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是哪里人

2016-12-13蒋方舟

雪花 2016年5期
关键词:身份

蒋方舟

一个朋友到了新公司,与同事聚餐。在坐定之后、上菜之前的尴尬时刻,一桌人开始了一个简单的话题来进行“破冰”:“你是哪里人?”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这位女士却用了40分钟的时间来介绍她身世的几次重大转折:父辈迁徙、祖辈受迫害,她生在一处,长在另一处,落脚点在于———其实她是个上海人。

按照心理学原理,当人们开始认识世界和他人时,往往趋向于选择一个脸谱化的印象,因为这是最省力的规则:天蝎座阴险、双鱼座多情、白羊座冲动、处女座万人嫌……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地理上:内蒙古人单眼皮塌鼻头会射箭;新疆人都是卖切糕的和小偷;东北人爱忽悠,占领了黄牛、理发和黑社会的市场。

而一旦有人超越这种固化的认知,人们就会惊讶地说:“完全看不出来耶!”那个女士也同样意识到这种偏见,她认为湖南蛮横,陕西太土,上海更符合她精致高素质的精神气质,所以会这样介绍自己。然而我不能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花40分钟时间去解释这件事?她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说到底,这是一种身份的焦虑。“身份”是多种因素混合的结果,包括财富、地位、家世等,越高级别的身份,就能带来越多的资源、空间和他人的尊重。因此我不断地在他人自我介绍时,听到类似的表述:“我爷爷是个大资本家。”“我太爷爷是正宗正黄旗的。”“我祖上出过状元。”这些明明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荣耀,都成了为自己的身份添砖加瓦的道具。

是不是客观甚至贬低自己的出生地或者家世背景的人,就毫无身份焦虑的困扰?也并不是这样。上周,我去某个大学做讲座,观众中有一个女孩是我的老乡,她不解且愤怒地问我:“为什么在你的文章中或者采访里,我们老家总是一个脏乱差又穷乡僻壤的地方?”

的确是这样,介绍自己的老家时,我总说:“那是一个湖北的二线城市。”而介绍自己的家庭背景时,我也总爱强调自己如果不写作,就会像周围一起长大的同学一样,成为火车上扫地查车票的乘务员。我反思了一下,这似乎是一种逆向的“炫耀”,如同总是强调自己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以及领奖时总是穿着母亲做的棉袄和布鞋的公众人物。强调自己出身的平庸,甚至贫瘠,是为了强调白手起家的不易,以及才华和能力的突出。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道:“现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

发达的资讯让我们对富人的生活无比了解,而不像过去只能猜测皇帝是喝粥还是吃饼。富人在河流的对岸鼓吹:一定可以实现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河岸却被拉得越来越远。这种一步之遥的触不可及,让我们变得焦灼不堪。几乎每个人都有个一夜暴富的朋友,曾经在一起吃烤串喝酒,忽然有一天,那个朋友创业做生意/炒股/挖比特币/嫁入豪门/参加选秀,而一跃进入更高级的身份阶层,那种焦虑就更加突出。

然而成功的人亦有同样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远大前程》里的皮普。逆袭之后,他们依然轻易地就被激发出内心的羞耻和自卑:我是誰?我渴望什么?我是谁?这是一个越来越难回答的问题,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山东人、程序员、二次元宅、爱国主义者、爆红视频当事人、段子手。每个身份如同多棱镜的一面,在不同的光线下闪耀不同的光。人们不断为自己制造出新的身份,企图在新的身份下获得关注、认同、尊重。

要么接近想象中的自己,要么降低对自己的想象,才能有一天平静地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哪里人?

猜你喜欢

身份
Burst Your Bubble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鱼儿的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怎样防止身份盗用
刑法中的身份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