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画《初冬》:对高更色彩对比与夸张的探索

2016-12-13王芳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油画创作

王芳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笔者的油画作品《初冬》的创作过程,详细阐述了油画《初冬》创作对高更艺术语言及构图的借鉴。包括构图版式的确定、对高更色彩的理解与借鉴、色调面积对比与统一、对比色的调和、色彩明度与纯度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并特别强调,绘画不应只是单纯运用主观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更应该加入画者自己的主观感情与情绪。

【关键词】 油画《初冬》创作;高更油画;色彩的对比与夸张;学习探索

一、引言

在油画学习中,通过学习借鉴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保罗·高更的用色与绘画形式,使笔者突破了油画学习的一个瓶颈,画面不再单纯的表现客观事物,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创作素材源于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感情的作品,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笔者的创作素材来自日常,整个创作中,高更对笔者的影响巨大,开始学着把所画对象的主观情感作为第一要素来呈现,不再刻意注重客观事物原有的色彩。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东西,无论人、自然还是社会事物,只要与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在绘画创作中,在追求图像表现力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绘画的本质,注重剖析自我的内心感受。

二、油画《初冬》的创作过程

1、创作灵感来源

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最终将视线锁定在等公交的人群上,通过等车——赶车这一过程来表现不同年龄的人们,如何对待时间?时间不会因你焦急而加快脚步,也不会因你没有准备而有所停留。既然这样,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勤勉,否则,只能被时间留在身后,对于时间这趟车,我们都是追赶的人,一群“赶车”人。

乘坐公交是我们常做的,在公交集中的站点,总会看到形形色色的等车人,车来了,大家蜂拥上车,车启动了,站着的人越来越多,中途会有人随时上、下车。挤着上车,说明了竞争,车上人越来越多,突出了竞争的加剧,中途有人下车,则说明优胜略汰。这就警示我们当今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促使我们不得不“赶”,不得不由等“车”变成赶“车,不仅等“车”更要赶“车”。学会节约时间、利用时间,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达到自己的目标。

公交车是现代城市的一道景观,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如果稍加留心,便会发现等公交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为了在社会占有一席之位到处奔波,每每看到这一幕,都有种用油画表现这一场景的冲动,这次创作正好给我提供了契机。

2、油画《初冬》的创作过程

创作思路确定后,在《初冬》的创作中我从构图、色彩对比角度来完成画作。首先搜集素材,作为创作的前提。笔者在公交车的集结地——火车站抓拍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成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在照片中确定创作人物群体,做出取舍。对照片进行整理加工,反复推敲确立人物形象,动态。对重点人物刻画采取照片描摹外加人物速写相结合的手法。

再次,观摩高更画作汲取灵感,确定构图版式,填涂色彩,处理好色调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完善画面。

三、油画《初冬》创作对高更艺术语言及构图的借鉴

高更《黄色的基督》中,从画面的光源、十字架的描摹到画中人物农妇的服饰无一不映射了他对所绘对象的细致观察:画面光源是布列塔尼特有的冷光,十字架也参照阿旺桥附近教堂的一件基督受难木雕,农妇的服饰样式十分精确,形象虽优雅,但庄稼人气质一目了然。[1]整个画面由背景人物、垂直立柱的十字架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构成。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形状与妇女、树木圆曲封闭的形状产生鲜明对比,所有物象统一于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世界里。这给了我极大的创作启发。

色彩初稿(1)

1、构图版式的确定

在对高更作品的观摩中,对他的构图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构图上他重视线的运用,大胆用粗黑线条来勾画轮廓。构图是创作的第一步,构图的形式感越强、语言越明确,其视觉冲击力越强,画面的感染力也就越强。绘画是通过线条、光、色彩组成,绘画语言是构成绘画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在《初冬》创作中选择了横构图,将人物放在画面中间位置,画面中有行走的行人、怀抱小孩站立的妇女及骑车的人等。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形态各不一样,画面中间的女孩左手提便利袋、右手挎包,匆忙走着,最左边是背对画面怀抱小孩的母亲,孩子靠在母亲身上回头张望,她与周围的人群车流形成对比,以小女孩的静突显来往行人的动。画面右边行走中回头张望的人、伫立等车的人和骑车的人,这些不同的运动形态使得画面更有活力。

画面背景以路面和刚驶过的公交为主体。为了营造车辆穿梭的场景,在画面两边加上行驶的小轿车。右上角的天空、高耸的楼房作为背景的一部分,背景下方是柏油马路和人行道,让整个画面看起来不呆板,两条路交接处微微倾斜,使画面有了透视的感觉。线与线、物与物间保持了一定的联系,使画面更为活泼有看头。

色彩初稿(2)

2、对高更色彩的理解与借鉴

色彩是画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用色,高更一语道破其宗旨:“色彩是思想的结果,而不是观察的结果。”他一生的创作表明,随着画家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其色彩运用呈现出一种由外部描摹向内心深入发展的转变轨迹。与“色彩感觉”相比,高更显然更重视“色彩感情”,他的早期作品《黄色的基督》着色时采用大块纯色平涂的手法,放松了对空间感的要求。深层次的感情能对艺术家绘画色彩个性的形成产生本质的影响。

初次接触《黄色的基督》这幅作品,就被它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所吸引,我在他的画作中逐渐认识到,色彩是最能打动人的,它是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在描绘对象、抒发感情、烘托气氛等方面是其他表现手法所无法替代的。

3、色调面积对比与统一

色彩对比是指两个或多色块的色彩,在空间中相互比较产生的关系,对比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对比才能真实反映创作对象性质。[2]色彩对比以面积对比产生关系,在《初冬》创作中,有意识的在色调中寻找关系,尝试将重点放在调和固有色的面积上,从色彩面积的控制与对比中寻找关系。

色彩初稿(3)

创作《初冬》时,笔者在调子色系中寻找关系,将画面中所有颜色,尤其是那些个性极强的固有色调整到一个空间,色调的统一还涉及到面积,如:一幅画中大面积影响主调的色彩固定下来,即使局部有小块的与主调形成反差的颜色也不会影响主色调,往往需要有一些局部有刺激视觉的饱和的色彩来引导整个色彩关系的发展。如画3,我在绘画人物红衣服亮面时,不是反反复复的提亮红颜色,而是在衣服旁边的背景色上加上了少许对比颜色,这样和前面的颜色一对比,色彩关系不仅更明确而且视觉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4、对比色的调和

高更相信色彩具有超越眼睛的力量,在与塔希提人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他对绘画元素的运用也发生了变化。如在《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中看到的那样,忽略画中的阴影,把色彩作为不同调子的配合。[4]基于此,笔者在创作中也尝试做了相对的变更。如:背景的阴影部分和左边的人物,抛弃以往重颜色的常规画法,而用对比色作调和,让阴影部位不再那么暗,反而有的地方比中间灰调还亮,不仅让画面整个色彩饱和度和明度提高了,更使画面有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高更去塔希提岛之前,对红色和黄色的敏感体验还不甚明确。而在“塔希提”系列作品中,红色和黄色已经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成为画面的亮点。在《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中,画面中部正在翘首摘果的男子,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他就是对高更本人的影射,但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判断,高更是把这个人物形象作为画面核心。[4]这幅作品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在作品中他提出了富有哲理的思考: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似乎是通过这名男子讲出来的,高更追求爱情、生命和艺术事业,正是通过这三个问题而成为了世纪末的绝响。

在笔者的创作中,也把中心人物放在画面中间的抢眼位置,红色手袋和黄色大衣,与黑色的裤子和挎包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色彩对比度的拉大,直接让画面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忙碌的人群、匆匆行驶的车流,表面上表现了快节奏的生活,同样也暗示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如果不努力,不加速“赶”就赶不上时代这趟“车”。

5、色彩明度与纯度的运用

高更另一幅作品《塔希提少女》,描绘了岛上妇女劳动生活的一个场景。[5]画面中心两个坐在海边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平衡、庄严感。为了突显特定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了近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采用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笔者在创作稿(3)中整个背景颜色由上到下为白-黑-白的层次,这样使画面不至于呆板,而色彩纯度也由上到下不断提高,这样不仅拉开了画面间的空间感,而且使画面有虚有实更加丰富。画面背景色较前面主体人物相比,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虽然不够,但画面形式更为简单,这样也强化了整个画面的氛围。

创作中,笔者将黑色与艳丽的红、黄、蓝安排在同一画面,如稿3:人物衣服颜色以红、黄、蓝色居多,绘画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色彩纯度和明度,让色彩调和更简单明了,有些地方直接用纯色平铺,让这些颜色与黑色的头发、裤子、挎包等形成鲜明对比。色彩上的对比不仅拉开了画面层次,更直观突显了主色调。

根据主体颜色,尽可能选相对的色彩背景,使主体更为突出。创作中,背景的色彩用色就尝试运用了这点。背景上方的公交车,颜色虽然是绿色,但笔者故意降低它的色彩明度,让它保持在不抢眼并相对虚化的色彩关系中。中间的马路和汽车相对颜色较重,但我给它们加入别的色彩元素,红色轿车和相对色彩较重的路面加入了环境色和天光后虚化了不少。画面下方的人行道用了相对高纯度的黄色,采用了大面积平铺的手法,用色块中色彩的微差拉开了地面的层次,使之有纹理块状感。在画面中运用了多种装饰性的表现手法,下笔时,不再是表面上看到的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胸中有沟壑、落笔成形,以形写神。每个局部间都有机地联系着,服从一个总的神韵和节奏的要求。

四、结论

绘画创作中,我们在立足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读画、悟画,如何创作出自己的画,让自己的画作不断提高?

首先,要寻找一切绘画语言元素,如:线条、笔触、光影、肌理等,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营造出总体趋向和意境,来反映作者思路。创作选题上,选择既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又有绘画语言表现力的;思路上,借鉴高更的造型表现及色彩;构图上,注重画面形式感,让画面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色彩上,把握整体色调。

其次,在创作中,选择从以下方面来尝试:借鉴高更的绘画语言、光影明暗、虚实、色彩冷暖、纯度、线条,边缘线处理等。当然,在创作中,笔触和肌理方面运用得还是不理想。在以后的创作中,笔者会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提高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语言,如笔触、材料、肌理、造型、平面空间等,以自己在创作中能自如运用绘画语言为目标。

最后,将对绘画语言进行长久的探索,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阿恩海姆.常又明译.色彩论[J].世界美术出版社,1979.45-52.

[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材组编写.外国美术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炀. 油画静物风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110-121.

[4]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4-145.

[5]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J].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艺术理论研究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188.

【作者简介】

王 芳(1981-)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学士,从事美术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油画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秋落柿子红(油画)
钟红岩油画作品选登
小艺术家大创作
油画去哪了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受伤的风景(布上油画)
创作失败