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文艺评论新气象、新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6-12-13

人民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大力开展文艺评论工作不仅是对历史文艺理论的继承和新时期文艺发展的促进,更是对我国文艺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和自信,只有信仰坚定才不畏批判,乐于在批判中寻求更大的进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欣欣向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极大地丰富了数量形式,但同时,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然突出,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主流价值观缺失、艺术创作趋于“三俗”的问题仍然严重。

为更清晰地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文艺评论界发生的变化以及当前文艺评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2015年1月23日至3月20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网易等多家网站推出《公众对文艺发展有哪些新期待》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320份;2016年7月,《人民论坛》组织了关于“当前文艺工作与文艺评论现状的访谈”,通过邮件、电话、面对面等方式对百余位专家、文艺工作者进行访谈;在此之后,人民智库又集结力量搜集、查阅上百篇各类有关报告、文献,整理关于文艺评论工作开展的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了文艺评论工作的新气象、仍需解决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一、文艺评论的新气象

自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以来,文艺评论工作万象更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调查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与文艺评论在各方面均展现出新面貌、新气象。受访者纷纷表示当前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更接地气、风气日正,文艺工作者干劲十足,更重视传统文化,文艺作品质量提高、形式丰富(见右图)。

结合调查结果与客观实际,我们发现文艺座谈会后文艺评论展现出的新面貌和新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组织队伍:文艺评论协会遍地开花,科研力量高度集结

面对不断发展的文艺形态,文艺评论工作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为核心的评论队伍。2014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由国家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文艺评论家组织。截至2015 年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个人会员总计807 人。全国建立了23个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50多个地市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一大批文艺评论社团悄然崛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还组织成立专门委员会,如理论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戏剧戏曲艺术、书法篆刻艺术、民间艺术、视听艺术、音乐舞蹈艺术、曲艺杂技艺术、网络文艺等专业委员会也相继成立。此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22家高校或单位共建了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集合文艺评论科研力量,对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集中攻关,整合地方文艺组织、艺术专业院校资源,建设全国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利用传播优势,重点推出专栏、专版、专题,传播主流文艺评论,营造良好的文艺舆论氛围和健康的文艺生态。

2.媒体阵地:专业报刊不断成立,微信公众号异军突起

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各大媒体敏锐的捕捉到文艺评论发展的美好前景和上扬的发展态势,纷纷集合力量加强阵地建设。文艺评论专业报刊不断成立,多家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开辟文艺评论专版、专栏。自2015年起,《中国书法报》、《中国文学批评》(季刊)、《中国美术报》、《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相继创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中央及各地传统媒体文艺评论版面栏目持续强化,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文艺类、文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异军突起,构成文艺评论界又一亮丽风景。通过“中国文艺评论”、“人民日报文艺”、“北青艺评”、“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非一流评论”、“戏曲曲艺两门抱”、“海杰视界观”等各具特色的微信公众账号,文艺评论的声音得到更广泛更迅捷地传播。

3.评论主体:平民大众占据数量优势,逐渐成为主体力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欣赏文艺作品的主要渠道。调查发现,84.7%的受访者主要通过网络欣赏文艺作品。前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主体主要是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的受众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多数人不仅仅是倾听者,更有机会成为文艺评论的主体。

专业的文艺评论家积极地通过网络渠道发声,将自己的专业观点通过网络传播、放大。同时,大量网民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到对文艺作品的讨论和评价中,文艺评论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当对于某一作品的网民评论达到一定数量时,其集体智慧与纠错机制能更真实的反映出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平。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副处长胡一峰指出:以草根网民身份出现的普通影视爱好者和影迷,在绝对数量上正在变成影视批评的主体,影视批评群体实现了从精英向平民草根的转换。文艺评论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让文艺评论的大众化成为可能,也让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民真正掌握文艺评论的话语权。

4.评论方式:弹幕、微博评论活跃,实时互动直播评论

技术的进步是传播水平提高的第一动力,文艺评论的创新是当下信息技术创新的直接而真实的反应。近年来,新的文艺评论方式和渠道不断涌现,从传统的学术型的文艺评论圈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文艺评论队伍转变;从文艺评论家借助报纸、电视等媒体单向发言,到文艺评论家、网友的双向互动转变。就传播渠道来说,互联网日益成为文艺评论的主要平台,催生了专门的评论网站、购票平台、视频网站的评论与弹幕、微博评论等新型的文艺评论渠道。特别是弹幕与微博,由于具备实时互动的特性,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成为当下最活跃的评论方式。

当前文艺评论的方式和传播渠道的核心是强调文艺评论的互动性。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促进文艺作品的生产者、评论者和受众的实时互动。

5.评论质量:推介精品成果显著,“人情限制”得以突破

随着网络带来的话语权的分散,在一些文艺评论者中出现的崇洋媚外、雅俗不分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在电影行业,这些缺乏理论和依据的肆意评论给国产优质内容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下,宣传推介优秀文艺作品成果显著。文艺评论工作者紧密联系创作生产实际,积极关注文艺思潮发展,通过大量的观摩阅读和艰苦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和推介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此外,网络评论的质量也出现了大幅提升。文艺评论环境的人情化倾向一直以来是阻碍文艺评论良性发展的重要症结。网友“文笔山人余青峰”认为:文艺评论,缺失了一个“真”字,在看似人情味颇浓的氛围中,文化人格和良心也就随之黯淡。近年来网络“隐形评论人”的出现正在突破文艺评论的“人情限制”。

6.影响效力:国内影响继续深化,国际影响逐渐扩大

近几年来,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文艺评论对国内文艺作品的导向作用继续深化,同时中国的文艺评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出现了扩大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国内文艺评论对国产文艺作品的观点直接影响其在国际上的艺术价值评判;另一方面,国内文艺评论对国外文艺作品的观点往往左右其在国内的市场反应。因此,大部分国外电影文艺作品在中国推出之时,非常重视口碑营销,通过著名文艺评论人、明星、网络红人进行宣传造势。例如,在去年《银河护卫队》上映后,迪士尼为了减少同中国观众的语言隔阂,邀请在微博上以翻译美式脱口秀出名的“谷大白话”撰写评论文章,解释影片中的双关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泛娱乐化的互联网之上,针对营销的文艺评论往往更注重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关注度,这一切主要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而文艺评论的审美取向则退居其次。

二、文艺评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文艺评论工作在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展现了日渐繁荣的前景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问题。只有敢于正视并且不断探寻合适的解决之道,才能使文艺评论保持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对文艺创作的导向价值。

结合调查与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文艺座谈会后文艺评论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理论依据问题:生搬西方文艺理论,忽视中国传统与实践

当前的文艺评论,尤其是专业评论,往往习惯于套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很热门的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来观察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实践,忽略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忽略中国文艺的具体实践。网友“甘肃花盛”认为,大部分评论除了拿国内电影和过去的、外国的或同期的其他作品比较以外,尚未形成具有当下性的、切实结合文本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只好在周边话题上寻找议论点。这其实也是当下电影评论乃至文艺评论的困境。评论家们不妨试着抛开话题,回归文本,重构评论的有效规则。访谈中,有专家指出,当代中国的文艺评论应植根于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绝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才能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2.商业化问题:过度追逐商业利益,炒作、水军恶相浮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当前,有一些文艺评论受商业利益驱动,参与炒作一些低级的东西,给一些庸俗的作品捧场,致使评论的独立性、公信力和权威性减弱。尤其是网络评论,过度商业化现象明显。网络是文艺作品迅速获得商业价值的最佳渠道。任何作品经过网络的传播,提升点击量,都能获得一定的商业利益。电影评论网站上的评论与排名往往反映出网友对文艺作品的认可程度,购票平台应用软件上的评论对消费者是否买票看电影有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艺评论者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时常撰写软文广告,为文艺作品进行隐性宣传。近两年来,“网络水军”问题逐渐浮现,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发行方利用“水军”来自我吹嘘、打击对手,吸引眼球并干扰观众的判断,打乱了正常的市场营销秩序。“水军”现象的实质是一项隐藏的非法交易,一方面反映出网络评论监督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文艺作品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够健全。

3.评论标准问题:评论标准模糊混乱,丢失基本的审美感悟

文艺评论是建立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作家、艺术家、作品、思潮、流派等的鉴赏批评,但是随着文艺评论规模的壮大,暴露出文艺评论标准混乱的症结,一些脱离实际妄议作品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艺评论人员求新求快地发表评论,不细读作品,甚至不读作品,仅仅靠浏览作品广告和作品提要就发表评论,在作品的外围说大话、空话,借由作品随意发挥、发表的评论离题万里。这些背离了本体的文艺评论,不仅是对文艺创作的不尊重,更给文艺作品的传播带来误解,造成文艺思想传递的扭曲。

文艺作品是审美的对象,从事文艺评论必须以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感悟为起点,在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其现象和活动进行理论的阐释和评判。但随着互联网评论的兴起和影响力的扩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在积极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抛弃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一味向网络文化靠近。有些评论家无视从文艺作品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却津津乐道于各种远离文艺作品的流行理论,把文艺评论变成了这些流行理论的技术演练,把批评对象变成了这些流行理论的书面证人。

4.评论文风问题:缺乏批判精神,不敢“批”太敢“赞”

有专家指出:文艺创作的繁而不荣、兴而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艺创作缺少批评精神,失却文艺批评的鞭策和佑护。“我们的文艺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文艺表扬。”北京大学教授、诗评家谢冕感叹,“讲‘好话和‘坏话本是文艺批评题中应有之义,忠言逆耳,文艺批评要评论的重在后者。我欣赏不留情面、尖锐锋利的批评,因为顺心的话容易,逆耳的话难说”。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失去了批评精神,就失去了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更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理念。近些年来文艺评论越来越“中立”,要么“和稀泥”,要么甘做“温开水”,发表的评论往往无关痛痒、似有似无,面对一些尖锐的问题都采取搁置争议而不是百家争鸣的态度,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对思想价值观和文艺思潮的引领乏力。文艺评论不再站在客观公正的视角说真话、讲真理,而是为了宣传、炒作,颠覆圣贤,甚至为“三俗”作品鸣锣开道、大唱赞歌,这不仅破坏文艺创作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是对文艺评论权威性、公正性的破坏。

5.文章数量问题:评论理论文章数量减少,与质量提高相背离

在整理有关文艺评论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文艺座谈会召开后中国知网收录并刊发的文献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注:2016年数据截止7月31日,故同往年数据相比数值偏低明显)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文艺评论成果的数量并没有随着评论阵地的增加而出现增长。这很可能是因为各界对文艺评论的重视程度提高,媒体“把关人”的工作做得很好,对文艺评论的质量要求更为严谨,以往跟风、抄袭等虚假繁荣景象弱化,批评工作一定程度上回归理性。此外,网络文艺评论的兴盛使文艺评论趋向碎片化,文艺评论发表的方式趋向多元化、方便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论文发表平台产生了冲击。

6.评论对象问题:评论热衷追逐热点,缺乏与作品的有效衔接

近年来,文艺评论追逐热点的现象日益明显。一个文艺热点事件的发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与放大,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大量针对文艺热点的文艺评论迅速传播。在微博搜索关键词“文艺评论”,可以得到5年来近900条有效的微博,其中由热点问题引发对文艺评论的讨论常常呈现出来去匆匆的特性,文艺评论与文艺作品缺乏良性的互动机制,对热点文艺作品的文艺评论往往是反映式的,缺乏理论基础和评论后续影响力两个向度上的有效衔接。

三、对文艺评论工作未来发展的建议

基于以上对文艺评论正面和负面现象的分析,人民智库在吸纳了丰富的专家建议后,针对文艺评论工作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如下建议:

1.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当前的中国文艺评论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盲目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忽视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问题。西方文艺理论是从西方的文艺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规律,对我国的文艺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文艺现实。盲目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剪裁创作实践,就会丢掉我们的文化背景,丢掉文化自信,也自我限制了文艺评论的尺度。

理论依据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艺评论的血脉,几千年的传世经典中蕴含了许多独特珍贵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创见,如《文心雕龙》《典论·论文》等,它们构成并世代滋养着我们的文艺及审美。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汲取营养,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践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要融入中国文艺评论的具体实践中,中国文艺评论实践反过来不断促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文艺评论家们必须认识到建构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自觉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分析总结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经验,创新并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整合科研资源,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评论体系,以积极引导中国文艺评论实践健康繁荣发展。

2.整合科研力量,建立科学权威的文艺评价体系

任何的评价实践都有其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设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评价结果的价值性。访谈中,有专家指出,尽管文艺工作者和公众对文艺创作的评判逐渐趋向理性,但是在当前的电视界、电影界、网络界,仍旧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套价值指标,那就是收视率、票房、点击率、粉丝量、转发量、关注度等,很多公众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往往以上述指标来进行衡量,以至于公众盲目跟风式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当前文艺乱象的重要原因。

收视率、票房、点击率等数据的确能反应大众对文艺作品的喜好倾向,充分研究这些数据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帮助。但从现实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收视率、票房、点击率与艺术价值的高低背道而驰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客观的评价文艺作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的文艺评价体系,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权重,得出相对公正的评价结果,以此引导文艺工作者从主观上彻底转变创作思路,引导广大公众更加理性客观地评判文艺作品的优劣。

文艺评价体系建立的主力,应是文艺评论家和各高校、研究机构、智库的相关研究人员,以会议探讨的形式,结合当前的文艺实践,集思广益,形成相对合理并得到公认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等,并以文艺评论家们为践行者,在文艺评论成果中落实、推广,引导文艺评论的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文艺评论氛围。

3. 打破单打独斗局面,全方位融合各大媒体传播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统传播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文艺评论发展。形式突破成为文艺评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文艺评论,近些年实际都在“+网络”,期待借助网络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可是,光在那里“+”不行,其自身也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在标题、叙述方式、语言表达上都要面对新的时代。

当前,文艺评论的渠道已经从单一的、小圈子式的传统评论向多种媒体渠道多元并进发展。为了使文艺评论的效能实现最大化,发出文艺评论的中国声音,必须在拓展不同的文艺评论渠道的同时,打破评论渠道之间的壁垒,增进媒体之间的融合。

融合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粘合剂”作用。一方面,各级学术机构在进行评论队伍建设和评论阵地建设时,应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在期刊、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文艺评论渠道上齐头并进,增强其独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在不同文艺评论渠道之间搭建桥梁,对于同类型文艺作品的文艺评论,建立传统评论和网络评论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这样既有助于学术界倾听普通网友的声音,也有助于提升网络文艺评论整体水平。

4.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人”的问题很关键。访谈中,很多专家提出:如今活跃在专业文艺评论界的主力依然是老一辈人,很少有新鲜面孔出现。但实际上,要想让文艺评论鲜活起来,就必须吸引年轻人才加入到文艺评论的队伍中来。年轻人的思维活跃,富于辩证性、批判性,更容易产生新鲜的、突破的观点。然而,当下的文艺评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年轻力量助燃百家争鸣的局面,需要一批拥有真诚独立的品格、不流俗的理论个性、扎实的思想功底和定力的文艺评论人才。

为保证文艺评论人才的充足供给,必须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即首先大力支持高校及研究机构对专业评论人才的培养,发展文艺评论专业,完善相关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品格、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其次,为迅速缓解我国文艺评论人才数量缺乏、质量欠缺的现状,最有效的方式是开办一些高质量的短期培训班,将现有的文艺评论人才集合起来进行高质量的知识培训。目前,有一些相关单位已经在积极地践行这一有效举措,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6年7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文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大学实施。这一项目让很多文艺评论人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得到跨越式提升。再次,媒体平台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建立文艺评论教育板块,分享一些相关学术研讨会和讲座的视频,以供感兴趣的普通评论人学习,自觉提升自身评论素养。

5.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平台的自治职能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大众平台逐渐成为文艺评论的主要阵地。文艺评论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倾向明显。各种评论声音空前争鸣。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是负面评论数量暴涨。大众的理性欠缺,往往引发骂战,甚至形成网络暴力。这反映出网络评论在倡导舆论自由的同时,亟需建立网络平台舆论监督机制,强化自治职能,以阻止恶意言论的散播,促进网络评论的健康发展态势。

实现网络平台的自治职能,要求各个网站平台在遵守行业自律的基础上,要对发布上线的言论履行监督职能,组织自审自查,对不当言论及可能造成不良舆论的评论做到实时监督,能够在第一时间遏制恶性、非理性评论事件的爆发。此外,对于各大网站负责人、网络大V,建议组织定时、定点的监管和教育培训,提升其参与网络文化治理的责任意识,培育网络文化的自我监管的氛围。对于网络平台监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企业负担,可以通过财税政策、荣誉奖励来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6.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诚信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和监督文艺评论的主体,实质是要建立网络文艺评论主体的信誉机制。在这样的网络评论舆论场上,互联网“点赞”与“排名”等功能的出现,让有学识、有胆识的人成为真正的文艺批评家。这种优秀的评论经过多数人的筛选与投票,应该体现在作者的信誉程度上,供读者参考。长期提供优质的文艺评论的评论者更容易被读者发现,提升其影响力。刷评论、恶意炒作的评论者影响力迅速下降,这就是网络技术的自我纠错能力,当影响力的下降使一些网络水军账号难以获得商业利益,恶性商业炒作与网络水军问题就可以得到基本的遏制。

建立诚信体系,必须登记人们的网上行为,做到有迹可循。在网络实名与网络匿名制的争论中,应该牢牢的把握其底线,即在经营和交易相关的网络服务中实行实名制。如订票平台、网站的评论如果能在短时间内使得被评论的文艺创作者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那么这样的文艺评论应该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调查和监管。对于匿名评论用户,根据其活跃程度和言论客观性建立相应的诚信档案。

7.探索多学科、多民族、国际化的多样文化融合新方向

随着互联网在各领域引起的深刻变革,文艺评论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大环境,文艺评论家们必须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充分接受多学科的文化滋养,深入探索将多民族、跨国际的文化融合引入文艺评论的新型之路。

在当代,学科融合是学术界各领域发展的大势所趋,文艺评论也不例外。优秀的文艺评论,必然植根于充分了解作品所赖以生存的“语境” 基础之上,否则,所作出的评论难免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必须借鉴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角。

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曾指出:“如何彰显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促进中华多民族文艺繁荣兴盛,是当代中华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是文艺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我国的文艺发展之路必须走出中国特色,多民族即是中国特色之一。文艺评论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我国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文艺背景,探索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之路,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全球化潮流日趋深入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呈现出宏观一体化的倾向,同时又突出展现差异明显的文化个性。当下中国文艺的发展,肩负着在这一格局中参与国际对话,对内凝聚民族精神、对外建构民族新形象的特殊使命。在保持“走出去”的对外宣传方向之外,中国文化还应实现“走进去”。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家们要探索和发展一种有针对性的外向型的文艺评论模式。这种文艺评论模式,必须把民族精神文化作为主体进行自我阐释,其评论既影响国内的“自我”,也包括国际的“他者”。此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指出:还应加强对国外文艺评价机制的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国外文艺评价现状,为我们的文艺评论打开一扇知己之外也要知彼的窗口。

8.扩大文艺评论的国际影响力,夯实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基础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不仅在文艺工作内部存在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依然相辅相成。随着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融合交流趋势明显,各类组织机构也顺势参与到全球治理的格局中。文化艺术作为思想的载体,是国家的历史文化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鼓励文化融合和接纳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对西方文化殖民化高度警惕,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同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中国的文化,树立文化大国地位。在此过程中,要大力发挥文艺评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文艺评论工作,参与到全球文化的构建之中,如制定文艺评奖的规则和标准来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以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的身份,作为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发挥作用。通过国际合作和发展,建立覆盖全球的文艺评论协会网络,为我国的文艺“引进来”、“走出去”打下基础,使我国能够参与到全球文化治理当中,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繁荣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策略
浅析建国初期文艺作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浅析建国初期文艺作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