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意象分析及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2016-12-13林崇华王亚平
林崇华 王亚平
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们在园林建造中将河水山川隐于园中,也将精神世界表于象里,不管是作为物体存在的山水、花木、建筑、碑刻,还是作为引发想象力的诗句,匾联,题额都负载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释思想,是我国几千年“隐逸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本文在“园林意象”的角度,以“提名立意”、“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古典园林中隐逸意象选择,并从“以景观要素为文化载体”、“寻找多种景观要素并拓展象征意义”、“探究隐逸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传统隐逸文化结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四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引言
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中,“园林意象”起到了基础承载物的作用,园林意象与园林意境的关系是:意象或多个意象的组合做为基础构成意境。园林主人的境遇和心智限定了园林物象选择的趋势,多展现“美的情感”“美的抱负”“美的品格”和“美的社会”,多个或多种园林意象结合,形成一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展现作者情怀,引发游老共鸣,完成园林意境,这是古代造园的精髓。
传统古典园林是属于少数人的,每个园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现代公园与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大众性、服务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园林设计出现“文化封闭”和“文化取代”两种矛盾,中国传统的“隐逸情怀”也发展成为不同形式和内容,具有了新的内涵和面貌,但不管怎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必需要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园林意境的营造也应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传统园林的直接抛弃或陷入对传统园林的机械摹拟都无路可走,“具有文化底蕴的时代精神”应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重点,审美要素的多元化和审美情趣的多重化研究尤为重要。
中国的隐逸文化与古典园林文人的隐逸情怀
“隐逸文化”开始于古代失意志士退居官场的政治对抗,后来逐渐上升到老庄哲学高度,成为特有的政治态度和价值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文化现象。“隐逸”指文人寻求的淡泊无欲的人格精神、宁静致远的生活理想、高雅恬淡的文化品味。他们要实现自我,完成内心诉求,这种精神意愿是建立在深厚文化素养基础上的高清人格境界。
我国南方私家园林多出自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之手,他们在朝局中找不到席之地,便躲藏到自然里以求精神慰藉,找寻安逸悠然超脱之境,多数不能真正隐居山林的便为自己建造一片“城中山林”,感物吟志。
古典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意象选择
1.文字要素中的意象选择
文字物象是园林设计中的特殊因素,是建造者与游赏者的直接对话,对于园林精神的表现起到点睛作用。园林中的文字要素包括两大类,一是园林的命名,二是园林内部建筑物的匾额碑文。园林的命名是园林精神的浓缩,园林建筑做为造园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是造景表怀的重要媒介,园林的建造者多是茶韵棋香的大家,经他们命名的园林和园林建筑往往表达深刻内涵。
以园林命名展现隐居情怀的,例如苏州“网师园”,渔夫隐居之意,“拙政园”,拙劣之政之意。苏州“耦园”,“耦”同“偶”,寓意“两个人在起”,沈秉成对官场和社会表示不满,夫妻双双辞官归田,以情寓景,将居所起名为“耦园”。
以园内建筑物命名表怀的,例如“耦园”中的“藏书楼”,在山林屋读书明志,“织帘屋”,织帘劳动之乐,“城曲草堂”,文人不羡慕城市繁华富贵的罪恶行径甘于城边草屋的洁苦生活。
2.叠山理水中的意象选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庄子“出世”精神的体现,造山理水也是园林设计的重要要素。
水是园林的血,园林之水,首在寻源,对于“理水”中“水”意象的表现,首要的就是考虑源头问题,无源之水必成死水,许多南方私家园林都是将园内水体与河道相连或与地下水相通,像恰园、拙政园、狮子林,池底都打有水井,此外,园林之水还贵在曲折、妙在分隔,水宜藏不宜露,宜曲不宜直,弯曲藏露间显现出大自然的奥妙,展现出主人心智中的悠然,环建筑、抱植物,真景虚影,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山便是园林骨骼,园林受场地限制,不可能真正囊人大山大川,造园者的智慧就显现出来。常见的“点石成景”,粉墙中镶嵌壁岩,网师园梯云室北部庭院处,植物点缀几块形瘦漏皱的太湖石,窗框比拟画卷的轴绫边框,粉墙是画纸,随季节变化,好似浓淡重彩水墨画的交替;“早地叠石”更加丰富,包括“高山”“峭壁”“山峦”“山势起伏”等表现,虽不在江川但尽在眼底;“依水堆山”,山得水而活,山水交映,才真是“采菊东篱,悠然空灵”。苏州狮子林以湖水假山闻名,园中的山石依水而建,山峰连绵起伏,石洞上下盘旋,是叠山理水的典范。
3.植物配置中的意象选择
对于植物意象的隐逸文化审美品评,应着力于对植物的人格化审美。植物对于园林有两大作用,一个是自然追求,一个是自我追求。自然追求要求物我交融,追求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环境,表达天人合
的审美境界;自我追求是把植物当做人来考量其品性与态度,认为草木在诉求自我个性的同时也表达主人的精神世界。古典园林在植物物象配置上,除“因地制宜”“因位制宜”“季相变化”等手法外,最重要的考量点在于植物的人格化品评,基本分为“品其性——君子品质”“品其赏——哲学义理”和“品其相处之道——以仁而处”。菊花见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这是与它“处”,兰花象征“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的高洁,这是它的“赏”,竹是虚心内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君子,这是它的“性”。苏州沧浪亭遍植翠竹,竹篱茅舍,隐逸之所的象征,拙政园“听松风处”,以松意象暗喻高清,狮子林的历年菊花展,传达山水田园的隐居意趣。
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1.将景观要素做为文化载体
古典园林中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做为造园四大要素,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起到不同程度的载体作用,具有符号化功能。现代园林中各种景观要素,例如雕塑、小品、园椅等,在其设计制作中同样应上升到文化表现的高度,根植于城市文脉中,对当地生活理想、人文精神的文化特征进行加工提炼,以抽象符号化的方式通过各种景观意象表现出来,以传递风土民情、人文理想,营造现代景观设计所要传达的精神意境,并且应考虑抽象要素的使用意义,例如声音、气味等,使其在现代园林意境营造中起到画龙点睛之义。
2.寻找多种景观要素并拓宽其象征意义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经过时代发展在人群类型、使用方式、表现手法、传达精神上产生极大不同,景观要素已经不能单单局限在传统的山、石、革、木上,而是传统造园要素的拓展,包括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具象的、抽象的、知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多重意象和这些意象单体的多重组合。
“隐逸精神”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独特传统,目前工业化急速发展,钢筋水泥充斥,生态问题、污染问题严峻,国人的“隐逸之情”并非消逝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革,传统要素已经不能准确表达,现代园林设计需要在设计实施时根据不同场地、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人文背景进行挖掘,拓展景观要素种类并且拓展其象征意义,例如以麦田景观象征农耕文明,以此映射“远离城市、回归原野”。
3.探究新时代下“隐逸精神”的新内涵
隐逸精神由开始的个人追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升到哲学高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分支。当今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生活状态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它做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遗珠,不可能将其抛弃。“隐逸精神”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社会变革、环境变化产生新的内容,改变原有的形式,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以更加通俗化、多样化的面貌出现。
现代景观设计师的终身目标是帮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迎合大众口味,最重要的是要关怀人的心灵。如今,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作压力巨大,人与人交流越来越少,这与古代政治仕途艰难带给人的困顿是相似的,摆脱心灵上的孤独,寻找归属感,可以看做是工业时代下“隐逸精神”的一个新内容。景观设计师要挖掘“人文关怀”的真谛,寻找符合时代特征和人群特征的新的环境意象,营造符合人文需求的景观环境,使人与景观达到“物我相融”。其次,新时代下的“隐逸”追求也应该是多元化和多重性的,经济型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例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面对并设法调节这些问题,成为景观设计避无可避的方向和“隐逸精神”新的解读。
4.将传统隐逸文化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结合
“文化相碰”必要“文化交融”而非“文化背叛”。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陷入文化特色危机,园林发展面临困境,我们要保留传统,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唯一做法便是站在传统文化高度上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活化和上升。设计时要对实际场地进行探索、对当地人文背景进行探究、对人群内心需求进行挖掘,在景观要素选择上要避开纯粹性的西方物象,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国外造园理论,借鉴西方园林文化精华,融合不同的设计手法,加入多样的造园要素,传达新时代的园林精神。
结语
隐逸文化和古典园林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现代社会环境产生新的园林精神,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多种造景素材,如何继承发展,既延续传统文脉,又使园林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符合时代精神,是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从设计师角度来说,古典园林意象选择及意境营造来源于当时社会文化的综合,而今要立足于普通大众的审美,在迎合的同时对现代人的审美情绪进行引导,并且使文化结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