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6-12-14沈鹏悦耿蕊寿文静班粼娟卢乃杰李瑞锋
沈鹏悦,耿蕊,寿文静,班粼娟,卢乃杰,李瑞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医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沈鹏悦,耿蕊,寿文静,班粼娟,卢乃杰,李瑞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随着信息技术与医学的不断发展,移动医疗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传统医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中医药与移动医疗的融合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前景,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中医药与移动医疗的融合提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中医;移动医疗;健康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医移动医疗进入初步探索发展阶段,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上开始涌现出一批互联网+中医的先锋企业。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多处提及要实现中医药发展的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主要任务中包含: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发挥中医药大数据应用。《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强关键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当前,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深,迎来中医移动医疗发展的新时代。
1 中医移动医疗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中医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涌现出一批新型产品,逐步形成了多种中医移动医疗发展模式。
1.1 中医移动医疗市场分析
自从我国提出“互联网+”战略以来,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生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医疗已经进入人
们的生活,并且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群众对移动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适逢我国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移动医疗受到市场的青睐,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移动医疗涵盖医疗健康领域的多个环节,从日常的健康监测到远程会诊,激发了大批创新创业机构开创了多种商业模式,中医移动医疗以信息新技术为基础,以中医诊断协同为保障,以名老中医辅助系统为支持,建立互联互通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监测,进行智能、实时、动态、全程监测,对异常指标预警,降低突发疾病风险,提供医生咨询、智能用药提醒、个性化资讯推送及病友交互等功能,实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中医药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加快发展中医药服务,有利于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互联网+中医”项目迅速成为资本眼中的投资热点。例如,“冬日中医”天使轮融资150万元,“把把脉”天使轮融资数百万元,“甘草医生”和“金华佗”pre-A轮融资千万元。目前,具有中医特色的专业化的移动医疗还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技术和模式,比如,中医的针灸技术能否像艾灸、刮痧一样移动医疗化,中医养生能否通过移动医疗化让百姓像知道苹果养生一样家喻户晓[1]。在移动医疗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将中医个性化诊疗与共享数据有机结合,中医移动医疗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2 中医移动医疗分类
中医移动医疗所依托的载体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用户群主要分为三大种类:一是面向广大互联网终端用户的中医类软件,二是为中医类医院服务的远程医疗设备,三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中医类可穿戴设备。
1.2.1 中医类应用软件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内各行业领域均尝试开发APP客户端,与中医相关的手机APP层出不穷,利用智能手机和对应的辅助外设,可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功能,一方面用以获取人体图像、视频、声音、气味、脉搏等信息,同时还能初步提供标准化的问诊项目,并对所获数据加以存储,以便为后续辩证和慢病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根据2015年安卓应用商店第三方数据来看,综合数据排名居榜首的APP为“甘草医生”,于2015年11月上线,把未病防护、慢病管理和康复等结合起来,“甘草医生”移动应用平台目前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互联网+中医”平台,截至2016年5月集聚了5000多名认证中医师,近30万用户,重点建设内、外、妇、儿四大类名中医工作室。这类应用软件极大程度的缓解了慢病管理等医疗服务资源不足的现状。
表1 部分中医APP软件基本信息
1.2.2 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移动医疗的高端平台载体集中体现在远程诊疗服务上,中医四诊均可利用远程医疗会诊,通过图像传输、脉诊仪等设备均可完成精确的会诊,各地中医医院纷纷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开展远程临床会诊及远程影像会诊诊疗服务,弥补了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慢病二次复发等疾病控制的专业技术不足问题,充分利用老中医现有经验,实现跨地区、高效率的中医诊断。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决定,同意宁夏、贵州、西藏分别与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与北京协和医院,云南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首批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同时,中医医院远程医疗也在各省份开展,例如,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中医医院投入250余万元建成了面积约40平米的远程医疗会诊室及设备购置,配置专用视频会议网络接口和医生工作站,远程会诊中心初步建设。
表2 建立远程会诊的中医医疗机构
1.2.3 中医类可穿戴医疗设备
21世纪以后,随着谷歌眼镜、苹果手表的推出,可穿戴设备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第三届中国中医药民族医药信息大会上,推出中医智能云系统、“云诊间”等中医互联网产品,其建设在云端服务数据统一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终端与PC端、线上与线下的相互融合,由智能可穿戴设备自动采集数据,建立海量数据库、数据模型、分析挖掘工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医药发展中或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治未病”入手,借助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使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全面覆盖人的生命全过程。目前,已研发出系列产品,例如脉象手环、中医按摩手套等,工博会还展示了云中医智能镜、健康状态辨识仪、新型穴位探测与治疗仪、四季肤草定制系统、健康算盘等技术产品,传承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以家庭为单位、个人为核心,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首创一系列小型化、智能化、便携式、穿戴式的“智慧中医”健康管理产品。
2 中医移动医疗发展瓶颈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断深入,中医移动医疗快速发展,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标准化程度偏低
各类移动医疗设备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难以实现数据互通,不利于健康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利用[2];由于致病因素和人体结构复杂性,中医诊疗遵循整体观,而移动医疗设备所测得的数据大多是针对特定的一项或某几项指标,影响个人健康信息的全面整合;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远程诊疗和可穿戴设备在信息传输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患者自身对病情描述的准确性、电子设备拍摄的患处画面清晰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智能软件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有许多偶然事件或小概率事件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整合、分析的过程中数据的可用性受到质疑,直接影响诊断[2]。例如可穿戴设备需要集成多样化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环境温度传感器等,如果设备与人体有一
定距离,保证数据准确性是有难度的。所以,中医移动医疗标准化亟待提高。
2.2 科技水平不高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群众对于健康的迫切需求,使市场上中医移动医疗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精准定位和深度开发,大多停留在对于数据的简单监测和记录上,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互动性差,因此给予用户的报告和说明较少,更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甚至会造成误导[2]。另外,应用于诊断的大数据具有较强的共性,无法突出中医个性诊疗,比如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上,更需要精准度强的产品研发。因此中医移动医疗除了诊断和数据检测,能否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上有所突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移动医疗本质仍是医疗服务,理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提供,但目前提供移动医疗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科技公司,很难同时兼顾科技的创新性和医学的专业性,增加了医疗安全风险。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捆绑”限制了移动医疗服务的专业性,特别是中医传承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更需要优秀的专业医生,这一核心资源的不足直接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无法满足群众对于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中医移动医疗的专业性受到质疑。
2.4 行业监管不到位
对于中医移动医疗,国家相关机构并未给予明确规范与监管,缺乏软件上线准入机制,造成市场上移动医疗良莠不齐,增加了医疗风险;此外,缺少互联网医生资质,审查互联网的隐形性使用户无法确定医生的真实性,网络上常出现假冒“名医”、“大家”的现象;由于个体差异、认知差异和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加之移动医疗具有远程的特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3]。而针对移动医疗纠纷的问责制度仍不健全,患者和医生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中医移动医疗相关的立法体系缺失,目前,相关法规仅有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法律效力极为有限,没有规范化的限制和法律保障[2],市场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3 政策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中医移动医疗标准化水平
针对中医移动医疗设备设置统一的标准化口径。完善并依托中医大数据,将大数据整合运用到移动医疗的诊疗指标中,从尽可能全面的角度提高互联网诊疗的准确性;设定专业医务人员为健康服务供给的主体,完善互联网医生诊疗资格认证,从供给的角度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数据标准化。
3.2 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在移动医疗数据标准化的前提下,国家对于相应的应用软件、可穿戴医疗设备等审慎管理,明确监管部门,提供服务之前必须经过专业认证,尤其应重点考察相关数据采集的准确度、分析结果的专业性,并进行严格的监管、备案。推进专业医师网络行医合法化,并对其行医资格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处理、患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改善目前移动医疗产业过度逐利的发展现状,并加强阶段性审查工作,保证中医诊疗及健康管理的安全性,又不失移动互联网的灵活性,促进中医药新业态的稳健发展。
3.3 进一步提高产品研发水平
加强科研水平和研发投入,攻克应用软件和设备的技术难题,如续航、数据处理、采集、传送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问题,提高数据准确性,将医院、数据、设备三者紧密结合。移动技术与中医药领域相结合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信息行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可以与互联网行业合作,研制出遵循中医特点的信息交互模式,共同做好专业性的需求分析、
统筹设计和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大众提供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医疗科技平台。
3.4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
将中医药“治未病”理念融入移动医疗服务中,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等优势病种健康管理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医药服务,使移动医疗助力中医“治未病”服务、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等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具可及性的中医药服务。
4 结语
标准化的确立和审慎的监管有利于中医移动医疗进行有效的数据积累,再通过医院的专业性数据分析与指导,最终形成监测—治疗—康复的医疗服务闭环生态链,辅以大众对于中医药的认同基础,有利于使中医药以现代化的方式最大程度造福于人民群众,促进全民健康,最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 周翔,周立分,潘玲玲,吴亚芬,李斐,刘志勇,严志宏,熊耀坤,朱根华. 移动医疗的研究进展[J]. 健康之路,2015,10:32.
[2] 陈根.互联网+医疗融合.机械工业出版社.
[3] 封欣蔚,杨小丽,杨咪,谌业维,李立红. 移动医疗服务热潮中的几点冷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2016,07:4-6.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Health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ealth
SHEN Peng-yue, GENG Rui , SHOU Wen-jing, BAN Lin-juan, LU Nai-jie ,LI Rui-f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cine,the mobile health service mode emerges at the right moment,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also ushers in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obile health treatmen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finds the problems and mak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obile med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
Chinese medicine; Mobile health; Health
沈鹏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李瑞锋,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