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12-13张宝华金雅庆
张宝华 金雅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利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视角分析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本内涵、设计特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模式。
引言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驱动,许多高校都纷纷开设设计学类专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对设计学专业了解不足,导致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多数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能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反而盲目照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从而导致其教学的针对性不强;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探索,从而使人才培养面临着“眼高手低”的尴尬。针对这些教学弊端,一些高校开始主动联系企业,并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从而使学生在“教、学、做”三位一体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工作室制教学的概述
工作室制教学最早出现在德国,而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我们要想对工作室制模式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从内涵上看,工作室制教学是一种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可以逐渐将理论、技能、实践融合在同一教学体系之中;从管理模式上看,由于是校企合作模式,所以工作室的管理应依据企业管理理论进行组织建设,同时兼顾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而实现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与项目任务的顺利开展;从教学组织上看,学生与教师在实践中结成传统的师徒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师生互动和教学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讲授素质,还要具备承担项目接收、设计、开展等组织能力,以保证工作室在项目的支持下高效运行;从教学评价上看,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工作室则利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企业选择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让他们在体验中了解工作室的运行模式。
“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整体规划
高校在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之前应对其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首先,高校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该工作室与市场化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区别开来;其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自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即工作室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挂钩,以增加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最后,工作室的发展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即利用试点的方式确保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通过推广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普及。
2.“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和企业应加大对“艺术设计工作室”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保证师生能够在一个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工作室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是指校企双方既要为工作室配备电脑、扫描仪、网络、办公桌椅等公共基础设施,还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配备专业的基础设施;所谓软件设施是指校企双方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力、信息、资料和资金等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
3.“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师资建设
“艺术设计工作室”中的教师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由于工作室的运行依托于项目,因此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素质,还要具备专业的组织、管理素质,而度与这样的要求,高校在努力挖掘内部教师资源潜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外聘的方式,从企业中吸引那些具备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进行知识讲解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学生能够直接与有企业生产经验的员工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4.“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个相对开放的教学体系,它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进而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室的顺利运行,进而达到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为企业发展带来综合效益的目的。
结论
总之,这种以工作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有机地结合在起,并让企业和高校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市场信息和教育信息的融合,因此,高校教学改革中,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并通过资金、技术、教育资源、管理资源的投入建立工作室,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室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应对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