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像人物题材在现代木雕艺术创作中的感悟
2016-12-13蔡文建
蔡文建
人物的木雕技艺一直是木雕艺术者们追捧的创作题材,因此,各类人物的雕刻形式也就应运而生。其中,笔者所述说的佛像人物的创作是木雕人物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它带有浓厚的佛教艺术文化色彩,自然其表现形式与其他人物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佛像人物在木雕创作的历史渊源,解析了佛像人物在木雕中常见设计造型和考究工艺,并结合个人木雕代表作品《千手观世音菩萨》、《密宗之黄财神》、《如意观音》谈谈关于创作木雕佛像的感悟。
在佛教中的佛祖、菩萨、罗汉、弥勒佛等给了我们更多的雕塑艺术表现空间,他们在神界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显然是另一个理想中的人间状态,他们的艺术形象有待我们新代雕塑工作者们去探索,去表现。具有着现代精神风貌的菩萨,财神,圣帝,弥勒佛,财神,无论是相貌威严的,或是慈祥的,都能反映出佛教人物雕塑工作者们和佛教工作者们的理想、追寻、好恶和希冀。中国的佛像木雕强调“以意为主”,不似西方雕刻那样关于人体的结构、骨骼与肌肉的关系,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木雕佛像依然是和谐的,毫无造作之感。这是中国雕塑艺术独特的线、体相结合之传统的完美体现。
佛像人物在木雕创作中的历史渊源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佛像人物在木雕工艺上的应用就有了结合。商周之时木雕便已出现施漆,雕花,镶嵌等装饰技艺,战国时期更是盛行漆绘木雕,秦汉之际,木雕技艺趋于成熟,与此同时诞生的施彩木雕新法更是将木雕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峰。不可避免的,木雕的创作题材也在大程度地发展。随着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佛像人物在木雕上的应用也随即广泛了起来。据考证,南北朝时期便有了檀木佛像,有记载日,雕刻家戴奎曾以整木刻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这大概是最初的佛像木雕。
梁武帝更是尤亲睐木雕佛像。天监年间更是在江南一带大兴土木,大肆兴建寺院,此间更是促进了佛像雕刻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转变,其间已有拼木雕刻、整木雕刻,且都十分注重细节。当时普宁寺大乘阁中的木雕观音迄今为止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尊木雕。
唐代,随着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大统,各项工艺更是得到滋润,齐齐大放异彩。木雕工艺在此时也趋于完美之时。许多杰出的代表作留存至今仍是上品,且不论它造型凝练,线条清晰,就是现代的很多技艺仍留存着唐宋时期的风采,一直是木雕艺术上的“宠儿”。当然,入唐之后,佛像雕刻在艺术上所呈现出的风格大有变异,连其选材也愈加丰富,大型木雕的广泛出现正印证了。往后中唐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国力的日趋增长,当权者修建宫殿和寺庙的热络程度不亚于梁武帝时期,由此在题材上更是扩充了佛教艺术,艺术上也趋向于真实感,佛像作品更是塑造的精湛凝练。眉眼刚柔,含蓄,雍容典雅。
宋代佛像雕刻则在规模和量上逊色于唐。但木雕佛像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又不失辉煌,瑰丽饱满的作风,手法的精湛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此时,亦出现了很多反应当时生活原态的人物。往往佛像的塑造也会隐隐呈现当时现实中贵人的福相,装束华丽,恢弘大气。
明清,则是木雕技艺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技艺可谓达到炉火纯吉,对于木雕材质的运用也越来越大胆。郑和下西洋之后,红木传入国中。至近现代,运用在佛像木雕上的材质则是越来越广,紫檀,沉香,檀香,鸡翅木,果核等,其中,紫檀和鸡翅木的运用尤其广泛。据考证,明代之后,莆田已有擅长圆雕的工艺师,刻有陈婧姑像藏于今市博物馆之中。
佛像人物在木雕中常见设计造型和考究工艺
佛像木雕不像常规的木雕,它必须得呈现出精神和生命,甚至可以说是链接了天然的哲学和宗教的一门艺术。它可以使人洁净,依佛认心。更要求艺术家们对生活和神灵的感悟,一方面需要体现工艺雕刻者的技艺,另一方面更是对于佛的理解和重塑。不同于其他人物雕刻的创作,佛像雕刻更应该沉静,心怀悲悯,进而获得心灵接应,浑然顿悟。佛像木雕不是对于现实的描摹,而是心灵中敬畏之心的另一种呈现,是能让供奉者自然而生虔诚恭敬之心的大爱之物。
通常来说,木雕佛像的流派可分为六大类,有中原木雕佛像,龙眼木雕佛像,剑川木雕佛像,浙江阳木雕佛像、黄杨木雕佛像。如今这些流派经过发展,自然是各成独特,享誉四方。其中,中原木雕佛像传播最广,仙游木雕诞于宋朝,注重雕刻,佛像精巧。造型也几多变化,多是寓意饱满,寄望通透的类型,例如,地藏菩萨,财神,梵天,弥勒佛,释迦佛等,笔者所创的《千手观世音菩萨》选材是即受传统人物影响。
木雕所用的材料多数因材制宜,一般使用有黄杨木、红木、樟木等。笔者却独爱小叶紫檀,也叫檀香紫檀,是紫檀中精品,密度大棕眼小是其显著的特点,且木性非常稳定,不易变形开裂。小叶紫檀木色沉静,安稳,质地坚硬,色泽从深黑到红棕,变幻多样,纹理细密,更能体现佛像悲悯众生,内敛的神格和神威。
关于木雕佛像的制作工艺大致可分成几类:凿坯;掘细坯;修光打磨;上色;底座。凿坯这是每一尊佛像的基础,根据材料本身琢磨出佛像的造型细节,比例安置,初步完成之后方可开始掘细坯。掘细坯多数从佛像的整体人手,一点点的用薄刀调整比例、布局,初步掘出佛像的五官、形体,服饰和饰物。接着毛坯形成之后,往往毛糙,需将其进行进步的表面修理使之更细致完美。此方需要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将其细节处雕刻出来,再将佛像的边缘打磨光滑。当然,为了增强木质材料的光泽度、美感和珍藏时间,还需上光着色,这样才可以长期保存。为增其美感,还需加上底座,底座和木雕佛像是相辅相成,只需稍加修饰,不宜喧宾夺主。这样佛像的外貌往往会更加生动。
创作木雕佛像的感悟
佛像木雕有天然的哲思,令人思考的高度。如同佛像绘画一般具有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但它更注重精神上的自由,道义,美和善的传扬,以意为主,以形传神,充分体现佛教大爱,低眉悲悯的美学。笔者喜用檀木雕刻,除其木色沉静之外,更是其物本身似有梵语,重意轻言。就如,《千手观世音菩萨》这件作品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圆雕和镂刻的手法。说起这件作品,在创作之前,笔者曾走历众多庙宇,四处瞻仰、揣摩过菩萨的尊容,由此在我的理解里,佛教的菩萨显然是人间万象的一个理想的状态。它与传统的人物创作有极大的不同,所以在雕塑创作过程中,除先掌握人体结构的同时,更要善于抓住佛像人物所要传达出的一种精神,窥万象的内在,再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细微的变化来表现它的艺术精神面貌,这其间就要求我们创作者对这类知识的领会,输入和再输出。
庄子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千万物者道也。”、“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笔者以为这佛教木雕艺术,除了要明道,更要明德。所雕刻出的作品基本上有神像的品格之外,还要不断揣摩,进行再一番的细微表情处理,使他们在分毫之间能体现出内在的美和它的神威。由此可见,佛像是另一种道德人格化的体现。传统佛像木雕艺术与传统的佛像绘画一样,非常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笔者的佛像木雕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再说起另一件作品《密宗之黄财神》,其作品高35厘米,宽10厘米。材料仍是小叶紫檀。此件方物笔者创作的启发点,受时下时代的发展脚步影响甚丰,如今人们生活稳定,祈求多福安稳。有生命力的佛像也应该能在当下能够保其精神,存活下来。所以,佛像雕塑艺术也要赋予他们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赋予他们人类最高理想境界的艺术升华。
由笔者设计雕刻的木雕作品《如意观音》,观音右手持如意,即事事如意,挺立于莲花之上,实则是安定人心。此件作品仍采用小叶紫植,主尊背后火焰背光,周身裙裾飘飘,立于清水莲花之上。手持如意,兰花指,低眉含目,面带慈悲。笔者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将传统人物的些雕刻手法加之揣摩,以此来让这件作品更加精准,让其“威严中带有温情,佛性与人性兼具。”
木雕佛像在所有的木雕文化中是严肃的类。不仅仅是因其佛教文化的神圣性,更因其雕刻艺术的特殊性,这不是单纯的人物雕刻,更需要表现出他们的内在力量和神性。有的时候佛像的雕刻在现代更需要寻求佛像的新式表达方式,这将是笔者一直会追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