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例维修谈后翼子板更换

2016-12-14江苏顾平林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6年9期
关键词:子板工作量车身

◆文/江苏 顾平林

从一例维修谈后翼子板更换

◆文/江苏顾平林

一辆2013年5月出厂的江淮和悦(B15)轿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右后翼子板出现严重的褶皱变形,并伴有撕裂现象(图1)。由于后翼子板损伤严重,内侧结构板件同时变形,加之该部位属于封闭式箱型结构,建议更换后翼子板,与车主沟通并得到认可后,该车辆在某小型汽修厂进行修理。

图1 事故车照片

翼子板更换后,笔者见到此车,认为无论什么理由,这样的局部切割更换都是失败的(图2)。因为操作者违背了一般轿车后翼子板的更换原则,即在保证汽车安全和性能的情况下,应对轿车后翼子板进行整体更换。如果只是局部变形、破损严重,如门槛板与轮眉下部小范围变形,可以在锁轴向下至门槛板合适位进行切割更换,且最大切割焊接缝长不能大于35cm,而此车最长切割焊接缝达到了80cm左右。维修技师之所以选择如此切割更换,笔者认为可能考虑了拆装后挡风玻璃的风险、后备箱位置的更换痕迹(气体保护焊塞焊替代电阻点焊,焊疤形状不同)等原因。

图2 翼子板更换后

笔者认为上述操作方法将会带来下列危害:

1.切割缝较长,焊接质量及平整度难以保证。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焊接区域有使用车身外形修复机整形的痕迹,另外多处出现焊接熔穿孔。

2.增加后续作业工作量。焊缝及周围因热影响导致变形区域需要大面积施涂原子灰作业,无谓增加工作量。

3.安全性下降。焊疤打磨后厚度一般保持在1.5~2.5mm左右,比周边板件要厚许多。

再加上如此长的焊接缝,背面的防腐蚀老化措施难以到位,2~3年后焊接缝及周边可能会因为锈蚀而变薄,整个后叶子板的强度因此下降,安全保证损失,再次遭遇碰撞,变形会更大,车损更严重。

专家点评 — 臧联防

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个有心人,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种工作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和学习。

通过本文的典型案例,至少可以印证“很多车是修坏的”这一普遍观点。另外,也侧面反映出技师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后翼子板更换时,通常可遵循以下原则确定切割位置:

(1)根据厂家维修手册要求确定切割位置。厂家技术人员了解车身结构并熟知内部线束、排水管、密封减震材料等相对位置,因此会给出相对合理的切割位置。

(2)从截面相对小的部位切割,以便减少原子灰施涂的面积。

(3)选择刚性强的部位切割,以较少焊接变形带来的后续工作量。冲压线距离短以及高曲率的部位,焊接后的变形倾向是升高,冷却后一般都可复原。冲压线距离远、低曲面、倒曲面焊接后的变形倾向通常是下沉,冷却后很难自动复原,需要进行整平作业。

(4)从内侧有工艺孔的部位切割。这样可以从工艺孔内伸入工具,以便在焊接前、焊接中、焊接后整平钢板的错位及凹陷变形。

后翼子板与车身焊接在一起形成整体结构,无论整体更换还是局部更换都属于切接更换的范畴。整体更换是指更换整个翼子板,其优点是易于操作,可靠性高,维修质量相对容易保证;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拆装的零部件较多,如后挡风玻璃、尾灯、保险杠,甚至油箱、车顶内衬等也须拆卸,另外整体更换将破坏车身整体性,对其他部位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局部更换是指只更换后翼子板上的其中一块,该种方式对于操作者的技能要求相对要高,但工作量可以大幅减少。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更换,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应根据损伤程度、位置、车身结构等情况具体而定。综合上所分析,并根据该车的实际损伤情况,个人建议可采取局部更换的方式进行修理(图3)。

图3 建议更换部分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更换,都应该使用防腐剂对空腔和结合面进行防腐作业。

猜你喜欢

子板工作量车身
姑苏城内话车身
基于Optistruct翼子板分析
汽车轮胎与翼子板视觉美观性分析
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估算LiDAR内业工作量的方法研究
翼子板典型缺陷分析及改进方案
一个兼顾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及其应用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左右后翼子板延伸板多工位冲压工艺分析
卡板在车身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车身塑料件的焊接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