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美育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2016-12-13白艳霞
白艳霞
美育受到时代社会的经济形式、政治制度、以及哲学观念、艺术思潮的影响,不能在校园中孤立实现。当代的中国,以市场逻辑为核心的经济文化消解了传统儒家道家传统哲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育的效力;精神文化的贫弱把当代审美教育变成近乎纯粹的娱乐。这三种文化对美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美育工作只有在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协同作用下,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解决中国青少年精神萎缩和信仰危机的当务之急。
美育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实现教育目标。艺术作品总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所以,美育的实施不仅是欣赏艺术作品的形式,还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关涉人生的、自然的、社会的理解、认知和评介。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时代性特征,因此,美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攻坚时期;各项制度日益得到加强和完善,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不参与为民众建立精神家园,在这个“中国人现在什么也不爱什么也不怕”的时代,更多的人注重现实利益,缺乏形而上的人文关怀。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爱”、“温柔敦厚”和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后由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等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物质文化前所未有的动摇,在与功用主义的激烈撞击中被边缘和弱化。由于中国古人没有建立神学意义上的宗教,但在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尤其是儒家哲学,将构成宗教三要素的“观念、情感和仪式”“统统环绕和沉浸在这一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显然,儒家思想包含了宗教的功能。而中国当代儒家思想观念的破碎,能够担负起传统儒教重任的新形而上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国人的信仰处于危机之中。
归根结底,我国美育的最高目标是解决人的信仰问题,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仍然要有信仰。这样,美育工作迫在眉睫。审美的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超越现实利益,健全人性,成就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美育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被学者们重视,国家也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2015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第71号文件,其指导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那么,新时期以来为何美育的作用渐趋衰微呢?本文试通过反思当代美育教育中若干现象,而不是从形而上的层面搞脱离美育实践的纯理论研究,以便为未来的美育工作提供前车之鉴。
物质文化削弱了美育的效果
人类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中心,制度文化是联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精神文化虽然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位居同一层次,但精神文化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美育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汽车文化等,逐渐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风气,导致拜金、拜物、物欲横流的精神文化思想的出现。可见,丰富的物质文化不能给人带来精神的充实,物质属于形而下的层面,精神属于形上之思,所以,只有“宗教和艺术是能够揭示真理和赋予生命以意义的领域。但在现代生活中——尽管它们可以被存在性地选择——它们将不会是主导的,因为它们不是从合理化中受益,而是从中受到损失。……现代生活中支配性的领域并不给生活赋予意义。就支配性的领域(科学、政治、经济)而言,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现代社会对道德领域的精神关系贯注了更多的切身利益,现实的需要支配了思维,急功近利风气盛行,人们对艺术的兴趣越来越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严重失衡。各类产品版本的快速更新诱使盲从者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变得思想越来越浅薄。尽管青少年学生被施以美术和音乐教育,却无法抵抗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即使其中成绩佼佼者不乏其人,往往也是以在未来谋求到薪水丰厚的职业为目的。
在现代社会格局中,偏重经济文化的发展弊端终将显露。市场经济社会,即消费社会,在这样以商品逻辑为支点架构起来的时代规则背景下,塑造人们心灵的不是审美,而是商品。在高超的艺术设计和心理学结构化的广告中,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诱惑着人的深层欲望。品牌消费昭示着人的社会地位,为无力成就人生理想的人虚拟了体验成功的机会,统治与支配了人的潜意识。
在以往被人视为象牙塔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无不与美育相关,但是,社会上的拜金风气逐渐浸入了校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绘画和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可怜知识技巧和美育思想,如何能够抑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利欲熏心的社会思潮呢?经济基础在任何时代都对同期的各项事物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拜金与拜物与美育教育之间形成紧张的矛盾,学校美育实施具备良好的条件具备,但美育的效果甚微。
家庭也是美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场所。美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家庭的促进,从根本上说,美育的实现需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恰如我国著名美学理论家和践行者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所说:“美育之设备,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而学生们的家长身为社会成员,很难免俗。他们的言行举止,认识和观念,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几乎消解了学校美育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我们得到的是个市场化的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在这个社会失范。美育逐渐被德育、智育、体育边缘化,当艺术教育兴起以后,美育被遮蔽,从此陷于困境不仅导致学生审美知识贫乏和审美能力走弱,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甚至造成信仰危机的问题。仁义道德、礼仪廉耻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市场规则大行其道的时代渐渐逆转。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对待金钱”、“金钱不能买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过,当下,正确对待金钱的共同体的意志尚未占上风。不能否认,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是现代人的权利,但我们不能成为物质的奴仆、精神的乞丐。超越物质,精神才能丰盈;被金钱异化的人性需要返朴归真,我们在艺术中可以实现精神上的解放。所以,我们时代的美育要走出困境,完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拯救人性的历史使命。
制度文化对美育的忽视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换言之,即经济基础(物质文化)的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文化主导和制约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后两种文化变迁的前提条件和依托。位居文化层次底层的精神文化,受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双重作用。除上述关于物质文化对美育的影响之外,由于制度文化一直制定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所以,国家以方针政策的形式发布公众道德公约,带有一定的约束性,与美育通过亲身、直观的审美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
首先,制度文化对美育起到多重影响。一方面,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针和号召,对中华民族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全面阐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质而言之,国家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带有普遍性原则的社会生活的伦理规范,是我国儒家传统礼教治国方略的当代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制度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工具,既构成了人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公民守则与美育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路径,与当代青少年主体的自然情感格格不入。国家直接发布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方式与通过“寓教于美”的美育的方式提高学生乃至全民的思想觉悟,青少年不但不会自觉接受遵守这些规则,甚至会怀有抵触的反感情绪。儒家经典《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整理的记录)的作者则主张以“乐教”的方式代替“礼教”,通过“乐教”陶冶人的情感,从而促使人们自觉以礼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中国古代从夏商周时代“礼乐”制度即已完善,但新时期我国的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政治上全面实现现代转型,艺术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主性。因此,当代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的“诗”与“乐”创作出于维护封建礼教不同,遵循的是市场逻辑,把经“票房”、“收视率”、“点击率”等显示济效益的数据作为创作目标,把媚俗、娱乐作为创作准则,艺术形式追求感官刺激,内容编排得离奇搞笑,荒诞不经,少有表现国家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的作品。政府的倡导与民间意愿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实与规范或价值观之间不致也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次,艺术教育兴起以后不久,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就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代替了美育。虽说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教育主要发挥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的功能,如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艺术设计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即便教授学生一些艺术知识、审美方法,也是出于掌握门类艺术技艺的需要,不以美育为目标。美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国家发面的行为规范具有要求和号召的性质,是对文字条目的直接遵守,可能对美育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所以,反思美育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针对美育被边缘化和国家方针政策强制执行的收效微弱等问题。2015年0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但是,综观美育现状,走出当代美育的困境,实现《意见》中的2020年的美育目标,我们需做的工作还很多。
精神文化对美育实施的无力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美育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艺术作品的审美实现的;美育的目标是提升人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感、开阔心胸,以及提高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美育实施的方法和目标上考察,美育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层面,受哲学、美学、宗教、艺术、道德等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反作用。
首先,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国家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后,艺术的发展进入视觉艺术时代。视觉艺术注重艺术形式视觉上、感官上、情感上的刺激体验,没有达到思维和观念的层面,即根本不能真正达到美的层面,也就是没有实现对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层鉴赏,审美是从形而下的艺术层面领悟形而上的思想内容的高峰体验,所以,美育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形上之思,达到对社会、人生、世界的深刻认识。这使得当代美育无法达到审美层面,确切地说是艺术教育。
本来,“对美的感受和享受,以及对美带来的‘至乐的追求,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纯正性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的向往样,这种嗜好也正体现了人的最纯正的天性。”美育不仅不违反人性,却恰恰是顺应了人性。追求美、欣赏美,是人的本能,是美好德行的体现。但是,由于当代的艺术作品本身缺乏思想深度,哲学、美学都没有像传统儒家、道家哲学那样具有文化哲学影响力的思想,因此,当代艺术经典稀缺的原因不仅是形式上创新不足,还有个重要欠缺是思想上肤浅有余,制作粗糙。先锋的锐气消散,奇幻、荒谬、怪诞的媚俗作品大量涌现,“祛魅”,已不可改变地成为当代艺术的特征,无法担负起引领学生们通向审美的世界重任。
这种现象引我们从精神文化上考察造成当代美育实施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儒家、道家哲学、美学在当代没有得到创造性的发展,以致发生断裂。以儒家和道家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现代人,在市场经济物质环境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制约下,形成杂乱而又矛盾重重的世界观。中国古代以“善”为美,即“美”与“善”是统一体,审美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合一,通过美育兼有德育的性质和内容。“诗”、“舞”、“乐”中除包含着伦理纲常外,也被赋予宗教的功能。古典艺术中蕴含的“礼”、“乐”、“和”、“同”、“美”、“善”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往往通过具体的诗、舞、乐表现出来;孟子的“德教”、“乐教”、“诗教”也都包含传统礼教内容。当下,这些礼法已经失去延续的社会环境,加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加强当代哲学、美学的建构与优秀艺术作品创作的问题。以往被大众接受、被国家推崇的宗教式舍己为人的献身、大公无私的奉献,为实现崇高理想的悲壮牺牲等价值观在当代受到了质疑或否定。学界没有创造出既继承传统文化哲学又适合市场经济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当代艺术在美育过程中不能在思想深度上提供信念的支撑。物质文化越来越丰富,但是没有及时诞生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化。
总之,美育在文化中展开,各层次文化之间的复杂内在关系造成美育既可以受它们的阻碍,也可以为美育创造优越的条件。制度文化决定了美育的地位,反过来美育在与物质文化相消解与抗争的过程中解决物质文化带来的心灵荒芜、思想萎缩的问题。而精神文化的繁荣是美育实现的重要保证。美育学不仅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掌握审美知觉、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它还须达到审美的、思维的、精神的、信仰的层面。
“学校从来都不能独立于社会,美育不能摆脱经济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影响而实现。功利主义的拜金思想必须借道审美才能使人将物质的无尽渴望抛诸脑后,只有通过美,才能洗涤灵魂,到达心灵与思想的自由彼岸。美的艺术蕴含着鼓舞人心的力量。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似制度文化的行为守则带有规定性。“真正的艺术只能是人类的理想的展现,却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种说教或消遣。这种理想的艺术必须背离当下的现实,必须摈弃眼前功利的色彩。”审美能超越现实,但必须是包含思想指引性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最高的层次上完成美育。
诚然,“历史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社会就是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自相矛盾及其相互冲突、相互制约中路前行的。随着制度文化的日益完善,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精神文化品味的渐趋提升,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会越来越高。我们也应相信,传统文明血脉中的精华比当代思想激进的个体更显有力,也会起到化解这三种文化之间矛盾的作用,中国当代美育的发展必然会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