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朝阳沟》中银环形象的分析
2016-12-13王志伟
王志伟
摘 要:《朝阳沟》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有条不絮的剧情脉络为特点,巧妙的融合了政治性与艺术性,因而深受听众的喜爱。乐曲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具体内容的实现,剧中真实的塑造了银环自然朴实的音乐形象和美丽善良的舞台形象。本文将以《朝阳沟》中的《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精彩唱段为例,对银环音乐形象塑造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对豫剧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 《朝阳沟》;银环形象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41-01
《朝阳沟》是一出生动、风趣、节奏明快的好戏。下面我们就以《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精彩唱段为例,对银环形象进行分析。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这个精彩唱段,主人公银环第一次去山村的情景,她的心情是轻松、阳光的,对所看所闻的景物都感到新鲜好奇。走进山区,看见那绵绵起伏的群山、潺潺的溪水、珠帘倒挂的瀑布、满坡郁郁葱葱的鲜花等等,秀丽多姿的自然景像浮现在眼前,主人公高歌笑语、手舞足蹈的欢愉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不得不为之陶醉。
曲子一开始用了21小节的背景音乐,欢快的旋律给曲子赋予生机和活力,使人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这个乐段不仅有一个鲜明的乐思,而且有一个短小但较完整的结构体系,还带有一个明确的乐段终止,这种突出的节奏音响作为主题,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氛围。接下来是女声伴唱,音乐极其欢快风趣,为银环的出场作了充足的准备。银环的第一句“走一道岭来”音乐形象明亮动人,声音纯净松弛,加上个人情绪上的激动,“来”字的甩腔到了小字二组的降b音,使音乐赋予了抒情性和歌唱性,瞬间把人物兴奋阳光的心情抒发的维妙维肖。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其中的“鲜”字在这里演唱时为“xuan”,银环演唱时清新自然、有亲和力,感觉景色迷人、万物苏醒,富有强烈的新鲜感,后面的幕后伴唱再次重复了这句话,加强了对语言的强调。“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此句中的“狮子”“滚”“绣球”,银环演唱非常巧妙,声音具有弹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山比作狮子,仿佛把狮子滚绣球的场面呈现了出来,形象的把山增添了动感,静中有动。“清凌凌一股水”让听众瞬间感受到水的清澈透明,声音清脆明亮。“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其中的“片”字,时值演唱时减半,音乐形象很轻巧、很调皮,让人感受花儿轻舞飞扬的场面。如谱例1所示,“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其中的“缠”字起到一个衔接作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梯田和山腰的关系拉的很近,仿佛母子一样,之后伴唱的加入,更让音乐形象明亮起来。
谱例1
“小野兔东奔西跑”,音乐形象活灵活现,十分轻巧。“这又是什么鸟”语气中带着稍许好奇,在“什么”两字时轻了下来,“鸟”字在演唱时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的音调表现的很乖张、溢于言表,十分动听。“小牧童喊一声打了个响鞭”,此句音乐形象地把牧童声音夸大,仿佛真的听到响鞭的声音!伴唱“桃树梨树苹果树”,是一个八度的大跳,烘托了气氛,果树成行的景象映入眼帘,让人的心情变得格外爽朗,音乐采用过度型的陈述类型,在形象上承担过度作用,再一次承上启下引出银环。“花红梨果像蒜瓣把树枝压弯”,其中的“蒜瓣儿”、“树枝儿”,加上两个大的拖腔,演唱的非常灵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果实比喻成蒜瓣,形象地把果树成行、硕果累累的景象如实的描绘出来。最后“在这里一辈子也住不烦”,音乐形象清脆悦耳、铿锵有力,呈现出银环乐在其中,对朝阳沟的认可度达到极限,感情上强烈的迸发出来,感慨不枉此行的心情,紧接着以大的拖腔收尾,把银环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一览无遗,增添了几分色彩。
此段旋律表达了明确的乐思,音乐真切地表现她特定的情绪、场景,使听者在心中产生一定的联想。活泼的音调和节奏表现愉快清新的感情,把银环的音乐形象挥洒的淋漓尽致,她的兴奋和喜悦自然的流露出来,她的声音整体感觉明亮通畅,让听众有种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无以复加。
唱段采用对比并置的结构形式,两者相对独立,相互对比,而又相互联系。在内容的表现上增加了各自主题的表现力,在结构的表现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后者采用调性上的游离,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分裂等语言性的陈述,造成一种不稳定感,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推进了戏剧化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泽伦.中国戏曲音乐概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杨建民,扬扬,韩德英.中国豫剧[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李少咏.《朝阳沟》与河南地方戏[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4]杨位俭.《朝阳沟》的理想、时尚和爱情[J].文艺争鸣,2010(02).
[5]尚荣生,郭培伦.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J].2008(11).
[6]杨兰春.杨兰春艺术道路纪实(节选)[J].中国戏剧,1999(10).
[7]贺宝林,徐黎.跨越世纪的精华—重读豫剧《朝阳沟》[J].大众文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