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时空的心灵栖居

2016-12-13李兵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庭园禅宗庭院

李兵

日本枯山水庭园在单纯且富有韵律的形式外延背后包含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塑造出来的空间意境与佛教禅宗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同时又掺杂着自律、苦修的自我约束精神。在其追求的“凝固之美”、“枯寂之美”、“物哀之美”的美学意境背后折射出日本民族特有的悲观主义美学倾向。

枯山水庭园作为日本园林特有的一种艺术形态。其主要特征是:采用象征主义塑园手法,在庭园内以砂代水,缀石成岛。造园者在方寸之间用洗练的形式语汇表达深邃的内心世界。同时,枯山水作为一种典型的微缩式园林景观,因其没有地形、地理、气候的条件限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园艺爱好者的喜爱。

“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园艺专著《作庭记》中。文中记载:“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头、白砂造成枯山水”。当然,文中所谓的枯山水可能仅是指“无水之庭”的意思,但很明显已经带有了枯山水庭园的基本特征。真正的枯山水起源于镰仓时代,兴盛于室町时代。而“枯山水”被世界广泛所知是在洛兰·库克1935年的著作《京都百园》(One Hundred KyotoGardens)中,在书中库克又将其称之为“禅花园”。“枯山水”到底起源于中国园林和佛教的传人还是更多来源于日本的神道教,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但是,笔者相对而言更认同“中国传统园林为枯山水的艺术起源,佛教禅宗将枯山水从般园林中脱离开来,日本武士道所代表的武家文化使枯山水走上了本土化道路”的这学术观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方艺术界掀起了一股日本热。日本的文学、艺术在西方风靡一时。而“禅花园”就是在那时慢慢为世人所熟知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枯山水庭园也走入了我国大众的视野。由于其背后蕴含了相似的文化内涵以及本身特有的形式外延,使得枯山水庭园在我国深受很多园艺工作者的喜爱。但如果对枯山水庭园的赏析仅仅停留在其形式层面这无疑是肤浅的,赏析日本枯山水庭园更主要的是品味其背后蕴含着的审美意境。在笔者看来日本枯山水庭园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纯粹与韵律的形式之美

首先,纯粹与简练是日本枯山水庭园最重要的外延特征。正如日本园艺大师枡野俊明在谈到枯山水庭园时所说的那样,“舍去、舍去、再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事物的真理、真实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即使在小小的空间里,也能感受到浩瀚的宇宙,这就是枯山水。”枯山水庭园的纯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材质的纯粹。日本枯山水庭院由于受到日本神道文化、佛教禅宗文化以及日本园林营造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有意识地抛弃纷杂的造园材质,用最朴素的元素如白砂、岩石、苔藓、灌木等营造园林。这些造园材料给受众以简洁、明快的视觉感受。2,色彩的洗练。日本枯山水庭园使用到的白川利砂呈现出洁净的白色,而所用岩石主要是含有茶色矿物质的沉积岩。白色和茶褐色构成了枯山水庭园的主题色,至多再带点苔藓或矮灌的绿色,寥寥几个色块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3、构图的洗练。日本枯山水庭园平面虽然形态多样,但是其庭院般都有明显的边界,多是用一道篱笆、泥墙、树篱或回廊隔开外界,从而使画面达到纯粹的视觉效果。在庭园内部用白砂耙纹衬底,寥寥几块黑砂岩恰似无意地放置其中。在构图上给人以极致的筒约之感。其次,韵律感和节奏感也是日本枯山水庭园的特征之一,在日本寺院中,每日清晨僧侣便会在枯山水的白砂里耙出或水平或卷曲的各种平行纹样,这些纹路样式主要有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回纹式、狮子纹、洁波纹等多种样式,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多种不同的平行纹路在白砂上构成了一幅极富韵律的画面。同时,枯山水庭园的置石从形式美学的角度来讲已经推敲到了极致,置石的位置、岩石的数量、石块的大小、组群的聚散关系等都非常考究且符合视觉规律。因此,不难看出简约和韵律是构成枯山水形式外延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无意间又契合了现代主义甚至极简主义园林的形式美学。

空灵与寂寥的意境之美

与形式外延相比较,枯山水庭院更加注重对意境的塑造。“空灵”和“寂寥”是庭园带给受众最直观的意境感受。庭园刻意地用种纯粹的手法营造出了“无”的境界。这种“无相即有相”的表现手法可能就是日本人常说的“佗寂”之境。一种自然、不造作、朴实与空灵的空间状态。从中不难看出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艺术的深刻影响。禅宗思想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会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禅宗要求参禅者在空灵的环境中,通过静思的方式冥想,最终顿悟到种解脱、超越世俗的本真状态。了解了禅宗的基本思想就很好理解枯山水庭园营造“空灵”、“寂寥”空间状态的真实意图了。枯山水庭院造景不在乎物象的真实与否,而是着力追求景物的象征意味和画面之外的意境。为了排除干扰,枯山水庭园营造了个纯粹、冷静、理性到极致的环境,这种环境给受众留下了广阔的冥思空间,让人能够充分品味庭园深邃的意境之美。

凝固与苦修的隐喻之美

日本枯山水庭院充满隐喻。园内的石组有着多种象征意味,或象征大海之中幻化了的岛屿和仙山,或象征大海中盘踞的蛟龙。庭院中自砂耙出的纹路象征着流水。笔直的砂纹象征着江河、大海的平静水面;蜿蜒之处则象征大小不一的波涛;旋涡状的沙纹表示着大宇宙,也象征着禅宗所说的“绝对真理”和“悟境”(日本建仁寺主持云林院先生语)。同时,与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的中国古典园林相比较,日本枯山水庭园是静态的。这种静态来源于两个方面,1、庭园形式语汇的静态。枯山水庭园边界明确,构图讲求圆满、均衡,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平静之感。2、庭园构成要素的静态。构成庭院的砂、石、苔、灌要么无生无死;要么无花无果;要么无枯无荣。很明显这种静态空间暗喻着某种抽离于世俗的永恒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了时间流失带来的变化,也没有了对于生死的喜怒哀乐。在另一个层面,日本枯山水庭园虽然承袭了禅宗关于顿悟的某些主观主义思想,以静态的手法营造出“空”的时空状态。但是,区别在于禅宗所说的“空”是种自然超脱的空间,而枯山水庭园营造的“佗寂”之境却是刻意且极端自律的。枯山水庭园看似无意却有着极为严苛的营造法式。我想这和日本人富有“义理”精神有定关系。这种“义理”精神正是枯山水形式秩序化的精神基础。例如,在德川时期武士家中的枯山水庭园从进入庭院开始,就严格规定了主人迎接所站的主人石,客人候迎所站的客人石。甚至主客所走的主人道、客人道。在石头组合安排上也恪守三、五、七为宗旨的排列组合方式;白砂铺设的纹路选择上也有严格规定,发展到后来院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植物都给予了唯一的名称和唯的布置位置。这种严格自律的秩序观念实际上传递给受众一种苦行自省的暗喻。因此,枯山水庭院从根本上不同于般的愉悦性庭园,暗喻了僧侣们清心寡欲、自律苦修以及自我约束的精神追求。枯寂与“物哀”的顿悟之美:

日本枯山水庭园用一种大写意的手法营造出了“枯”与“寂”的凄美美学意境。庭院本身也是固化和静态的。它绝少有中式园林勃勃的生机,也没有欧式园林咄咄逼人的气势。相反给人以空寂、寥落之象。因为庭园中石是死的、沙是死的,没有葱郁的乔木,也没有开花的植物,它仅以石代山铺沙为水,只是没有了四季的荣衰,没有了真实的流水,也缺失了盈涸和运息,其类似墓地坟场的悲悯气氛,反映了日本民族所追求的独特的生死观——这是种让所有其他民族几乎都无法理解的超人性的审美。这种凄美且悲悯的审美意趣就是日本民族崇尚的“物哀”之美。“物哀”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提出的。他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而《源氏物语》对这一美学精神表现得最为完美。”叶渭渠先生进步分析:从“《源氏物语》整个题旨联系来看,‘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日本国土贫瘠狭小,灾难频繁,四周被未知大海所环绕。这使得日本民族深感个体的渺小、生的无常和短暂。同时,他们感到自我命运难以掌握。内心孤寂寥落,恐惧死亡却又随时面临死亡。因而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充满了危机感和悲观主义的情绪。“物哀”就是衍生于这种民族情绪。因而他们渴望有种力量来安抚他们的内心,那就是佛教;渴望有种空间可以让他们参悟生死,那就是枯山水。因为这些物象最能寄托日本民族的情感同时也符合他们特有的世界观。叶渭渠先生同时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而枯山水恰恰是具有这种精神的艺术形态。其实这种悲观主义情绪在现代社会又何为日本民族所独有呢?战争频繁、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类面对未知的前途和浩瀚的宇宙时,又何尝不是恐惧且孤独的存在呢?我想我们需要向日本民族学习自律的精神和“物哀”的情怀,珍惜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猜你喜欢

庭园禅宗庭院
禅宗软件
回到庭院
庭院
里巷庭园
庭院中的童年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明式家具重寻苏州庭园的精致生活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