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置悬念
2016-12-14安徽李仰臣
安徽 李仰臣
李想
如何设置悬念
安徽 李仰臣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若平铺直叙,必索然无味;若波澜起伏,必定能吸引读者。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叙述过程中,巧妙地丢出“包袱”,使读者心生疑惑,激起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阅读兴趣。悬念设得巧,不仅可以使文章引人入胜,而且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突显文章主题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写作指导】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倒叙设悬
倒叙法之所以能引起悬念,主要是因为时间的改变,把后面发生的事情特意提到前面来叙述,或者将故事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放在文章开头,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精彩片断】
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得到回报,也不是每一个正确行为都被认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件事,虽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我一直不后悔,因为那件事,证明我是真正大写的人,我是她真正的好朋友。
——《我不为那件事后悔》
二、反常设悬
文章以反常为趣,我们写文章时如果一反常态,把意外的事件或一种违背常理的“怪现状”故意先摆到读者面前,以“耸人听闻”,自然就能令人回味。
【精彩片断】
只是因为那个人,让我知道了原来逼迫也是一种爱。
……
从老人们的闲聊中,我慢慢知道了那个卖盆景的老妇人。原来,她老伴的腿一直不好,不能出来锻炼,为了陶冶性情,消磨时光,于是在自家的院子里、窗台上养花养草。老张病重之后,她一直精心地在照料他。她出来不是卖盆景的,而是老伴逼的,说自己出不去,让这些盆景里的花草替自己透透气。
……
原来,用一种逼迫的方式让对方快乐,也是一种爱啊!
——《只是因为那个人》
三、抑扬设悬
文章要讲究曲折之美,抑扬结合就是妙法之一。在写人或者状物时,先是贬抑写作对象,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运用此法,能使情节多变,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精彩片断】
我从小就不喜欢闻汽油味儿,每次走在公共汽车的后边,我都会用手捂住鼻子。可是每次回到家里,我还是不得不闻到一股呛人的汽油味儿。这味道是从爸爸身上冒出来的。
……
一个周末的上午,爸爸在工作的时候突然晕倒了,被送进了医院。
……
爸爸从医院回到家里,不再穿那件满身汽油味儿的工作服,换成了平日很少穿的便装。爸爸的脸色苍白,说话也不再那么铿锵有力了。
这样过了几个星期,我总觉得家里少了点什么。仔细一想,少的竟然是那股熟悉的汽油味儿。我这才明白,那股汽油味儿渗透着的是爸爸对我们这个家的无私付出。
突然,我怀念起爸爸的那身灰蓝色浸满油渍的衣服,怀念起那股只有爸爸身上才有的汽油味儿……
——《那身衣服的味道》
四、铺垫设悬
在叙述故事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拖延释疑的时间,使悬疑
递增。最后陡转骤折,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结局,强烈地震动读者。
【精彩片断】
那段时间,我总是想回到那清幽宁静的山区,就哭着去找老师,闹着要回去。老师只是抚摸着我的头,轻声说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从那以后,我的周围总是围着许多同学,他们问我适应不适应,问我学习有困难吗,问我想不想一起出去玩。
……
三年过去了,当将要离开这里时,我却有着无限的的留恋。我总是在想:如果时光能倒流多好啊,不需要多,只需要三年。
——《爱的春风一缕缕》
【例文】
让座
李想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也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一方小小的“社会”里,人们来去匆匆,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常。然而,那天的事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久难忘却。
那天上午,放学的铃声敲响后,我急不可待地挤进一辆公交车往家赶。路上行人如织,车辆川流不息。到了一个站点,车门刚一打开,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就被一拨人挤进车内,站在我旁边。“哪位乘客给抱小孩的让个座?”售票员忙着帮她找座位。我本想站起来,但是课间不小心崴伤的脚还在隐隐作痛,于是就装作没听见。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个略显瘦弱的男孩,笑着说:“往里面挪一点位置,好吗?”说完向我这边靠了靠。我不满地瞥了他一眼,心里想:“你又不让座位,充什么好人?”
年轻的妈妈个头并不高,很难抓到车顶上垂下的拉手,只好费力地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扶着椅背。此时,身边的男孩突然伸出双手,对年轻妈妈说:“阿姨,我帮你抱孩子吧!”我在心里暗笑:“这人真假,想在人前出
风头,那就把座位让出来啊。”年轻妈妈只是笑了笑,没有作声。那男孩只好尴尬地收回了双手。“哼!想充好人,出风头。活该!”看着他那个样子,我乐了,为他自讨没趣而乐。
过了一会儿,那男孩突然扶着椅背站起身来:“来,阿姨,坐这儿吧。”那年轻妈妈连忙推辞:“不用了,不用了。”“没关系的。”话音未落,那男孩已经把她娘俩按到座位上,又轻轻捏了捏孩子肉乎乎的小脸蛋,露出灿烂的笑容。
此刻,我仿佛被针刺了一下,平生第一次感到坐着比站着的滋味更难受。于是,我悄悄地离开了座位,站在那男孩的身后。“吱——”公共汽车忽地一个刹车,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那男孩的脚背上,他居然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我连忙向他道歉,可他只是奇怪地向周围人身上看去。我暗自纳闷:“这个人,真奇怪。”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我跟在那个男孩后面,也走出了车门,这时突然发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着,还发出轻微的响声。我愣了一下,随后不由得“啊”了一声:“原来,他是……假肢!”
怔怔地看着他一步一步地渐渐远去,我的脸上热辣辣的,心绪久久无法平静……
【点评】
作者刻画瘦男孩时是先抑后扬,先写瘦男孩想要帮妇女抱孩子,“我”嘲笑他的虚假,后来那瘦男孩主动让出座位,让“我”对他的印象逐渐变好,而结尾发现假肢的情节,让“我”对他的印象升至100分。作者通过充分的铺垫,使得情节波动的幅度更大,感染人的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