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项目构建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
2016-12-13许黎雯
许黎雯
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充,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国家的文化管理服务等,这些都是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公共项目却进展缓慢。作为公共项目的重要传播方式:视觉传播媒介,必须与时代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步,才能让公众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本文通过研究公共领域面临的现状,以及在公共领域内如何开展视觉文化传播引出核心观点。
“公共项目”涉及到社会民生,主要是指大众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有和共享,而城市区域差异以及各地区“公共性”的文化供给是有所不同的,具有定的差异性。在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驱动下公共项目的合理构建正逢其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看到的是城市日新月异的面貌变化,但一些地区出现了发展规模过快,公共服务跟不上,不适于人的生存,亦或是视觉文化传播方式流于表面只注重商业而没有文化内涵,这也正是视觉文化传播中所缺失的层面。
公共项目的构建需要政府、媒体人、设计师和专家学者一起在商业利益夹角中找到平衡,实现理念和最大社会认可,从而使项目本身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公共项目建构的视觉表现领域
1.视觉表现领域的方向
“公共项目”对于多数国内的平面设计师而言,还是一个几近陌生的词汇。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平面设计经验却告诉我们,公共领域的平面设计,已成为了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远远超越了以商业和大众文化为目的的设计作品,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研究体系。以横向与纵向,类比分析方法来做出分析、整合后,对比国内外相同公共项目所出现的异同之处,做出分析报告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具体实施的办法由对外公共项目部门负责,例如:法国每个城市都会设有旅游局Office du Tourisme的服务机构。在这里,强大的信息内容提供给人们方便快捷的找到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性所做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如艺术展、科普教育、音乐节、电影巡展等。与之匹配的海报设计,宣传单设计,旅游纪念产品等等相关的系列平面设计以及服务如果没有跟上就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城市的印像。
在法国,旅游局更像是个城市的缩影,它凝聚了所有的城市精神,使每个城市焕发出不同的视觉活力。又如2013戛纳广告节户外全场大奖奥美巴黎为IBM智慧地球所作的户外广告看板,虽然创意上并不太张扬,却充满温暖的属性。通过“平面不平”的办法提供了简单又亲民的服务,延伸出广告的实用功能。将广告载体与公共设施巧妙的结合方便于众。
由此可见,在公共文化项目机制中发挥其独特优势并寻找可创新点,切合实际的找出怎样使城市化空间及其文化脉络得以延续,使平面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公共文化项目的建构,是未来公共项目发展的方向。
2.视觉表现在公共项目中的作用
公共项目必然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通过引入的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而不断反省,借由视觉文化传播的解构,从社会公德与教育角度出发,体现公共职能的作用。
地铁是现代城市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地铁通道内的海报张贴随处可见,例如巴黎地铁,它的建设整整跨越了个世纪,由于使用年代过久,很多地铁站墙体剥落,于是海报设计成为装饰墙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原本被称为“瞬间”的街头艺术搬至地下,使人们更能全方位的了解这座城市,它更像是整个城市的宣传出口、公共空间传达正确信息的平台,无论是公益海报、商业海报人们都可以借由找到相关的讯息,将原本张贴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海报移至地下,使公共空间得以在土地稀缺的老城区得以拓展。
而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领域,我们能够发现更多通过视觉传达,完成公益属性及国民教育的实例。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也是四大古都当中拥有最长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它穿越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古老城市古迹、地下文物等。如何在建设中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城遗迹,地铁建设者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地铁建设毕竟是个影响巨大的工程,它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对城市道路等公共空间的占据、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是无法规避的,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代价。地铁建设者们显然不这样想,2006年9月开工建设伊始,设的所有施工围挡都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我的中国梦”、“八荣八耻”、“文明西安宣言”等系列的视觉图像覆盖其上,冰冷的蓝色铁皮围挡,被美丽的画面取代。当你行车因为施工而道路拥堵,心情烦躁的时候,车窗外“堵车不堵心”的话语在时刻提醒你不要着急,耐心点。通过巧妙地运用,在“不得已”的状况下,视觉表达依然能够达成呼唤社会公德、公共教育的作用。
公共项目建构的传播途径
20世纪90年代,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他曾提出“媒介即是讯息”使人们对媒介的考察从单一视角转向多维视角。在公共文化项目的建构中,这提出得到充分体现。例如2013年场TED演讲,英国设计埃勒斯戴尔·帕尔文和他的WikiHouse团队被人们熟知,为99%的人设计,不需要专门的建筑职业训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该网络平台,下载sketchup,然后连接CNC打印机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所有切的操控,简单到在台普通的平板电脑上就能解决。这一便捷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而在新西兰的基督城,有一只团队利用WikiHouse的资源建立了震后安置房。WikiHouse团队也与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支团队合作,在当地建造了社区TF和微型大学。2014年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最后一期节目,牛背山“蒲麦地改造计划”建起了蒲麦地村第一家青年旅舍,完成了“蒲麦地改造计划”的前期工程,是至今投入最大、工程最大,也最具公益性的项目。如今,蒲麦地村正努力打造成蒲麦地社区,通过规划和建设,将成为牛背山山区的生态保护站以及牛背山地区旅游接待集散地。蒲麦地吉年旅舍除了作为游客接待的驿站,还将通过蒲麦地村落改造项目的推进,成为环境保护、山难救援、社区发展等公益活动的基地。如何将自己的设计贡献给更多的人,将原本由设计师占有的资源开放给公众,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无论是人们对那场关于“WikiHouse”演讲的热切关注还是蒲麦地村村房改造计划的广受好评,这些项目的广泛传播,其动力来源于传播过程中公众所体会到的“意义的给予与获得”。科技把想象得以付诸实体呈现,电视作为传统公信力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普通人知道了这些项目,并且认同了这些项目的公益属性。而互联网传递讯息之快速,对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社会公益资源的有效链接,促使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加入到“社会实验”中,投入到服务于社会的公共项目中去。这足以说明公共项目的强大集合力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结合能够创造出多么伟大的协作,世界也将因此而得到改变。
视觉传播途径与公共项目建构关系
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批判的提出,除口传和文本之外,信息更多的要需借助视觉来传播,视觉文化打开了一个完整的交互世界,这便使我们遭遇到电影、电视、广告、艺术品、建筑或城市环境时,人们所获得的意义以及主观反映都具有不断递增的层面。公共项目建构则为视觉场和可视领域提供了传播途径。两者相互作用,例如政府对地区性公共项目的投入,如对博物馆展陈功能的最大化利用,旅游开发区的项目定位,公共图书馆构建体系之完善,及相关公共设施对弱势群体的特别辅助功能的添加等。
视觉传播与公共项目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彼此之间紧密联系。但是细节之处毕竟有所不同,视觉传播的艺术性与公共项目的功能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或许会形成冲突。这个时候捋顺二者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中国政府颁布文件,将禁止建设“贪大、媚洋、求怪”的城市建筑,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次确认。当二者形成冲突之时,公共项目的功能性才是应当首先考虑的,而作为视觉传播艺术方面,则需要通盘的考虑。不仅仅从艺术的角度、美观的角度,还必须从社区人文以及周边环境的契合去考量才能够与公共项目相配套。这才是二者之间正常的关系。
在英国和法国多所大学做客座教授的Fabien Cappello,他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分析、理解和传承文化比树立个人风格更为重要,在Streetscape“街头景观”项目中,Cappello对城市街具如何和周边环境相融合起来作了一番探究。城市街角作为人们日常的景观,往往会被忽视,如何通过设计师的改造,将这些景观改造并结合成具有实用及公益性功能的城市街头工具,是Cappello的设计意图。在这个项目中,他设计了行人安全岛上的短柱、自行车停靠点、公共座椅等设施,用巧妙的设计加之色彩的辅助从视觉上提及人们注意同时又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便体验到公共生活的便捷和人性化的改变。
环境与设计相互作用着,而作为一名设计师,分析、理解和传文化或许比树立个人风格更为重要。视觉传播途径被挖掘,它不流于表象,与公共项目的构建更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
结语
我们在探讨公共项目与视觉传播方式的同时,要给各社会群体提供平等的公共项目服务,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自由流动趋势将带动公共项目的不断补充与完善。视觉传播方式将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实践方式,起到传播与循环的作用。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巴黎交通宣传部提出“Aimer la ville”,爱我们的城市的呼吁,这同美好的愿望是普遍存在的,是不以物质占有的多少来进行评判的,而公共项目的构建与视觉传播的目的,并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新与旧上。关注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保护人文景点和历史遗迹的政策出台,这些都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公共项目的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为广罗大众都提供公共服务,而不应该有阶层区分。我们公共项目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全控方式,需要社会各界用视觉传播的方式与大众多交流,听取民众意见,倾听民众声音讨论切身问题,建设有规范、有爱心、有包容心的公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