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米:做一个有良知的公安作家

2016-12-14初曰春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雷米创作工作

文/初曰春

雷米:做一个有良知的公安作家

文/初曰春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窗台上。窗户宛若镀了银。雷米坐在窗台前,在如水的月光下享受阅读的快乐,在静谧的深夜里寻找思考的乐趣。

时间悄然逝去,原以为雷米会到电脑前,俯下身子创作,但他始终端坐在那里,安静地阅读和思考。雷米说,不能因为创作影响了白天的工作。

这就是雷米,一个把创作当做副业的警校老师。

创作源于校园初恋

小时候,雷米的母亲在工厂做文化宣传工作,自费订阅了很多杂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日本文学》,每期都会有两篇以上的推理小说,那些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给他带来很多快乐。

中学时期,雷米喜欢到同学家串门,而且总会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他是有选择的,谁家的书多,他就去谁家。在那个阶段,他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

读大一的时候,雷米先是写诗,后来又改写小说,读者始终只有一个人,那个读者就是他现在的妻子。雷米说,追女生是创作的原动力,那些不成熟的作品让自己拥有了初恋以及现在的幸福家庭。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雷米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他的小名叫雷子,妻子的小名是小米,他为自己起了“雷米”这个笔名。最有意思的是,“心理罪”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名字也跟妻子有关,妻子名叫栾芳,每个字里取一半,组到一起就成了“方木”。他是用这种方式纪念创作带来的爱情。

雷米跟大学里的图书馆有缘,也是那里的常客。他本科学的是法律专业,硕士是刑法方向的犯罪学专业,主要研究人的犯罪心理。本科期间,他从图书馆借来王朔和苏童的作品,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因为他欣赏那些作品的语言节奏。研究生一年级上半年,因为导师在德国,让雷米有了很多闲暇时间。在吉林大学图书馆,他第一次读到中国台湾版繁体字的《嫌疑画像》,书里的犯罪心理刻画让他由衷佩服。还有用医学专业知识来构思的小说《医生杜明》,以及美国电影《十二怒汉》里对犯罪的三个关键证据的推测,都让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也给他日后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读本科三年级的时候,雷米就开始了第一部小说的创作。起因是他在图书馆一本书的借阅卡上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一串名字,若干个毫不相识的人因为那本书联系在一起,雷米想,如果有那么一本死亡之书,与它相关的人离奇死亡……经过一番构思之后,他写下了《第七个读者》的开头,“方木”也成为主人公第一次出现在作品里。

2003年,雷米正式参加工作,骨子里的传统让他对工作极为专注,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创作,直到2006年,考博失利之后,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下子放松下来,才让他真正开始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在这段时间里,他写好的作品以每天2000字的速度,发布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专栏,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并开始在湖北武汉的《今古传奇》上连载。他的第二部小说《心理罪》(网络名《画像》)在网上发布之后,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说读者非常喜欢他的作品,要为他出书,这才让他更加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

创作喜欢自我较劲

因为工作的关系,雷米能够接触到很多刑事案例,这些案例常常引起他的深思。对犯罪事实的深刻剖析,让他有一种挖掘事物本质的冲动。他尝试着解读罪恶的根源和危害,并通过作品向公众传递这些讯息。

网络文学降低了写作者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泥沙俱下的局面,因为缺少编辑审核这一环节,部分作品虽然得以发表,但难以保证质量。对此,雷米非常清醒,他开始给自己加压,用尽心思确保作品的水准。他以刑事案例为故事背景,强化故事情节,通过作品展现生活,挖掘人性,给人警示。

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过雷米。在他刚开始创作的阶段,有读者提出疑问,说悬疑推理小说涉及那么多的犯罪事实,担心给读者带来误导。这是雷米从拿起笔创作的那天起就已经意识到的问题,他甚至给自己定了规矩,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宁肯放弃创作。基于这点,雷米要求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谋局布篇,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他都倾注了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雷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作品的三观和气场。如果确因情节需要,不得不刻画的血腥场面,他也是尽力克制。当然,他还找到了另外一个“法宝”:决不在作品中渲染犯罪手法。

文章开头提到,雷米习惯于在夜间阅读,这跟大多数作家不同。很多作家习惯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而雷米却不愿耗费过多精力,影响正常工作。他夜间阅读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添加养分,把课备好。

雷米是一名教师,日常课业任务较重,创作时间只能零敲碎打,除了假期外,基本上都是利用备课之后的时间。他的创作速度很慢,每天只有寥寥几百字,最多的时候也是几千字。这让早期一些网络上的读者意见很大,他们纷纷跟帖,要求他加快进度。但雷米认为创作只是业余兴趣,工作才是本职业务。雷米从未因此而迷茫,这种取舍就像小学生的算术题,一加一等于二, 一目了然。雷米所做的无非是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把别人品茶、聊天的时间省下来,用来创作。

幸运的是,刑警学院给雷米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领导也好,同事也罢,都非常支持他的创作。有人曾劝他辞掉工作专心创作,雷米说,自己的根在警校,必须能在讲台上站得住。

当然,除了为工作需要所进行的阅读之外,雷米把阅读作为创作的必备条件,不断通过它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他认为阅读对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让作品有内涵必须有巨大的阅读量。雷米依然是图书馆的常客,人文历史、天文地理、哲学养生,他无所不读。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阅读量,起码的词汇量就会具备,在描述某个事物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词句可供选择。

雷米作品里的很多构思来源于生活,《暗河》的创作就是他在本溪出差时受到的启发。除了利用去基层公安机关调研时体验生活之外,雷米还有个习惯,每遇到无法拿捏的细节,他都会向同事们请教。有一次,为了把车辆肇事现场写透,他专门请教这个专业的老师,来来回回很多次。一位熟悉的同事觉得不可思议,说写悬疑推理小说不就是编编故事嘛,何至于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雷米笑而不答,他心里想的是,必须跟自己较真,用所有心思去创作,才能让作品更加优秀。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读者和出版社都看好“心理罪”系列的市场时,雷米果断停笔。他觉得作品就该挖掘人性,把自己的创作“压榨”到无路可退,在人性的制高点上结束,这无疑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新书《殉罪者》得到读者的赞誉,就是他不断跟自己较劲的成果。

作品礼赞警察荣誉

雷米非常感谢全国公安文联对自己的支持,在某次座谈会上,张策副主席说,雷米的作品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雷米拥有大批的粉丝,显然,他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畅销书作家。面对公众的褒奖,总结、反思十年的创作历程,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排除市场的干扰,用自己的方式创作,让作品真正站住脚。

雷米认为自己的小说情节一般,但塑造的人物不单薄。特别是作品中涉及的警察,他决不允许脸谱式的“高大上”,而是力求立体化的形象。

刑警学院有位测谎专家叫韩卫民,外地同行到院里出差时,从专家那里带走一本雷米的书。回去后,那位同行打电话给专家,你这本书的作者是咱的同行吗?他把警察写活了。

同事郑吉龙曾经找到雷米,说你小说里死了很多人,听说里面的老郑原型是我,你可千万别把我写死了,你得让我活着。这虽然是玩笑话,但恰恰说出了雷米的心思——现实中有太多的警察流血牺牲,在作品中不能轻易让他们牺牲。

雷米认为,在公检法机关当中,警察最苦最累,背黑锅、挨人骂,首当其冲,他们工作时有喜怒哀乐,有恐惧、有迷茫,也有内心阴暗的一瞬间。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别指望他们在工作忙乱时,像空姐一样保持微笑。基于此,雷米觉得自己不单单是一个警校老师,更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作家,而是必须对得起身上的警服,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职业发出声音。

在作品中,雷米不但为不被人理解的警察职业说话,他还竭尽所能地设置一些情节,刻画忠诚、智慧、勇敢、坚韧的警察形象,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公安工作。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那里,雷米对自己要求严格,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让学生记忆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更是严谨,他要通过作品打击犯罪,传递正能量,引导热血青年充满正义感。前不久,一个年轻读者把在刑警学院大门口的自拍照发到了微博上,说:“我终于考到了雷米老师任教的学校,我就要当警察了,求赞。”雷米听说后由衷地笑了,他说自己就是想通过作品礼赞警察这份职业的荣誉,这比获得再高的文学奖项都令人兴奋。

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警察群体形象,雷米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将触及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给读者带来新的期许。他已经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做好了准备,无论市场怎么变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打算做漫长的坚守。

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光影交替中,为了自己的梦想,雷米依然在阅读和思考。

月亮悄悄爬上了天际,以不变的姿态注视着雷米。此时,他正捧着一本书,在月光的映衬下,像一个智者,仿佛一尊雕塑。

哦,差点忘了,雷米的梦想是做一个有良知的公安作家。

猜你喜欢

雷米创作工作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复制爱因斯坦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不工作,爽飞了?
向你推荐一本好书
创作随笔
选工作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