和特长,按照每个教师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课堂成为涵养才情、师生共进的天地。

走进学校,30多颗大树分布校园,它们都迁自师大老校区。新的教学楼现代时尚又充满童真童趣,典雅精致中透出大气端庄,简洁朴实中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设计师就是附小的毕业生。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教育意义。这一切都使学校环境更适合教育教学活动,不仅给人以优雅和谐的自然美感,更提升了师生的审美情操。

二、“适才适位”:以善知善励的人才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校班子内化为自己的“饼论”——“给年轻教师‘画饼’,和中年教师一起‘做饼’,给老教师‘分饼’”,适时地提出了“善知善励,适才适位”的人才理念。学校既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又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师的特长和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鼓励支持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让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协调统一在学校的发展愿景中——人文化育沃土,健康成长乐园。

学校深入了解教师们的生活和专业成长需求,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搭建业务提升平台,使得教师们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将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用人所长,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和岗位调整等措施尽量让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最有效的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如让对美食情有独钟的教师到小饭桌当管理员;让对书法篆刻执著的教师转到书法教师岗位;让有陶艺特长的教师建设陶艺工作室,开设陶艺校本课程等等。学校积极参与全国智慧教育实验校建设,让年轻的教师发挥特长,与河北省数字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一起进行智慧课堂的研发工作。学校还成立了教师民乐团,为教师们购买了中阮、二胡、扬琴和古筝等十几种乐器,并请省歌舞剧院民乐团的专家们为教师们培训。

打开青年教师成长的通道。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学习型团队,为青年教师打开成长通道。学校积极为年轻人创造外出学习机会,比如组织近20人赴香港参加“团康辅导导师训练深造营”,派英语教师到英国学习,派语文教师到香港进行一年的汉语教学指导,与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每学期进行同课异构活动,赴北京、南京、厦门、广州、西安等地参加交流研讨活动。通过长期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教师们视野拓宽了,综合素质提高了,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也过硬了,自信心增加了,进而学习的动力更强了。学校支持年轻教师攻读学位,还特别鼓励年轻的硕士生们攻读博士。学校除了承担进修费用,还保障工资待遇,帮助年轻人进行职业规划,明晰努力的方向。目前学校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共17人,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共27人,获得沙盘培训师资格的教师3人。

搭建骨干教师发挥才能的平台。对处于成熟期的骨干型教师,学校为他们积极搭建发挥个人才干的平台。学校成功为王素焕老师举办了石家庄市英语教学个人研讨会。在河北师大的“真知”讲堂,由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三期全国真语文高级研修班暨“贾教师杯”微课大赛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一线教师、教研员、家长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我校“真语文之星”王丽华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及教师的一致好评。学校目前有省级骨干教师5人,已有3人被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聘为实践硕士导师,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赵素芹等6名教师还共同承担了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两门大学生课程。这一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成功尝试,更加充分发挥了我校骨干教师的个人价值,也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性。

凸显有经验老教师的人生价值。让有经验的即将退休的教师发挥他们的光和热。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计划,让青年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师徒互相听课,老教师把多年积累的教学

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青年一代,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成长更快。在校志校史编纂过程中,学校邀请退休的老教师进行座谈,回忆学校发展历程,捐赠校史资料,挖掘学校宝贵的文化内涵,将附小人的教育精神代代相传。在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出版《校志》和《附小情怀画册》各一本。

三、“善教至真”:以多元的课程设置开发学生潜能

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育人质量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需要。在全面推进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我校以育人目标为统领,树立“大课程”观,用“课程”的形式提升已有的教育教学成果,用“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完整、系统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对提升学校各类课程的价值、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学校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得学校的育人环境整体上得到优化。

扎实的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中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国家必修课程。作为学校,首先要适应形势,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基本技能。为此,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做法:

一是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较为全面的《河北师大附小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方案》。方案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评价,既考虑激励青年教师推陈出新,挑战自我,又顾及老教师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还依据年龄段、学科,科学分层对教师进行评价。

二是学校坚持开展常态研究型教学。选举出了教学能力强、教研意识浓的学科备课组长,从而使学校日常教研工作在运行、指导、落实、管理、检查、评价等方面层层有人负责。规定每周星期一为教学研究日,采取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的方式,要求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理论学习,观看名师教学录像等学习研讨活动;学校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及外出学习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观摩;每学期还要根据教师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重难点问题精心安排1-2次全校性主题教研活动,力争每学期都能在某一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过程化评价。我校以一年级为试点,进行了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新尝试,即取消纸质测评,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多元评价内容,真正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体现对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比如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绘、演,数学学科的计算、提问与解答以及动手操作等。评价内容的变化,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又紧扣学科本质,突出了学科特点和学习重点。

丰富的校本课程。学校结合国家新课程改革及省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大课程观为引领,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是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规划。“宽容博爱、乐学善用、富有潜力的学生”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设了形体、陶艺、围棋、国际象棋、综合实践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更具综合性,例如,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形体训练,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得到多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让这些校本课程更规范、成熟,任课教师还进行了配套校本教材的研发。2014年,《形体与训练》研究成果获得河北省首届校本课程教材评比一等奖。

二是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组,整体规划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综合分析学校的地域特点、教学需要、学生情况,并结合先进学校的开发经验,制定了《河北师大附小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目标、任务及课程体系、实施步骤、管理与评价方法,消除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困惑,指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强化了课程建设的有效性、针对性,保证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学生最有发言权。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摸底,根据学生需求,列出了校本课程的基本目录,并组织力量

开发,由在职或兼职教师任课。由于切合学生的需求,国际象棋、围棋、足球、书法、陶艺等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是因“师”利导,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能。在我校,有位喜欢书法的男教师,他教过数学,当过班主任,几个岗位都觉得不太适合。学校考虑其书法特长,尊重他的个人申请,鼓励并支持他成立书法工作室,转岗为书法教师。在新的岗位上,这位教师的潜能得到释放,他认真钻研书法教学,还研究开发了一套特殊的校本教材,把经典的原碑帖的例字用刻刀刻在木板上,描上金漆,既可以让学生欣赏,还可以让学生练习拓印,拓印后再让学生进行描红练习,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节省了教学成本,大大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木刻板书法作品在教室内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学校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采取了同等条件优先推荐、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等政策,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鼓励,教师研究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

跨学科课程整合。学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自2015年开启了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教学综合改革。制定了学校《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了学校总的研究主题,明确了我校课程整合研究的内容、研究流程、要求以及实施步骤。

当前,学校探索将数学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语文与思想品德整合,尝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进一步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如四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整合的课例《让空气更清新》,授课利用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调查记录石家庄市每天的空气质量情况,连续记录了一个多月,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在数学课上,教师巧妙地把数学课程内容与综合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围绕学生的空气质量记录表和手抄报,组织学生进行统计的学习,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用身边的现实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孩子们在课堂上思考有广度、思维有深度、思辨有高度,课堂成为了师生同生共长的地方。这节课把课程整合的理念自然、自如地展现出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四、“文行日新”:以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追求人的成全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积极探索并提出了“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研究,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

专题活动。学校尝试入学典礼、毕业典礼、休业式、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等学生专题活动课程化,旨在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好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适切性与实效性。学校依据社会和学生成长需要,重点对入学课程和毕业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为了使孩子从幼儿园平稳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学校在开学第一周内为新生安排了集活动与课堂教学于一体的“入学课程”,包括:别开生面的“开笔礼”;让家长尽快进入小学家长角色的“我要做个好父母家长课堂”;打破传统学科授课方式的“我要做个好孩子周竞赛”。教师采用游戏、故事、活动、儿童绘本读写绘等方式,进行“列队、就餐、如厕、整理卫生、听课及文明礼仪”等规则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让孩子喜欢上学,喜欢学习,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和同学。

“毕业课程”是我校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和学习生活的需求而设计实施的。将德育实践活动安排到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课表中,不仅让孩子们感受毕业前对母校一切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引发毕业生们对责任、感恩、未来等问题的思考与践行。毕业课程包括:“我的小学生活”,孩子们采用写、画、摄的形式,记录下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大手拉小手”校内义工服务工作,毕业班的学生带领学弟学妹熟悉校园,教他们打扫卫生、做操、文明就餐、文明走路等行为规范;最后,隆重的“毕业典礼”将毕业课程推向高潮,是校园人文教育的再

一次凝聚。每个毕业生都实现了从观众到主角的转变,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会获得完成学业的成就感。毕业课程将成为毕业学子们成长道路上难以忘记、意义深远的成长必修课。

家校合力。我校从2013年开始,以班级为试点进行了家校共建新模式——“家长教师会”的实践研究,2015年9月在学校范围内全面推开。“家长教师会”简称“家教会”,这一理念来自香港,本意很直观,家长亦教师,是学校与家长之间高校合作、高效沟通的桥梁。家长能经常有机会走进附小校园,了解附小的“爱以养正,诚以育真”核心办学理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且把各种教育资源带到学校,补充了学校教育的缺角,同时在担任“家长教师”的角色中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和不易,更能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形成家校合力育人。

“家教会”主要以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内容有:“午间伴读”——家长与孩子们进行亲子阅读、识字、计算、户外运动、游戏、绘画等活动;“家长讲堂”——家长讲授课外知识,拓宽知识的来源渠道,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课堂观察”——学校开放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每次4至8名家长以课堂观察员身份随堂观察各自负责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下课后和教师进行集体教研,交流小组内各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对教师的教学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提出建议。另外,“家教会”还会组织一些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如植树、红色之旅、素质拓展、扶贫手拉手、社会调研等。“家教会”让家校间更好地进行教育理念的交融和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孩子真正享受到“适切教育”的精彩。

社工助力。学校聘请社工长期进驻学校,协助学校开展德育和心理教育,同时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各自的能力与潜能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困难和发展需求。驻校社工针对学生个体身心差异和特殊教育需求,联合班主任,利用班队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时间,开展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如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团体辅导活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沙盘游戏活动、“探索亲子教育及沟通”的家长沙龙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剧表演等。同时,驻校社工还成立了“蒲公英义工团”,带领小志愿者开展校外义工服务系列活动。

社团活动。根据教师的特长优势,学校定于每周三下午放学后开展一小时的全校社团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心仪的社团。为了与将来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相衔接,学校对社团活动进行了课程化探索。围绕“把社团活动打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开发个体潜能、彰显适切教育的新途径”这一总目标,学校开设了文学社、英语口语角、动漫社、棋艺俱乐部、网球、足球、合唱、舞蹈等语言文学、生活艺术、体育益智三大类、二十多个社团,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校还专门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基金,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搭建个性特长平台的同时,也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总之,通过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从多层面、全方位构建附小独特的德育管理模式,大大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

随着“适切教育”在校园里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师大附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先进集体、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等,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际象棋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

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师大附小教育人传承优良传统,吸纳全新理念,以构筑“人文化育沃土,健康成长乐园”为育人梦想,以建设“诚朴尚真,文博气华”的省会名校为办学目标,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且歌且行,共谱教育新华章,再创附小新辉煌!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