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生产区旅游环境开发利用研究——以景德镇新佳茶场为例

2016-12-14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景区旅游

谢 轩

(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农作物生产区旅游环境开发利用研究
——以景德镇新佳茶场为例

谢 轩

(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针对国内外农作区旅游环境开发状况,以及国内所面对的发展问题,提出了短期解决办法和长期的解决方向。从农作区背景条件、当地特色、社会主流需求以及实际可开发的旅游经济项目着手,以景德镇新佳茶场项目改造为例,着力打造既有较强衍生经济能力,又能够保持和优化原地区生态平衡并形成文化形态,同时兼顾农作区的基本产能的一体化发展道路。通过设计与理论探讨将农作区的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变得更加和谐,并验证旅游环境开发在农作区的优势。

农作区旅游;环境开发;策略;设计规划

农作区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末,城市的迅速现代化最终使一些旧城规模膨胀,紧张的供需关系导致城市的环境遭到破坏,市民不仅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当中,也不可避免的饱受城市的污染。他们期盼远离城市喧闹,回归原始自然环境的生活空间,而农作区优美新鲜的自然风光和广袤的土地及丰富独特的农作文化都可以对他们产生无限的吸引力,这就促成了农作区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

1 农作区旅游定义

农作区旅游是以农作物生产环境中优秀的风景和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为主要特点,针对城市游客进行宣传,为他们提供观光、住宿及消费等活动的旅游方式[1]。对于学术界所提出的休闲农业及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农作区旅游的范畴。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

2.1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的农作区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是通过其本质和市场定位及相关管理方式等方面来界定[2],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传统观光型农作区旅游

观光型农作区旅游的特色在于生产过程的新鲜感,通过对城市周边的果蔬园或花卉生产基地的开放,让游客在园中参与包括采摘、种植、观赏等劳作活动来获得美好的游览观光体验。

2、都市科技型农作区旅游

这种旅游模式主要是围绕科技平台展开,如农牧业生产加工园区。场地大多依附城市周边,它们在将时令农产品销售到城市的同时,又可以借助一定的开发吸引游客,从而获得相应的参观收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农作物生产,同时还能对知识型游客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

3、休闲度假型农作区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场所通常是林场及果蔬种植基地这类农作区,通过开发农作活动和自然风光欣赏来吸引游客,游客在场所中进行垂钓及饮食等休闲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满足。如图1所示。

图1 国外农作区风光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农作区旅游发展于九十年代,范围主要集中在首都及一些大型城市周围。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开发规模十分巨大,但后期发展规划水平却呈现出另一个极端。激增的游客数量与需求导致与农作区相关的旅游项目井喷式发展,一些大中型城市相关的农作区旅游景点少则上百,多则上千[3]。这种现象的背后,却是一个鱼龙混杂,服务与接待质量参差不齐的真实环境。

3 我国农作区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景点规划缺乏针对性

农作区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业主的经济目标、政府期待的社会效应及当地农户的生活改善预期程度,都影响着规划方向及内容的侧重点,导致景区规划缺乏针对性。很多项目在整体布局上不协调且使用效果与其他景区相似,最终使得农作区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无法整合成为一个高效率高回报的系统,浪费了景区资源潜力和长远发展动力。

3.2 景区内落后的设施和服务

在欠发达地区,旅游景点的开发由于项目投资的不到位而导致包括服务、餐饮、消费等基础设施滞后,有些甚至成为摆设。不但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更减少了农作区旅游经济收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户无法与前来观光的游客进行沟通,甚至连对当地民俗风情及生态风光的介绍都无法完成,更不能提供专业的旅游服务,最终导致旅游体验不佳。

3.3 景区中的废物排放污染环境

农作区旅游景观开发大多在农村郊区,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方式,开发者又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随意处置,就有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严重损坏。而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由于在整体规划中被分割,无法产生有效的作用,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3.4 游客对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

游客素质也影响着环境的优劣,国内著名清远薰衣草世界在开发初期,由于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及游客自身素质低下,导致农作物生产区内成片的薰衣草被游客在拍照过程中压坏,留下的只有随处可见的饮料瓶和残败草叶,某些山坡的草木基本消失,让人痛惜。

4 针对旅游环境开发的原则及策略

4.1 强化农作区环境本土物质特征

农作区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自有的特点,包括景区的独特景观、农产品的地方风味及地域民俗风情。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农作区旅游的吸引力才能提升起来,例如景德镇新佳茶厂突出的是茶,黄山风景区突出的是奇松异石,宏村景区则是地道的徽州文化[4]。如图2所示。

图2 安徽宏村风景

4.2 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

农作区旅游开发基础是生态环境的维护,开发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发展方案,这就要求在策划时要对原生态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有所调查和把握。对每日进园游客规模进行预估计与控制,设施建设过程中多采用可循环有机材料,并对农作区内珍贵的生态植被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

4.3 旅游品牌与宣传

农作区旅游地的文化建设应当重点打造品牌,寻找当地人文故事及风俗特点,提炼后融入旅游观光活动中[5]。同时保留农作区旅游的时代感,以此提升农作区旅游的品质及价值。同时要依照游客的文化差异及特点,发掘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如民间技艺,这样才能将农作区自身文化及风情凸现出来。

4.4 师法自然

农作区旅游应当具备纯朴自然的特点,在景区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浓厚的农作区氛围,统一景点风格。景区设施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当多使用当地材料,这样不仅能保证景观设施的实用性,使建筑与自然那环境融为一体,还可以大量节省建设成本,营造出和谐的农作区旅游生态环境氛围。这些手法不但可以利用在主体建筑上,景区中小品设施亦可用此法来增加整个农作区内部的设施和谐性[6]。如图3所示。

图3 新佳茶场景观亭

4.5 结合本地风情文化与外来元素

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多引用本土资源,注重当地独有的人文风情,还需要考虑外来要素要是否适用当地环境,其与本土人文环境可否形成系统[7]。如景德镇新佳茶厂的农作区旅游建设就将景德镇独特的陶瓷文化与无锡紫砂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不仅保留了当地独一无二的特色,还将陶、瓷与茶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如图4所示。

图4 景德镇新佳茶厂陶瓷墙

5 景德镇新佳茶厂旅游环境开发案例实践

项目地点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新佳茶场,基地始建于1991年,由浮梁县庄湾乡政府利用吉湖项目贷款,历经三年时间建成。茶园总面积为5000余亩。通过实地考察,原有区域植被茂盛、分布均匀。其特点为“茶成园,树成行,路成网,沟相连”。茶园朝免耕方向发展,通过加造防护林,营造小气候,形成生态茶园。

5.1 问题分析

1、环境景观缺少本土特色

茶厂位于深山之中,景观要素与自然环境趋同。且开发前受限于茶厂的基本功能,内部设施种类及功能区划也较为单一,设计中易出现千园一面的结果。部分园区景观照搬徽派建筑名园的布局和景点,却没有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无法展现茶场本身独有地方的特色,削弱了“茶”所形成的韵味和主题。

2、旅游景观中缺少人性化设计

农作区内原本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缺少相应的社会服务设计,对于与服务相关的各类设施的准备与布置都显得不够合理。景区道路及交通流线安排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旅途中所期待的观赏性。农作区内各功能区之间缺乏呼应,景点的多种元素组合中缺少了人性化设计的考虑,会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

3、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

在茶场旅游景观中,由于目前景区的旅游景观规划刚刚起步,公共广场的建设仍在规划设计中,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尚未全面覆盖。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供休息用的桌椅以及一些必要的饮水点也没有完成建设。基础设施整体配套完成度不高,游客的游玩过程会有很多不便。

5.2 具体措施

1、合理布置公共设施

景区中休闲桌椅的设置要遵照人流规律,对游客高峰值要进行严格预测,同时考虑游客可能在路上购买饮料等物品,可适当布置自动售货机以满足需求。要认真考虑公厕之间的距离。停车场、休闲广场等集散要求较高、面积较大的设施需重点预估人流密度及消防等安全措施的设计。

2、交通线路的缓冲设计

以游客为中心布置交通路线。在园区交通转角处,开辟小块区域,并以假山石或小型观景亭布置其中,使转角被缓冲。同时也能使游客在行车过程中体验到五步一弯,十步一景的独特趣味。园中林林总总的配景有十几处,它们有的相互呼应,有的独成一景,都很好的点缀了整个旅游景观的色彩。如图5所示。

3、水库的整体规划设计

结合实地勘测结果及客户要求,水库的休闲栈桥设计可采用自然的木质桥,并在中心水体处设置水上舞台,配合沿湖的接待中心形成夜晚文化氛围(如图6)。连接水上舞台的栈桥采用绿色透明玻璃,桥边的观赏亭在夜晚水下射灯以及雾喷装置的效果下可以形成仙境的效果。湖对岸是垂钓中心,考虑到日后垂钓文化节的举办,中心分为休闲垂钓区及竞技垂钓区。

图6 水上桥榭

4、文化广场设计

文化广场整体以几何形式布局,并进行高低错落的层次处理,整体呈现节奏和韵律感。广场内以规整的放射状布置花坛及绿化,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空间放大的理想效果。处于视觉中心的水体与后面的雕塑独成一景,也是贯穿整个文化广场的一条中轴线,使得文化广场的整体感更加突出和强烈。墙面上布置水体,搭配观赏竹、文化石,在整个文化广场中独成一景。

5、农作设备的留存问题

游客前往农作区旅游观光是为了接触和欣赏大自然田园风光的魅力,如今很多的农作区都具有一定的技术生产设备及产品,这些东西也可以很好的吸引游客,新佳茶厂某些代代相传的生产技术及设备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有的甚至已经被现代科技所替代,但仍然可以保存下来作为古今技术结合的科普景观。

6 结语

发展规范且具有规模的农作区旅游项目符合旅游项目开发趋势,在当前整体旅游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农作区旅游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前景,借助于我国丰富的农作区自然资源,根据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指导,农作区旅游定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持续繁荣的增长作出更加杰出的贡献。

[1]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3]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0-94.

[4]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B10):1-5.

[5]李树民.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J].旅游学刊,2011(26):5-6.

[6]薛晓飞.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北京:林业大学,2007.

[7]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26):7-8.

The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 in Grain-producing Area — A Case Study of Jingdezhen Xinjia Tea Plantation

XIE Xuan

(SchoolofArchitecture,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In view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 in farming zone and development issues fac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hort-term solution and long-term direction of solution.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farming zone, loc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social mainstream demands and the actual developable tourist projects. Taking Jingdezhen Xinjia Tea Plantat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rives to build an integrated developing road which can have strong capacity of generative economy, keep and optimize loc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form cultural forms and also take the basic production capacity of farming zone into account. Through design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he paper aims to make the tour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farming zone become more harmonious and verifies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arming zone.

farming zone tourism;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design and plan

2016-04-22

皖西学院校级青年项目(0041014014)。

谢轩(1987-),男,安徽六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F592.68

A

1009-9735(2016)05-0084-04

猜你喜欢

景区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小A去旅游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