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特教中心的“第一哲学”
2016-12-14成尚荣
●成尚荣
南通特教中心的“第一哲学”
●成尚荣
本文诠释了百年名校南通特教中心“第一哲学”的文化基因及其核心价值、核心理念。
第一哲学;核心价值;核心理念
编者按:1916年,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先生满怀人道主义精神,创建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首开中国人自办自教特殊教育先河。100年春华秋实,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秉承张謇教育思想,努力开拓现代特教之路,形成了融学前康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第一所”向“第一流”的历史跨越。
一、南通特教中心有自己的哲学。他们的哲学,不妨叫作“第一哲学”。
办学校、办教育应当有自己的哲学。
哲学是高深的,但又是可以触摸和理解的;哲学是神圣的,但又是平易可以亲近的,因为苏格拉底已“把哲学从天上传到了人间”[1]——哲学在生活中一直陪伴我们。
哲学是穿着衣服的。穿不同的衣服就有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行走姿态。黑格尔曾说,做哲学穿两种不同的衣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2]。黑格尔以后的哲学仍然走在这两条道路上,不过,“普通的道路”更加宽阔,更加通畅。我们正是“穿着家常便服”走在“普通的道路”上的人,并不喜欢“穿着法座的道袍”的人板着面孔的一本正经的说教。当然,我也相信,即使走在“普通的道路”上,也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
张謇先生自创办南通师范学校及其附小,创办狼山盲哑学校始,就创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他的教育哲学很丰富,可以有多种概括,“村落主义”就是其中闪烁着异样光彩的哲学和思想。张謇先生的哲学思想自会传给盲哑学校的后来人,传给盲哑学校。因此,盲哑学校,如今的南通特教中心是有自己的教育哲学的,他们一直穿着闪着道德、仁爱之光的“家常便服”走在普通而又神圣的道路上,在特教这个特殊的“村落”里创造着耀眼的业绩,承继着并发展着张謇的教育哲学思想。
南通特教的哲学是什么?我以为是“第一哲学”。这儿的“第一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不同。亚氏的“第一哲学”指的是,在所有哲学中起着前提作用的、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哲学;我们这儿所说“第一哲学”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的哲学。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第一所迈向第一流”。这种“第一哲学”原本就是他们的文化基因,一直存活于学校的生命机体中,它不是外加的,而是内在的,是自己生成的。
“第一所”,是指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自教的特教学校,言其创办时间之最早;“第一流”,是说南通特教中心,百年沧桑、百年追寻以后,百年梦想的实现,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言其办学质量、水平之高。从第一所走向第一流永远是个过程,因此,“第一哲学”不是完成的哲学,而是追求的哲学,不是既成的哲学,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哲学,如果作个解释:“第一哲学”是一种特别的情怀,充溢着中华民族的情怀、教育的情怀、对残障孩子深切爱的情怀;“第一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进取的精神、奋斗的精神;“第一哲学”是独特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有着崇高的信念、信仰与信心,有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对南通特教中心的“第一哲学”我们报之以真诚的肯定与赞许,向“穿着家常便服”走在“普通道路”上的南通特教中心的校长、教师致敬。
二、南通特教中心“第一哲学”的核心价值:中国品格、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专家教授对南通特教中心有过这样的评价:“南通创办特殊教育开华人之先河”,“在我国特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评价恰如其分,里程碑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其一,开华人创办特教之先河。20世纪初,四万万人口的中华文明古国竟然没有一所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特教学校。张謇先生深感忧虑和焦虑:“贫则乞食,富则逸居”的现实,以及“盲哑累累,教育无人”的事实触动他的心灵。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外国人在烟台等地却开办了盲哑学校。鲜明的对比,张謇先生不只是忧虑、焦虑,更多的是痛心。他出于民族自尊心,出于对残疾儿童的仁爱之心,出于教育的自觉而带来的责任心、使命感,不仅致函江苏按察使,而且亲自鬻字筹款,吁请社会贤达捐资,然后购置土地,启动办学工程。就这样,以中国土地名命名的、中国人自己任校长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于百年前的1916年11月25日创办并开学。这所学校的创办,告诉国人,自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特教学校,中国人是有志气的、有能力的、能创新的;告诉世界,中国虽然贫弱,但不软弱;中国虽落后,但不愚昧。这对于中国,是破天荒的第一所,它也是可以载入世界特教发展史的。这确是熠熠闪光的里程碑。
其二,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狼山盲哑学校充满着中国文化元素,彰显着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其校训为“勤俭”。这一中华民族品格召唤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其办学宗旨为“自立谋生”,其中中国人的独立精神、谋生能力、生存方式不言而喻。其核心目标为“始在收教育之效”,“而终在收慈善之效”。教育是慈善之举,是道德事业,这一教育的本质尽在“教育之效”和“慈善之效”之间,仁爱之心也尽在核心目标之中。其教学内容为“以生利教育为中心”。对劳作的重视,对技术的尊重,对生活幸福的遵从,对明体达用的认同和实施是显而易见的。其基本的教学方法为:“期以心思手足之有用,弥补目与口之无用。”而且教学方法基于一种信念:盲童“读讲明晰无少遗,与明目者无异”。在张謇先生看来,在特教中心的老师看来,特殊儿童的特殊之处不在残障,而在他们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因此,这样的特殊之处才是伟大之处。以上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文化的品格和风格,这所学校真正是中国的。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1916年学校建立,张謇先生亲笔题写“盲哑学校”门额 摄影 戴美
其三,育特教教师的素养。具有中国品格和风格的特殊教育,往往集中体现在教师身上。对此,张謇先生的要求是:“盲哑教师与不盲哑教师,又有不同者。盖盲哑教师,苟无慈爱心和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纯恃学业之优为已足尽教育之责也。”慈爱心、忍耐心,点击了特教教师素养的文化特质。众所周知,爱的教育风行世界教育领域,但爱的教育绝不是西方教育的专利,我们中国也有关于爱心的文化表达:学业之优、教育之责,不是特教教师素养的全部,而慈爱心、忍耐心则是素养的关键。慈爱心、忍耐心折射出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伦理道德的本色与底色。南通特教中心教师们有一种特殊的表情,这样的表情是由教育的本质、特殊教育的特质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铸造而成的。外在的表情实际上是内心的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特教中心的中国品格和中国风格,并不静止,更不封闭,他们始终呈打开的状态,向西方开放,向世界开放,向未来开放,与国外的同行交流、对话,尊重并吸纳西方特殊教育的理论、理念、经验。比如,练习排舞。排舞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曲。南通特教中心在研究以后认为,排舞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健身运动,中国学生也可以学,于是他们大胆引进,成立了天虹排舞队,结果是孩子们喜欢,家长欢迎,社会认可,国际上给予赞扬,如名字一样,像是天上的一片彩虹。可见,南通特教有开放的胸怀,尊重并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向西方文明学习,并不影响中国特色,相反,正表明这是一种中国品格和风格。
盲音乐课 摄影 戴美
三、南通特教中心“第一哲学”的核心理念:人永远是目的,学生发展永远第一。
哲学关心人、关注人、发现人的意义,构造幸福人生;哲学朝着日常生活转向,已成为哲学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更关心人、关注人;尤其是特教学校,残障儿童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有障碍的人。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第一哲学”的“第一”都应当是人,必须认同、坚守、践行“人永远是目的”这一核心理念,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哲学,更不是“第一哲学”。在这里,“第一哲学”之“第一”指的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南通特教中心就是这么坚守的。
为了突显这一核心和目的,南通特教中心通过教育科研来深化认识、提升立意和有效落实,那就是全人教育的课题研究。从这一课题名称来看,“人”是教育的主语,“全人”是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他们认为,“全人教育”是教育的标举,是教育的一面旗帜,用清华大学谢维和的话来说,这是教育的一盏“顶灯”。
阅读南通特教中心全人教育研究的材料,有许多鲜明的印象,所有印象都指向了“人”“第一”。首先,对残障儿童的认识与发现:“视障不是缺陷和不幸,仅是特点和不便而已”,“全人教育是残障儿童的需要和权利”。而且,他们还这么认为,“视障儿童因视力缺陷,某些方面的发展可能会与正常儿童有些差距,但有些方面的发展又因其潜能的开发而超出正常儿童”。这些认识与发现,猛烈地冲击陈旧、落后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坚持这么去看待、对待学生,才是最为根本的“全人”。其次,全人教育的内容,规定为三个方面:悦纳自我、热爱世界、幸福生活。这三个方面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标。从悦纳自我开始到热爱社会、热爱世界,最后成就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目标与内容的完整结构,体现的是“全人”的内涵:能完整把握自己、把握生活、把握世界的人。再次,在教育策略上,对自我审视策略尤为重视。他们这么认为,“自我的本质是先天的道德感”。意思非常明确,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调适自己,才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全人”。另一个重要意思是,假若不能这么去操作,就是不道德的——全人教育首先是道德的。第四,学科整合的方式。全人发展需要综合素养,综合素养需要课程整合和教育的统筹。南通特教中心,坚持以学科整合的方式,体现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这样,全人教育就有效地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中。
南通特教中心在“第一哲学”的引领下,还孕育着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对训练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对爱的教育的深刻认知;还培育着“第一标志”——教师良好的素养,既有一般的教育素养,又有特殊的专业素养,他们心中永揣着“第一”的梦想。核心价值、核心理念、核心动力、核心标志……这一切彰显着“第一哲学”的思想,也丰富着“第一哲学”的内涵。在这盏顶灯的照耀下,南通特教中心,不忘初心,不断前行,永远从“第一所”走向“第一流”。
[1][2]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M].林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100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