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的审美属性

2016-12-13吴夏瑶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复制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吴夏瑶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艺术审美被称作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但随着后现代艺术的产生,这个观念似乎已经行不通了,现代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早已经被打破。后现代艺术以他独有的形式融入了大众生活,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被打破,科技的发展使任何人都能创造与认知艺术,在这里他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观念走向了哲学。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艺术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现代主义艺术大致出现于二十世纪初;而后现代艺术,则出现在20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80年代。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及其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解构,因而解构之后的后现代艺术是种更多元的艺术,他的艺术思维与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变得更加多样了。

接下来,本文也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探讨有关艺术的审美的三个问题。

如何看待现代艺术

首先,是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概念上的区分。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大致来说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强调风格与原创性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我们来所都十分熟悉,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绘画派系都属于现代艺术,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后现代艺术不再强调独创性,而是多元的。后现代艺术包括了超级写实主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生态/环保)、新表现主义、行为艺术等表现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不能称之为一种“风格”概念,只不过是西方文化在两个不同时期对待世界所持的不同态度和立场。后现代主义的任何种风格,都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

从哲学上来说,现代主义主张的结构主义,即哲学上被称为罗格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ism)。后现代主义主张解构主义,即消解中心主义,这种主张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哲学主张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现代艺术则更追求一种纯粹的冷冰冰的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热衷则是建立规范与标准,追求完美与超越过去。因此,现代艺术出生时就是打着“让艺术独立”的旗号,这个口号则成为现代和传统艺术的三八线。

我们可以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现代艺术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追求纯粹的冷冰冰艺术:在1 981年的美国一位极少主义雕塑艺术家赛拉,为纽约曼哈顿区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做了件公共雕塑。整个雕塑只是一块36.58米长,3.66米高的钢板,整个雕塑只是一块毫无声色的无装饰水泥。这件雕塑使原来开阔的广场无缘无故多了一道墙,强硬分割霸占了行人空间。最终这件毫无美感的艺术作品,在1989年被拆除。

而后现代艺术却完全不同了,由于在现代主义时代,工业革命一味追求科技的发展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保护大自然已迫在眉睫,人们纷纷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中,并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因此,后现代艺术家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他们更加强调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以人为本了。

从艺术创作的方法上来说,现代艺术主张纯粹的原创性和独创性,现代艺术只全心注视纯粹的形式。摒弃流行的美学,道德,政治,宗教等文化因素使得现代艺术抛弃自然形态,因此才有了现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抽象艺术。而后现代艺术则完全打破了这种主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复制和挪用现有的一切艺术元素进行新组合后创造出的作品,就能称之为一件新的创作。

最后,是两者在设计语言上的不同态度,现代艺术味的强调风格形式就决定了他形式的单一性,而后现代艺术淡化和模糊了各种风格将多种元素的混合使得后现代艺术变得多元了。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现代艺术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我们批判现代艺术强调的这种味地追求纯粹艺术的形式表现,但这种固执地追求带来的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全新的革命。例如抽象主义、野兽主义等经典艺术风格都是后现代艺术创作的来源。

反之,现代艺术这种排他性极强的对纯形式的追求,使得社会的责任在艺术中被剔除了,艺术和社会是分离的。艺术高高在上,艺术家从对社会的责任里逃离,从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逃离。

如何看待一些大师作品的复制品

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让我们对大师的艺术复制品早已经不再陌生。原有的各种界限被打破,新与旧,东方与西方,高雅与庸俗,工业与原始,历史与现在,怀旧与前卫等原本对立的如今都可融于一体。

后现代艺术中,完整的风格没有了,精致的形式也没有了,艺术变得怎么都行了。他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也是让艺术复制品出现,让艺术走下神圣的高阶,进入百姓家庭的重要原因,使这些曾经的精英艺术不再是精英阶级的专属。

以下是关于艺术复制品出现的些社会背景因素:

艺术的机械拷贝

随着印刷、相机等机械复制技术的诞生,艺术打破高高在上的神圣形象,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曾经仅为精英阶层所应有和欣赏的艺术品得以批量复制,并依托现代传媒渠道和商业运作,进入大众社会,被大众欣赏,成为消费者消费的商品。

艺术成为商品

艺术复制品作为种文化商品,也遵循消费社会中的商品价值规律。现今,消费者购买艺术复制品这种被称为文化的商品,不是为了追求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追求蕴含在文化商品中的种符号价值,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艺术成为日常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充足供应和大众传媒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大众文化意识也就逐渐形成。科技的发展使得大师的作品被大量重复的复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物质的生活,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艺术复制品作为文化商品则参与到了大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渗透的时代,我们不再强调褒贬艺术复制品。大师作品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大师的复制品则成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更是后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融合的表现。

其次,艺术复制品不仅仅是一种大众文化,他还为后现代艺术提供了种创作的思维模式。从一件单纯的艺术复制品,到艺术衍生品到一件全新的艺术设计品。作为普通大众也许他们只是看到了艺术复制品的欣赏价值;而些年轻的艺术家会从艺术复制品中发掘它的艺术元素从中提取成为一件大师作品的艺术衍生品;但后现代艺术大师的不同则在于他们将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并结合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中风格,最终呈现出全新理念的艺术创作。

例如法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在1965年开创性地将艺术引入时装,以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为灵感,创作了著名的蒙德里安格子裙(Mondrian dress)。

艺术是否仅有审美属性

要将艺术作为艺术来欣赏,仅仅考虑艺术中审美的东西是否就够了?

现代主义艺术进行的是一场美学的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转而升华成为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后现代艺术把艺术从有形的作品变为无形的观念,艺术家们都把制作并呈现一个能为观众所感知的画面或物体作为抒情表意的手段。因此,在多元的后现代艺术中,艺术就不仅仅只是艺术了。

杜尚首创的所谓“现成品”艺术也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在这里,我借鉴位著名的后现代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的观点来阐述对艺术属性的问题。1984年,丹托提出了轰动美学界和艺术界的艺术终结论,他认为:“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艺术总是‘关于什么的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与艺术的构成之中,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然而,真正给丹托在思想上触动的则是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而这仅仅是一个与超市中兜售的几乎毫无差别的肥皂打包盒,但是它却被以种称为艺术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且获得了艺术的身份认可。

对于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困扰,最终,丹托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答案:“这是一种认识的进步,在这里艺术渐进地接近着那种认识。认识实现之际,实际上也就不再有任何艺术的意义和需要了。”

所以,以下摘述了丹托艺术终结论中的几个观点:

①对艺术终结论的澄洁

丹提出了“知觉相等物”的概念,他认为艺术的终结约摸是以摄影的出现为起点的,艺术不再需要艺术技巧,因而艺术理念开始奔溃。但艺术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合理属性,因而艺术开始走向了哲学,成为了自身的对象。

②终结后的艺术发展方向

那么艺术,当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后就开始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因此,只要能够表现艺术思想,表现形式就不再受到约束,艺术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形式来呈现。

接着,后现代社会艺术开始变得多元。可以说,再也没有可以互相比较的两个方向,我们不能评定在两个发展方向的不同艺术。

如此,这样的艺术发展也决定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种特征。

③多元艺术论现状下的当代审美

原本各属于两个领域的文化特征原则被互相融合。

生活中金钱至上的观点也被拖拽到了文化领域,这同时也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产物。金钱、财富在审美时代的文化中时常成为物化倾向的最突出代表。货币此时发挥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艺术的好坏开始变得可以丈量。

生活的物质化直接导致了审美文化的物质化,原本属性只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艺术如今也有了物化的衡量标准,生活与艺术界限开始弥合。

那么现在,我们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艺术是否仅有审美属性?即,要将艺术作为艺术来欣赏,仅仅考虑艺术中审美的东西是否就够了?

在丹托的理论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后现代的艺术中,艺术不再只是实物的艺术了,艺术可以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思想观念,传统的艺术已经走向了终结。后现代艺术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走向了哲学。因此,只要能够表现思想,形式将不再受到制约,艺术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表现自身。

其次,我们的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原本各属于两个领域的原则被打破了。当艺术成为生活与金钱的艺术,审美文化与审美属性也就都变了,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审美的“东西”了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艺术审美是种高级形态。但如今,在后现代艺术中,这个观念似乎已经行不通了。后现代艺术它打破了精英垄断,成为大众艺术,一种人人可感知的艺术,一种观念艺术。变得不能仅仅依靠感官的近距离感知去领悟艺术所呈现的美,因为在这里他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走向了哲学。因而在后现代艺术中对艺术审美属性的阐释,也应变得更加多元了。

猜你喜欢

复制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博物馆该不该使用复制品替代文物展出?(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千万千万别复制自己
城市不应是复制品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